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长安的十大怪解读及陕西风俗

长安的十大怪解读及陕西风俗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长安“十大怪”解读长安的“十大怪”,也称陕西“十大怪”,主要指秦川平原地区的风土习俗,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形成的。长安地面,虽然物产丰富,气候宜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长安农村的经济面貌大大改观,在居住方面,大改以往常态,传统的“四合头”、“安间房”等,已不能满足需要,简易的一边盖的厦房,更是无人问津。就像裤腰带那样宽,给人一种“怪”的感觉。辣椒是陕西的一大特产,其品种优良,被誉为“椒中之王”。

长安的十大怪解读及陕西风俗

长安“十大怪”解读

长安的“十大怪”,也称陕西“十大怪”,主要指秦川平原地区的风土习俗,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形成的。其实,说怪也怪,怪者,奇也。说不怪也不怪,不怪者,习常也。看惯了的事物,不足为怪;没有看见过的事物,总觉得有点怪。看来怪是有特点的,它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域,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年代中,逐步形成的。怪,必具有不常见而稀奇古怪的特色。

长安“十大怪”是什么?

一曰:“房屋一边盖”

“房屋一边盖”,是一种直角三角形支撑的单斜坡房。即一边用胡基(土坯)垒起墙,顺墙搭若干根椽,上面覆盖着瓦片,房子就算盖起来了。这种房由于是单面门窗,背靠高墙,冬可挡寒夏可遮阳,冬暖夏凉。每排厦房一般盖三间,一间厨房,一间住老人,一间住晚辈。家中人口增多,在已盖成的厦房对面,十分对称地再盖三间厦房,叫做“对面厦房”。

这种房屋投资少,非常实用,是长安一带农村中常见的住房。长安地面,虽然物产丰富,气候宜人。但是,光靠农业生产,还是发不了大财。建筑豪华的“四合头”院,要花很多钱筹备木料砖瓦,则感手头不便,因此,居住厦房的人愈来愈多,经千年的运转,也就形成了“房屋一边盖”的习俗。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长安农村的经济面貌大大改观,在居住方面,大改以往常态,传统的“四合头”、“安间房”等,已不能满足需要,简易的一边盖的厦房,更是无人问津。现在拔地而起的楼房,相继出现,一幅崭新的农村居住图,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二曰:“锅灶连着炕”(16)

锅灶是做饭的地方,炕是睡觉的地方,这两个地方怎能相连呢?为什么锅灶要连着炕呢?这是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力量等因素决定的。长安地处八百里秦川,物产丰富,但富贵者少,贫穷者多。为官、经商的富有人家,居住条件比较宽敞、阔绰。他们吃饭有餐厅,睡觉有卧室,会客有客厅。但普通人家的住宅比较狭窄,两三辈人居住一室的现象并不少见。一些贫苦人家,只有一间屋子,锅灶与炕相连,用做饭的柴火,既可烧水、做饭,又可取暖。睡觉的炕,中空通气,烟火通流,随着做饭的过程,炕也就烧热了。既方便,又节约,何乐而不为呢?

更有甚者,有些贫穷人家的住房不仅“锅灶连着炕”,且有数口人家连同牛厩都在一个屋子里的情形。这是旧中国人民贫苦生活的写照。贫穷人家,盖不起多余的房子,只好如此受委屈。你能说这是怪现象吗?

现在的新中国,农村经济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起来了。农村楼房林立,现代化的建筑比比皆是,一代新的居住习俗逐渐形成。

三曰:“锅盔像锅盖”

锅盔,是秦人喜欢吃的烙饼。“锅盔像锅盖”是说陕西的锅盔像锅盖一样的厚实。陕西乾州的锅盔,驰名中外。据传说:在唐代修乾陵(17)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把面团放进头盔里,用火烧烤,烙成了饼。从此,锅盔馍就扩大到民间,流传开来。锅盔馍的制法是用精麦面粉,加上适当的酵面和碱面儿,添水调成面团,揉搓均匀,放在案板上,用木杠边压边呛面粉。压制好后,擀制成扁圆形饼坯,放进鏊锅内烙烤。先用小火使之定型,再改用旺火,锅内放一铁圈,使馍驾空烤,十几分钟后即熟。这种锅盔看起来像锅盖,皮薄如纸,馍膘厚,味甘甜,切开如猪板油状,耐存放。既是日常主食,也可馈赠亲友。

这种特质的锅盔,千古流传,即使是现在,也还是人们喜欢的食品。外地人来长安旅游者,百尝不厌,离开时总不免带回一些,让家人以饱口福。

四曰:“面条像皮裤带”

