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代文化贸易的发展与海上贸易的兴起

元代文化贸易的发展与海上贸易的兴起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次西征自1235年起至1244年止。为了巩固帝国的统治,恢复和发展经济,元代统治者利用其扩张能力,逐步恢复了中断多年的东西方贸易通道。元朝的对外贸易不仅重视陆路贸易,对海上贸易亦非常重视。灭宋之后,元朝海上贸易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广州是我国最早兴起的海外贸易口岸,宋代时居诸港之首,宋元之际,屡经战火而元气大伤。崇明人朱清、嘉定人张瑄,二人所经营的海外贸易,可谓是“巨艘大舶帆交番夷中”。

元代文化贸易的发展与海上贸易的兴起

元帝国的兴起

中国古代历史上疆域面积最大的王朝就是元王朝。生活在马背上,靠吃羊肉马奶长大的蒙古人,在茫茫草原上居无定所,天生具有一种野性,基因中就有着争强好胜的天性。起初,蒙古族是一盘散沙,由许许多多的部落组成。当一个强悍部落首领铁木真出现时,历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立志发誓要建立起一个庞大的蒙古汗国,自己要做“草原之鹰”“大地之狼”。在立下宏志以后,铁木真开始训练自己的部队,积极储备充足的粮草,并且与周边各大小部落合纵连横,迅速征服了周边几十个小部落,使得自身实力渐显强大。壮大以后的铁木真对自己的拜把子兄弟们采取了“软硬兼施、顺者昌逆者亡”的措施,“能拉拢过来的就兼并,不能拉拢过来的就占领”的政策,很快打败了劲敌蒙古草原乃蛮部的太阳汗。公元1206年春天,蒙古贵族们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大会,诸王和群臣为铁木真上尊号“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的铁木真并未停止征程,野心勃勃地率领自己几十万的大军继续扩张,其速度像原野上刮起的烈风(图2-1)。

图2-1 平定草原

概念图,王勇摄)

历史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和他的后代有过三次西征,第一次西征自1219年起至1225年止。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为了肃清乃蛮部的残余势力,以及消灭西域的强国花剌子模(1) ,便借口花剌子模杀了蒙古商队及使者,亲率四个儿子及二十万大军西征,拍马西进,似摧枯拉朽,长驱直入中亚,并于1220年攻占了花剌子模的都城撒马尔干(2) 。其国王西逃,成吉思汗下令追击。因此蒙军便西越里海、黑海间的高加索,深入俄罗斯,一路驰骋,所向披靡,于1223年大败钦察(3) 和俄罗斯的联军。1225年,成吉思汗凯旋东归,将本土及新征服所得的亚欧疆域分封给四个儿子,后来发展为四大汗国。四大汗国包括两种说法,一是元朝(又称大汗汗国)与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和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构成的四国;二是除了忽必烈的元朝外,四个相对独立的国家,又称“兀鲁思”,分别是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尔汗国。

第二次西征自1235年起至1244年止。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灭亡西夏前不久去世,其第三子窝阔台继任大汗,于1235年派遣其兄之次子,率五十万大军再度西征,很快花剌子模就彻底灭亡了。不久又大举征战俄罗斯,攻陷莫斯科基辅诸城,并兵分数路向欧洲腹心挺进。1241年,北路蒙军在波兰西南部的利格尼察(Legnica),大破波兰与日耳曼的联军。后亲率蒙军主力由中路进入匈牙利,大获全胜。其前锋直趋意大利半岛的威尼斯,全欧震惊,将之称为“黄祸”。正当西方各国惶惶不可终日之际,蒙军忽接窝阔台驾崩的噩耗,于是急速班师回朝。

第三次西征自1253年起至1260年止,这次西征主要方向是西南亚地区,头等目标是消灭木剌夷国(Mulahida,今里海南岸的伊朗北部)。1257年,蒙军荡平木剌夷之地,并挥师继续西进,攻陷巴格达,灭亡有五百多年历史的黑衣大食。此后攻陷阿拉伯的圣地麦加,攻占大马士革,其前锋曾渡海收富浪(即今地中海东部的塞浦路斯岛)。

