首页 理论教育 元代小说-中国文脉-小说在元代的兴起及发展

元代小说-中国文脉-小说在元代的兴起及发展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说的出现是元代除戏剧外的第二大文学成就。可以说,中国小说的起源不详。三百多年转瞬即逝,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在中国达到顶峰。有些人坚称小说发端于戏剧,所举的例子是上一章提到的《西厢记》。每种类型的小说都将分别提供例证。如果要在中国人中票选最受欢迎的小说,那么毋庸置疑《三国演义》会名列榜首。没想到此举得罪了梨树之神,曹操受到惊吓头疼不止。吴押狱怒骂其妻。

元代小说-中国文脉-小说在元代的兴起及发展

小说的出现是元代除戏剧外的第二大文学成就。实际上,中国小说的起源同戏剧一样被迷雾笼罩且充满神秘感。可以说,中国小说的起源不详。它有可能随着蒙古人征服欧亚地区,起源自中亚这个长于讲故事的天堂。三百多年转瞬即逝,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在中国达到顶峰。很久以来,中国读者寓言奇闻,甚至短文等文学体裁都很熟悉,但这些文学体裁和小说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即使到近代其中的差距也没有较好地缩小。有些人坚称小说发端于戏剧,所举的例子是上一章提到的《西厢记》。即这种说法承认《西厢记》更适合私下阅读,而不是台上表现。其实,很多西方戏剧也遇到同样的问题。

中国小说基本可以归为四类:即权谋小说、爱情小说、封建迷信小说和匪徒小说。每种类型的小说都将分别提供例证。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这部历史小说是根据公元3世纪初三国时期群雄争霸的史实创作的。《三国演义》中有刀光剑影的战争厮杀,谋士良将的运筹帷幄,骁勇兵士的浴血奋战。不计其数的军队和战船在一场接一场的战斗中被消耗殆尽,但在小说中,残酷的场面都以一种平静而引人入胜的方式叙述,遂使《三国演义》为无数老少中国人带来诸多阅读乐趣。如果要在中国人中票选最受欢迎的小说,那么毋庸置疑《三国演义》会名列榜首。

在中国,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妇孺皆知。诸葛亮率领二十只船向他强大的对手曹操军队的大营出发。出发前,船身已经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有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这是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有三十名军士。当时,大雾漫天,江上连对面人影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将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令船上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由于江上雾大,看不清虚实,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后,只得下令弓弩手朝对手射箭,不让他们靠近。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此时,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箭。诸葛亮估计差不多有十万支箭时,便下令返回本方军营。

诸葛亮

张郃

另外,《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将士们的射箭比赛也令人印象深刻。奖品是一件战袍,挂在树枝上,下设一箭垛。射箭的人在百步开外。当然,每个人都射到靶心,只不过张郃从背后射出,夏侯渊从头上射出。当然,最厉害的一位徐晃直接射中树枝。树枝被射断后,战袍落下被徐晃和许褚撕烂。人称这次射箭比赛为铜雀台比武。

下面节选的内容比较有趣,讲述的是麻醉术的使用,虽然麻醉术被广泛使用是很多世纪后的事。曹操由于想新建宫殿,砍伐了一棵百年梨树。没想到此举得罪了梨树之神,曹操受到惊吓头疼不止。他的手下华歆向他举荐了当时的名医华佗

华歆曰:“华佗字元化,沛国谯郡人也。其医术之妙,世所罕有。但有患者,或用药,或用针,或用灸,随手而愈。若患五脏六腑之疾,药不能效者,以麻肺汤饮之,令病者如醉死,却用尖刀剖开其腹,以药汤洗其脏腑,病人略无疼痛。洗毕,然后以药线缝口,用药敷之;或一月,或二十日,即平复矣:其神妙如此!一日,佗行于道上,闻一人呻吟之声。佗曰:‘此饮食不下之病。’问之果然。佗令取蒜齑汁三升饮之,吐蛇一条,长二三尺,饮食即下。广陵太守陈登,心中烦懑,面赤,不能饮食,求佗医治。佗以药饮之,吐虫三升,皆赤头,首尾动摇。登问其故,佗曰:‘此因多食鱼腥,故有此毒。今日虽可,三年之后,必将复发,不可救也。’后陈登果三年而死。又有一人眉间生一瘤,痒不可当,令佗视之。佗曰:‘内有飞物。’人皆笑之。佗以刀割开,一黄雀飞去,病者即愈。有一人被犬咬足指,随长肉二块,一痛一痒,俱不可忍。佗曰:‘痛者内有针十个,痒者内有黑白棋子二枚。’人皆不信。佗以刀割开,果应其言。此人真扁鹊、仓公之流也!现居金城,离此不远,大王何不召之?”