陕西人好吃面,名目繁多,不下千余种。如臊子面、旗花面、麻食面、炸酱面、油泼面、长面、短面、细面、宽面等。面条像皮裤带,就是一种宽面条,也叫biáng-biáng面。这种面条宽度可达一二寸,长度则在一米左右,厚度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就像裤腰带那样宽,给人一种“怪”的感觉。这种奇特的面条,民间还有一个传说,说biáng-biáng面的biáng字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古时长安城的乡下,有一个老头儿推着车沿街卖面,那推车上装有灶具,随叫随卖。宽厚的面条下在滚开的锅里,发出“biáng-biáng”的响声,就起名“biáng-biáng面”。并创造出一个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繁体怪字:

顺口溜这样解释道:

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湾,

八字大张口,工字往进走。

你也扭,我也扭,中间夹个言篓篓。

你也长,他也长,中间夹个马大王。

心字底,月字旁,画个钩搭挂麻糖

推个车车游四方

这种面条用沸水煮熟,再将豆腐粉条、黄花、木耳青菜及各种调料烩成一锅菜,然后再将煮熟的宽面条与汤菜搅拌在一起,吃时放上油泼辣子和香醋,陕西人把这种面条叫做“油泼辣子biáng-biáng面”。这种面条壮实宽厚,色味俱全,因其面条像皮裤带,外地人见了,觉得有些“怪”。其实在盛产小麦的地区,是一种平常的饭,体现了陕西人民勇猛雄壮的性格,不足为怪!

五曰:“只吃辣子不吃菜”

长安人,特别喜欢吃辣子,并养成一种习惯,再好的饭菜如果没有辣子,总感觉没有味道。有打油诗为证: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

三千万人民乱吼秦腔

捞一碗干面喜气洋洋,

没有辣子嘟嘟嚷嚷。

辣椒是陕西的一大特产,其品种优良,被誉为“椒中之王”。吃时摘几个,炒在菜里,调进饭里,蒸到馍里。最喜欢吃的则是“油泼辣子”,将干透的红辣椒,在锅里用温火直烤得又焦又脆,辣椒籽也亮鼓鼓地冒出油来,捣成粉粒,再用滚烫的菜油泼入,顿时辣椒油光闪亮,红艳艳,使人顿时馋涎欲滴,食欲大增。每日三餐,顿顿不离辣椒,形成了陕西人特殊的饮食嗜好。

这种嗜好是在小农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养成的。外地人初见,觉得奇怪。其实,黄土高原地区,菜源短缺,人民只好以辣子代菜,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陕西人“只吃辣子不吃菜”。

自从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繁荣,已经有不少人家富裕起来了。在饮食方面也多有改善。吃起饭来,讲究四荤四素,七个碟子八个碗。

六曰:“板凳不坐圪蹴(gējiu)下”

板凳也叫“木凳”。本来是为了坐而设置的。但在长安附近的农村,特别是经常劳动的人民,喜欢圪蹴下说话、吃饭。“圪蹴”是陕西方言,两腿向前弯,屁股向下与膝盖齐,这种不立不坐的姿势,叫做“圪蹴”。

关中人有板凳不坐,蹲(圪蹴)在那里说话,是常常会看到的现象。这真不禁使人望之生怪!其实看惯了,也不怪。

陕西一般贫穷人家缺少桌子、椅子、板凳那套设备,只好站着说话、做事,圪蹴比较自由,可以随时随地蹲下,比较方便。再加上薅谷草、掐谷子、锄麦草、围镰割麦、耧豌豆等农活,都需要蹲起来劳动。日积月累,练就了一身“圪蹴”的功夫。圪蹴的行动,就不足为怪了。当然富裕的人家,桌椅俱全,在庄严的场所上,也是以请坐、让坐的宾礼相待的。(www.xing528.com)

目前陕西农村经济大发展,在楼房林立的同时,屋内设备俱全,圪蹴的习惯,也在逐渐改变。

七曰:“裹肚老少四季穿”

裹肚,是防寒裹肚的衣物,椭圆形,用红布、花布制作,大小刚护住人的肚腹。上有一根套带,下有两根绳头,穿时先将套带套在脖颈上,下面用两条头绳左右束紧即可。这种既不像背心,也不像坎肩的衣服,一年四季不离身,看起来很奇怪!其实也不怪,它的作用,主要是可以暖胃,防风寒侵入,减少疾病。当人们脱衣睡觉及热天衣衫单薄时也有遮羞及装饰作用。

长安人,出生后第一件衣服就是裹肚,小时穿红裹肚、绿裹肚、花裹肚,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改变花样。裹肚上绣花,很有讲究。儿童时,穿上五毒裹肚,即在裹肚上绣上蟾蜍、蛇、蝎、蜈蚣壁虎,用以驱毒避邪。青年时未过门的媳妇,要给女婿送去精制的花裹肚,这是定情之物,也可显示新媳妇的心灵手巧。老年时儿媳、女儿要给老人送长寿裹肚。上面绣上“松柏竹鹤”,祝贺老年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现时,儿童和老年人,仍有很多人喜欢穿裹肚,已经形成一种自然习惯了。