这三次西征,蒙古大军分别消灭并吞并了当时的大金国、花剌子模和西辽、西夏等国,一直打到了多瑙河流域。据说成吉思汗找当地人问:“海那边还有没有陆地”,当地人巧妙回答:“那边没有陆地了”。于是他就此停止了西进的步伐,不再进攻欧洲。当时古老的东方,只有南宋王朝苟延残喘,但是最后还是被成吉思汗的子孙—忽必烈所灭。

1271年,忽必烈改“大蒙古”国号为“元”,1272年迁都元大都(今北京)。随后举兵南下,直至1279年灭南宋。全盛时期的蒙古帝国的疆域(图2-2)东至朝鲜半岛,南至南沙大越(今越南北部),西至维也纳附近,西南至大马士革,北至北冰洋,面积逾3500万平方千米,一个横贯欧亚、冠绝历史的大帝国建立了。

元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无可争议的唯一霸主,无人可以比肩的超级强国。前面提到过帝国的前身曾掀起令欧洲为之发抖的“黄祸”。世界的历史上没有再出现过如此之大的疆域面积,前苏联的国土面积也只有2240.22万平方千米。

图2-2 开疆拓土

(概念图,王勇摄)

元朝的对外贸易(www.xing528.com)

元王朝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统治者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一方面保留了南宋的机构和全部行政官员,并且尽一切努力让汉族官员们效忠;另一方面主动构建并恢复完善了行省、纸币法律、官吏、朝贡、驿站等各项制度,结束了宋、金、西夏三方对峙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大一统。

为了巩固帝国的统治,恢复和发展经济,元代统治者利用其扩张能力,逐步恢复了中断多年的东西方贸易通道。当时陆路贸易有两条通道:一条是偏重于政治军事的钦察道,它经敦煌、哈密、别失八里(吉木萨尔)、土库曼到克里木半岛;另一条是着重于经济与贸易的波斯道,经敦煌、罗布泊、天山南路、大不里士到土耳其。当时的中亚和西亚都在伊尔汗国(它的属国包括阿富汗斯坦的卡尔提德王朝,克尔曼的后西辽,土耳其的罗姆苏丹国及格鲁吉亚)的统辖下,与元朝的往来可以说是畅通无阻,十分密切。各国的使节、商人、旅行家和传教士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陆上丝绸之路处在最繁盛的时期。

元朝的对外贸易不仅重视陆路贸易,对海上贸易亦非常重视。灭宋之后,元朝海上贸易逐渐占据主要地位。水运的特点是运载能力大而频繁,相对陆路来说颠簸小损耗也小,因此运输货物总量更多、品种更多。元朝政府先后在泉州庆元(今浙江宁波)、上海温州、广州、杭州等地设立了七个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到了1297年,改组合并为泉州、广州和庆元三个长期存在的市舶司。广州是我国最早兴起的海外贸易口岸,宋代时居诸港之首,宋元之际,屡经战火而元气大伤。元代,泉州港取代广州港,作为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最为繁荣的第一大港,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船舶众多,货物堆积如山。泉州从事海外贸易者甚多,且颇见资本雄厚之巨商大贾,如泉州的蒲寿庚家族经营海外贸易而致于富贵。仅蒲寿庚女婿佛莲一家便有海舶八十艘。崇明人朱清、嘉定人张瑄,二人所经营的海外贸易,可谓是“巨艘大舶帆交番夷中”(《辍耕录》卷五)。

宋代仅有五六十个保持海外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而元代则多达一百四十余个,其海上贸易的范围,东到高丽日本,西达波斯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通过海船从中国输出的货物主要是瓷器和丝绸等手工业品,进口的货物主要有象牙、犀牛角珍珠沉香钻石等珍宝和丁香豆蔻胡椒等香料。