操即差人星夜请华佗入内,令诊脉视疾。佗曰:“大王头脑疼痛,因患风而起。病根在脑袋中,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不可治疗。某有一法: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操大怒曰:“汝要杀孤耶!”佗曰:“大王曾闻关公中毒箭,伤其右臂,某刮骨疗毒,关公略无惧色;今大王小可之疾,何多疑焉?”操曰:“臂痛可刮,脑袋安可砍开?汝必与关公情熟,乘此机会,欲报仇耳!”呼左右拿下狱中,拷问其情。贾诩谏曰:“似此良医,世罕其匹,未可废也。”操叱曰:“此人欲乘机害我,正与吉平无异!”急令追拷。

刮骨疗毒

华佗在狱,有一狱卒,姓吴,人皆称为“吴押狱”。此人每日以酒食供奉华佗。佗感其恩,乃告曰:“我今将死,恨有《青囊书》未传于世。感公厚意,无可为报;我修一书,公可遣人送与我家,取《青囊书》来赠公,以继吾术。”吴押狱大喜曰:“我若得此书,弃了此役,医治天下病人,以传先生之德。”佗即修书付吴押狱。吴押狱直至金城,问佗之妻取了《青囊书》;回至狱中,付与华佗检看毕,佗即将书赠与吴押狱。吴押狱持回家中藏之。旬日之后,华佗竟死于狱中。吴押狱买棺殡殓讫,脱了差役回家,欲取《青囊书》看习,只见其妻正将书在那里焚烧。吴押狱大惊,连忙抢夺,全卷已被烧毁,只剩得一两叶。吴押狱怒骂其妻。妻曰:“纵然学得与华佗一般神妙,只落得死于牢中,要他何用!”吴押狱嗟叹而止。因此《青囊书》不曾传于世,所传者止阉鸡猪等小法,乃烧剩一两叶中所载也。后人有诗叹曰:华佗仙术比长桑,神识如窥垣一方。惆怅人亡书亦绝,后人无复见《青囊》!

一代名医华佗就这样被曹操杀害,但不久,曹操因头痛不治命归西天。

鲁智深

水浒传》的作者是生活在公元14世纪的施耐庵,但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的资料很少。据说,他原籍苏州,后迁淮安。三十六岁时,他与刘基同榜高中进士,为官三年后弃官回乡,闭门著书。《水浒传》的故事源自北宋时期一场波及数省的农民起义。不过,12世纪初,这场起义被镇压下去。《水浒传》中有些情节十分有趣,并且从中可以窥见普通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和风俗礼仪。《水浒传》中有鲁智深为逃避官府追捕躲进五台山文殊院剃度出家后的滑稽故事。在寺中,鲁智深难守佛教的清规戒律,结果酒醉大闹五台山。按佛教戒律,和尚不能饮酒,但鲁智深很喜欢喝酒,并且很难经得住美酒的诱惑。一次,鲁智深喝得烂醉如泥还撒起酒疯,几十个人都按不住他。第二次喝酒,他闯的祸更大。鲁智深假借过往僧人的名义喝酒吃狗肉,在半山拽拳使脚,打塌亭子。僧人们不让他进寺,他便打坏金刚,要烧寺院。进入寺后,鲁智深呕吐,还向僧人嘴里塞狗腿,导致寺内僧人卷堂而散。监寺、都寺遣众人来打鲁智深,但鲁智深趁酒醉大闹一场。最终,鲁智深被长老喝住,事件才算平息。