八曰:“手帕头上戴”

古时戴帕,是一种富贵的表现,《铡美案》(18)中皇姑讥笑秦香莲:“头上无有帕儿苫,脚登绣鞋露指甲。”所以长安的妇女,不管年老年少,春夏秋冬,都喜欢给头上带帕帕。女人的帕帕多为正方形,色彩有深有浅,品种繁多,四周有须。女人出外做事或走亲戚,头顶帕帕,显得十分优美,有一种时髦感。把手帕折成三角形,从头顶包到下颌,后边留出个尾巴,既可挡风,又可取暖,天热了,擦汗、透风,还可用来包裹东西。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妇女喜欢颜色鲜艳的手帕;中年妇女喜欢青淡色的手帕;老年妇女喜欢纯深蓝色的手帕。还有一种专为老年妇女头上带的帕帕,叫做“首帕”(19)

长安妇女行走戴帕帕,这是祖先流传下来的习惯,既美观,又是很好的装饰品;同时能擦汗、防风、御寒,何乐而不为呢?长安地属大陆性气候,空气干燥,但无大风。寒中生暖,热中透凉,戴帽显得太热,不戴帽又怕风吹日晒,选择以帕代帽,别具风采!由此看来“手帕头上戴”的习俗,也是从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习以为常,并不为怪。

九曰:“固守本土不出外”

陕西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旱涝保收。是中国的“白菜心”,严防外来侵略。故有“长安、长安,自古长安”的民谣。长安人世世代代住在这里,“安居乐业”,毫无危机感。“生是长安人,死是长安鬼”,“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房要低,地要少,看(kǎn喂养)个老牛慢慢搞”,“只要有一碗米汤喝,围着锅头转也情愿”。以上民谣,是陕西关中人的生活写照。

“固守本土不出外”的思想,在土生土长的长安人心中根深蒂固,不以为羞,反以为荣。外地人觉得真乃奇怪!但是,本地人并不觉得奇怪。现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了,一些年轻人如梦初醒地走出家园,出外创业、经商、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

十曰:“姑娘出嫁高价卖”

买卖婚姻,凡封建旧社会皆有之,不足为奇。但是,古代长安人,“纳礼”手段十分露骨,以为自家的地位优越,不愿意把姑娘嫁到外地。若要到外地去,则开口要高价,多则八斤礼(每斤16个银元)、十斤礼不等。除银元外,还要开上为女儿准备陪方的礼单子,要求男方购买。他们认为礼钱越多,人越贵重。形成“姑娘出嫁高价卖”的现象。

即使在本地结婚,也是要看是否“门当户对”,越是富贵人家,婚礼越轻。若女方看中了男方的家境,就不大注重礼钱的轻重了。一般人家,特别是男方弟兄多的人家,娶媳妇就要出高价。女方父母为其女儿终生考虑,要在结婚前,索取一笔钱财。

现在,提倡婚姻自由市场经济,来往人繁多。姑娘们也大开眼界,打破“姑娘不出外”的陈旧观念,“高价婚姻”的现象基本没有了。

【注释】

(1)见森纳著《民间道路》1960年出版,629页。

(2)转引自杨成志《民俗学的起源、发展和动态》。

(3)三闾大夫,官名,屈原曾作此官。

(4)八字,星命家以人生年、月、日、时所值干支,推算祸福寿命,谓之八字,也称四柱。

(5)晬,即小儿周岁。就是让小孩在周岁这天,随意抓玩具、器具,以预卜有何专长,试看其天赋智慧若何?

(6)顶盆者,长子顶的瓦盆。作为化纸接灰用,到村外的十字路口粉碎。

(7)扯牵,是在棺床上系两条白布,男女孝子分两路纵队牵扯,随柩而行。

(8)糕子,即花馍,也称面花。

(9)食盒,用木做成箱底箱框,专放礼品,用杠架抬送。

(10)桲枷,碾场时(小麦脱粒)套碌碡的工具。即用桲枷把碌碡套起来,让牛或驴拉着滚动。

(11)img39闲传,长安方言。意思是说随便要说的话。

(12)米汤,即大米小米稀饭。

(13)蒸馍,即馒头

(14)锅盔,即烙饼。

(15)浆水菜,农民自制的酸菜

(16)炕,用土坯和砖砌成,睡觉用的土床,上面铺席,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

(17)乾陵,在陕西乾县,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陵墓。

(18)《铡美案》,秦腔古典剧。叙说陈世美与秦香莲的故事。

(19)首帕,用青黑丝线织成,专为老年妇女顶头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