元代海外贸易的兴旺,是以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发达的手工业和农业生产作为支撑的,同时它又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元代频繁的中外交往和发达的海外贸易,一方面对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让世界了解到中国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另一方面也使中国人民在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中,学习到别人的长处。海外贸易的活跃,再加上国内市场统一,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又反过来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此时元政府对于有一定技能的工匠较为重视,免除官匠的其他杂役,且准其执业世袭。

作为中国文化杰出代表的瓷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元代瓷器尤为繁盛,一度成为元代贸易的“主打产品”。元朝政府对瓷器的生产极为重视,税收中列有 “瓷课”一项,把瓷器的税收作为政府的一项财政收入,从而大大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

元代瓷器大量出土于中国沿海、日本、朝鲜半岛、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还在斯里兰卡、印度、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等地发现了港口遗址。琉球出土了大量高品质的元代青花,澎湖出土过大量元代瓷器,印度古里出土有元代青花,埃及出土有元代青花,肯尼亚、坦桑尼亚、马达加西加都出土过元代瓷器。这些出土文物是繁荣的元代海外贸易的具体物证。 

福建泉州有清净寺,主要满足阿拉伯人宗教礼拜之需。此寺建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在元代有两次整修,分别在至大三年(1310)与至正十年(1350)。其后在明代中期(16世纪初)将石砌寺塔改为简易的木塔,万历三十七年(1609)增建一间小礼拜堂。在元代四十年间两次重修,而后未见重大整修,其显示了元代中阿海上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繁荣,也反映了元末顺帝以后海上交通的没落。

元代瓷器质地精良、品种繁多、经久耐用,深受人们的喜爱,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都有大量使用,成为主要生活器皿。庞大的使用量带来了广阔的国内和国外市场,使瓷器贸易得以持久繁荣。当时瓷器的生产不仅要满足国内需要,而且要适应国内外市场的不同需求,包括特殊器型和纹饰的定制器物开始涌现并大量销往海外。

由于销售国家和地区不同,瓷器的市场需求差异很大,这推动了元代瓷器的创新与发展。元代瓷器不仅借鉴了国内各种艺术形式与多样性文化,而且也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元代瓷器中影响最深的便是青花瓷器。随着蒙古大军的三次西征、对中亚西亚的统辖和完善的驿站系统的建立,大批阿拉伯人和中亚穆斯林迁居中国,伊斯兰文化逐渐传入中国,西亚的音乐、医学、文化习俗、手工艺品也开始传入中国,从而使景德镇青花瓷器的生产也受到了较大影响。因钴蓝与伊斯兰文化传统的喜色相一致,同时又与蒙藏喜好的蓝天白云色相相吻合,景德镇的窑工们巧妙地把波斯“蓝”与中国“瓷”相融合,用钴蓝描绘装饰瓷器。这样烧制出精美的青花瓷器,受到了亚非欧三大洲众多地区人们的喜爱。元代后期,由于海上交通发达,政府更加重视对外贸易,包括制瓷业在内的手工业生产发展很快,这一时期的瓷器外销数量、质量均较前代有大幅度的提高。

可以说,元代瓷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延伸与传承,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离不开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文化、经济、贸易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它的历史贡献不可替代。

(1)花剌子模:英译Khorazm,旧译“火寻”,位于中亚西部的地理区域,阿姆河下游、咸海南岸,今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两国的土地上。花剌子模有时也被写作“花拉子模”。在塞种人的语言里解释为“太阳土地”的意思。

(2)撒马尔干:英译Samarkand,现在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市,位于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

(3)钦察:英译Kipchak,钦察是古代中亚地区突厥民族中的一支。钦察人在11世纪中叶时曾经占据黑海北滨的草原,并成立部落联盟。其中有些部落迁移至西伯利亚西部,后来蒙古所建立的钦察汗国部分领土即为钦察人的原居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