《水浒传》描写人物众多,人物各个形象饱满、栩栩如生。其语言也接近口语体,深受大众喜爱并广泛流传。在中国文学史上,《水浒传》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玄奘西行

西游记[1]文风平实,是一部受到各个阶层喜爱的小说。《西游记》根据唐玄奘前往古印度求取佛经佛像,并且拜访佛教圣地深悟佛教教义的经历创作的小说。但除了书中主人公名字跟玄奘有联系,以及整个故事与西天取经有关,整部小说和求经的具体过程实乃作者吴承恩的想象。《西游记》是中国人十分喜欢的一类小说,下面权且了解其故事梗概

悟空

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迸裂而成的明灵石猴。在花果山中,这只石猴很快成为猴群中的大王,并且自称为“美猴王”。后来,石猴历经八九载,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须菩提为师,并且赐名“悟空”,习得七十二变化之本领。悟空学艺回来后,大闹龙宫,抢得兵器“定海神针”金箍棒,并且被玉皇大帝封为“弼马温”。当知道“弼马温”乃一微不足道的小官后,孙悟空大闹一场。玉帝只好派天兵天将前去捉拿,不料天兵天将奈何不了悟空。最后,玉帝无奈只好封孙悟空为“齐天大圣”以息事宁人。不久,孙悟空又闯下祸端。在看管王母娘娘蟠桃园时,他偷吃了蟠桃。得知蟠桃会并没有邀请自己后,孙悟空喝掉了为蟠桃会准备的美酒。孙悟空喝醉后来到兜率宫,吃光了太上老君为玉帝炼制的仙丹,闯下大祸。

孙悟空的罪行暴露后,大小神仙前来向玉帝告状,数落其罪状。玉帝勃然大怒,派李天王和哪吒统帅十万天兵天将前往花果山捉拿孙悟空。一众神仙都不能降服孙悟空。直到孙悟空与二郎神酣战时,太上老君使出金刚琢,才将孙悟空拿下。孙悟空被带回天庭后,无论刀砍斧剁,还是雷劈火烧,都不能伤他半根毫毛。原来,孙悟空吃过太上老君的仙丹,已经炼成金刚不坏之身。

玉帝无法降住孙悟空,只好请西天如来佛祖帮忙。在《西游记》第七回中,孙悟空说自己是花果山的灵猴,想要坐坐玉帝的宝座,要玉帝让位。

孙悟空与众神

佛祖听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龙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大圣道:“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佛祖道:“你除了长生变化之法,再有何能,敢占天宫胜境?”大圣道:“我的手段多哩!我有七十二般变化,万劫不老长生。会驾筋斗云,一纵十万八千里。如何坐不得天位?”佛祖道:“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若不能打出手掌,你还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却来争吵。”那大圣闻言,暗笑道:“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急发声道:“既如此说,你可做得主张?”佛祖道:“做得!做得!”伸开右手,却似个荷叶大小。(www.xing528.com)

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心里,却道声:“我出去也!”你看他一路云光,无影无形去了。佛祖慧眼观看,见那猴王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妆村,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站在如来掌内道:“我已去,今来了。你教玉帝让天宫与我。”

如来骂道:“我把你这个尿精猴子!你正好不曾离了我掌哩!”大圣道:“你是不知。我去到天尽头,见五根肉红柱,撑着一股青气,我留个记在那里,你敢和我同去看么?”如来道:“不消去,你只自低头看看。”那大圣睁圆火眼金睛,低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

后来,孙悟空皈依佛门,并且被派遣护送玄奘前往西天求取真经。西行路上,他又帮助猪八戒皈依佛门。不过,在高老庄收服八戒的过程中,孙悟空先变成庄主的女儿。在房中,悟空要求猪八戒背他,猪八戒同意了。在路上,孙悟空越变越重。经过多个回合的较量,悟空最终将八戒收服。遇到孙悟空和猪八戒后,玄奘又收第三位徒弟沙僧。沙僧代表人性中的痴念,孙悟空和猪八戒分别代表人性中的嗔念和贪念。三位徒弟帮助玄奘渡过西行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直到最后,他们受仙人指点找到佛祖的宝殿,想在那里求得真经。下面的场景选自《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叫作“天路历程”[2]再贴切不过:

孙悟空与玄奘

猪八戒

三藏遂拜辞而去。大圣引着唐僧等,徐徐缓步,登了灵山。不上五六里,见了一道活水,滚浪飞流,约有八九里宽阔,四无人迹。三藏心惊道:“悟空,这路来得差了,敢莫大仙错指了?此水这般宽阔,这般汹涌,又不见舟楫,如何可渡?”行者笑道:“不差!你看那壁厢不是一座大桥?要从那桥上行过去,方成正果哩。”长老等又近前看时,桥边有一扁,扁上有“凌云渡”三字。原来是一根独木桥。正是:

远看横空如玉栋,近观断水一枯槎。

维河架海还容易,独木单梁人怎蹅!

万丈虹霓平卧影,千寻白练接天涯。

十分细滑浑难渡,除是神仙步彩霞。

三藏心惊胆战道:“悟空,这桥不是人走的。我们别寻路径去来。”行者笑道:“正是路,正是路!”八戒慌了道:“这是路,那个敢走?水面又宽,波浪又涌,独独一根木头,又细又滑,怎生动脚?”行者道:“你都站下,等老孙走个儿你看。”

好大圣,拽开步,跳上独木桥,摇摇摆摆。须臾,跑将过去,在那边招呼道:“过来!过来!”唐僧摇手,八戒、沙僧咬指道:“难,难,难!”行者又从那边跑过来,拉着八戒道:“呆子,跟我走,跟我走!”那八戒卧倒在地道:“滑,滑,滑!走不得,你饶我罢,让我驾风雾过去。”行者按住道:“这是什么去处,许你驾风雾?必须从此桥上走过,方可成佛。”八戒道:“哥啊,佛做不成也罢,实是走不得!”

他两个在那桥边,滚滚爬爬,扯扯拉拉的耍斗,沙僧走去劝解,才撒脱了手。三藏回头,忽见那下溜中有一人撑一只船来,叫道:“上渡,上渡!”长老大喜道:“徒弟,休得乱顽。那里有只渡船儿来了。”他三个跳起来站定,同眼观看,那船儿来得至近,原来是一只无底的船儿。行者火眼金睛,早已认得是接引佛祖,又称为南无宝幢光王佛。行者却不题破,只管叫:“这里来!撑拢来!”霎时撑近岸边,又叫:“上渡,上渡!”三藏见了,又心惊道:“你这无底的破船儿,如何渡人?”佛祖道:“我这船:

鸿蒙初判有声名,幸我撑来不变更。

有浪有风还自稳,无终无始乐升平。

六尘不染能归一,万劫安然自在行。

无底船儿难过海,今来古往渡群生。”

孙大圣合掌称谢道:“承盛意,接引吾师。师父,上船去。他这船儿虽是无底,却稳;纵有风浪,也不得翻。”长老还自惊疑,行者叉着膊子,往上一推。那师父踏不住脚,毂辘的跌在水里,早被撑船人一把扯起,站在船上。师父还抖衣服,垛鞋脚,抱怨行者。行者却引沙僧、八戒,牵马挑担,也上了船,都立在之上。那佛祖轻轻用力撑开,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长老见了大惊。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着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撑船的打着号子,也说:“那是你!可贺,可贺!”

他们三人,也一齐声相和。撑着船,不一时,稳稳当当的过了凌云仙渡。三藏才转身,轻轻的跳上彼岸。四众上岸回头,连无底船儿却不知去向,行者方说是接引佛祖。

最终,师徒四人求到真经,并且被允许将经书带回大唐。

【注释】

[1]《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中后期,此处是作者翟理斯失误之处。

[2]《天路历程》是17世纪英格兰作家约翰·班扬的作品,该词用来指宗教信徒的朝圣之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