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戏曲小说史略》:话本小说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戏曲小说史略》:话本小说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2024-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说话人分四家,即小说、讲经、讲史、合生。此或即小说人“顷刻间提破”的效果。由于说话人众多,而且专业化,说话的篇目也随之增多,据《醉翁谈录》中“小说”类就著录一百多种。可惜今天保存下来的话本仅有《京本通俗小说》、《大宋宣和遗事》、《元至治平话五种》、《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清平山堂话本》、《五代史平话》等。

《古代戏曲小说史略》:话本小说的起源与发展

“话”,即宋朝人所谓“说话”,明朝人所谓“平话”“词话”,近代人所谓“说书”。话本即说话人的底本,也就是说书人的底本。那么,我国的通俗小说就是产生于说书人的讲故事,产生于群众的艺术创作之中。

根据现有的材料看,“说话”这种形式不始于宋元,而在唐代已经产生了,如元稹在《寄白乐天代书一百韵》诗“翰墨题名尽,光阴听话移”句下自注云:

又尝于新昌宅听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未毕词也。

“一枝花”即长安名妓李娃,也即白居易的兄弟白行简《李娃传》传奇所写的李娃。是元稹和白居易在长安新昌里家中听说李娃和郑元和的故事。其后,李商隐《骄儿诗》有云:

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可见唐时已有说李娃和三国故事的了。但是到现在还未见到流传到今天的唐代话本。

“说话”到宋元时代蓬勃发展起来,当时说话人活动的中心是北宋的汴梁,南宋临安元朝的大都。“说话”发展的标志之一,是说话的内容分门别类了,如耐得翁《都城纪胜》的“瓦舍众伎”篇记载:

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合生与起令、随令相似,各占一事。

《梦粱录》的记载,与《都城纪胜》大致相同。当时说话人分四家,即小说、讲经、讲史、合生。其中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讲史两类,这两类不同之处,是小说所讲大都短小精练,能将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最受听众欢迎,而讲史所讲是冗长的历史故事,远不如小说精彩,所以“最畏小说人”。苏轼《东坡志林》卷一“途巷小儿听说三国语”条云:(www.xing528.com)

王彭尝云:“途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此或即小说人“顷刻间提破”的效果。“说话”发展的标志之二,即出现了讲某项内容的专门人物。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条记载:

孙宽、孙十五、曾无党、高恕、李孝详讲史。李慥、杨中立、张十一、徐明、赵世亨、贾九小说。……吴八儿合生。……霍四究说“三分”,尹常卖《五代史》。

其中尤可注意者霍四究、尹常卖并非一般讲史,而是以专说“三分”和专说《五代史》擅长。又《梦粱录》卷二十记载当时讲史者云:

又有王六大夫,元系御前供话,为幕客请给,讲诸史俱通。于咸淳年间敷演《复华篇》及《中兴名将传》,听者纷纷,盖讲得字真不俗,记问渊源甚广耳。

王六大夫当时也以讲史名世,讲得“字真不俗,记问渊源甚广”,很受群众欢迎。此外,“合生”应是以唱为主的曲艺,操此专业者不多。

由于说话人众多,而且专业化,说话的篇目也随之增多,据《醉翁谈录》中“小说”类就著录一百多种。可惜今天保存下来的话本仅有《京本通俗小说》、《大宋宣和遗事》、《元至治平话五种》、《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清平山堂话本》、《五代史平话》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