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长安城的建设与布局: 考古学解读

唐长安城的建设与布局: 考古学解读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朝建立后,仍以隋大兴城为首都,改大兴城名为“长安城”,宫城大兴宫更名“太极宫”,大朝正殿大兴殿更名“太极殿”。沿用隋大兴城的唐长安城,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唐长安城内的道路排列整齐,方向端正,宽敞笔直。唐长安城由郭城、皇城、宫城、大明宫、兴庆宫组成。唐长安城东、西、南、北面各有3座城门。这里成为唐长安城皇家的禁军重地。

唐长安城的建设与布局: 考古学解读

唐朝建立后,仍以隋大兴城为首都,改大兴城名为“长安城”,宫城大兴宫更名“太极宫”,大朝正殿大兴殿更名“太极殿”。

唐代初年,对这座大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沿用隋大兴城的唐长安城,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全城占地面积84平方千米。

唐长安城内的道路排列整齐,方向端正,宽敞笔直。25条纵横交错大街,很像围棋盘上的方格网,每个坊、市各占一格。全城划分为109个坊和2个市。这正如白居易所描述的那样:“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唐长安城由郭城、皇城、宫城、大明宫、兴庆宫组成。城的北部和东南部分别为西内苑和曲江池。郭城之中,以朱雀大街为主街,街东为万年县,街西属长安县。两县之中各有一市,即东市和西市。

唐长安城遗址平面示意图

隋唐长安城的郭城平面近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米。皇城位于郭城中部偏北,东西长2820米,南北宽1843米。宫城在都城北部,南邻皇城,东西长2820米,南北宽1492米。

明德门复原示意图

明德门城门面阔55.5米,进深18.5米,有5个门道,每个门道宽5米,进深18.5米,门道之间隔墙厚2.9米。

唐长安城东、西、南、北面各有3座城门。明德门是郭城正门,有5个门道,在5个门道遗址中,东西两端两个门道有车辙痕迹,其他门道未见,这说明车辆是从这两个门道通行的。从车辙痕迹来看,每个门道可供两辆车并行。中间门道两侧的两个门道,可能是行人步行的通道。中间门道是专供皇帝通行使用的。明德门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代都城之中唯一“一门五道”的城门,与之相配的是大明宫正门——丹凤门,也是“一门五道”。

城内有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其中贯穿于南面3座城门与东、西两面6座城门的6条大街,是城内的主干大街,号称“六街”。六街之中,除南部的延平门与延兴门之间的东西大街宽55米之外,其余5条大街均宽百米以上,特别是由皇城朱雀门至郭城明德门之间的朱雀大街,宽达155米。朱雀大街是因朱雀门而得名。朱雀门北对宫城正门承天门,因此人们称朱雀门与承天门之间的大街为承天门大街(或称“天街”)。天街和朱雀大街是贯通京城南北的中轴主干大街。唐代人又把朱雀大街东西两边称为“左街”和“右街”,或谓“两街”。由于朱雀大街的重要性,唐朝政府专门为此设立了“左右街使”的官吏。

皇城在今西安城中,平面为长方形,东、西、南三面有城墙,皇城北面与宫城由“横街”相隔。

皇城南面有3座城门,东、西两面各有2座城门。城内有东西向街道5条,南北向街道7条。这些道路将皇城内部分隔成若干区,各区内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官署或其他建筑。穿过皇城的天街是皇城的中轴线。穿过皇城南门中的东、西两座城门的两条南北街,将皇城分为东、中、西三大区。皇城的中区是中央官署;东区是东宫(太子宫)的官署及部分皇室机构;西区是皇室机构。在东区和西区的南部分别有皇室的礼制建筑太庙和大社。

太极宫、东宫、掖庭宫

宫城位于皇城北部,包括太极宫、东宫和掖庭宫。太极宫位于宫城东西居中位置,宫城中的主要宫殿建筑群在太极宫中。东宫和掖庭宫对称分布于太极宫东西两侧。

宫城有北宫门3座,由西向东是玄武门、安礼门和至德门。玄武门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皇帝的禁卫军驻守在那里。有唐一代玄武门与许多宫廷重大政治事件相关,如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隆基粉碎韦后的宫廷政变就发生在此。这里成为唐长安城皇家的禁军重地。

宫城南面有5座宫门,南宫门中间的承天门是宫城的正门,它北对太极殿,南对朱雀门,向南又对明德门。国家的重大庆典往往在此举行,届时皇帝亲临,登上承天门的门楼。这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外朝”或“大朝”之地。“外朝”大多属于礼仪性活动,如皇帝的继位、改元、太子册封、国家大赦、军队检阅、元旦冬至等重大节日的庆祝、接受朝贡、接见外国使臣、皇家大型宴会等。承天门南边的横街,就是举行上述活动的广场。承天门外东西分列朝堂及肺石、登闻鼓。承天门遗址在今西安市莲湖公园南部。

唐长安城宫城平面示意图

宫城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2820.3米、南北宽1492.1米,周长约8600米,面积约4.2平方千米。

太极宫东西宽1287米、南北长1492米,位于宫城中部,南墙东西并列3座城门,依次为永安门、承天门、长乐门。承天门是太极宫正门,其北为嘉德门,再北为太极门,太极门内为太极殿。

东宫东西宽830米、南北长1492米。宫内东西分为“三路”,以中路建筑为中轴,东路和西路对称分布其左右。

掖庭宫东西宽702米、南北长1492米。

太极宫即隋之大兴宫,始名“大内”,唐中宗神龙元年(705)更名为“太极宫”。有唐一代共有三座皇宫: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总称“三大内”。因太极宫位于大明宫和兴庆宫西部,所以太极宫又称“西内”。太极宫东、西营筑了墙垣,与东宫和掖庭宫分隔开。太极宫因宫中主体建筑太极殿而得名。

太极宫玄武门遗址夯土台基

太极宫是初唐时期的政治中心。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就在这里执政。从高宗开始,皇帝虽然移仗于大明宫、兴庆宫,但是每逢朝廷举行一些重大礼仪活动,如天子即位,皇后、太子册封等,仍要在太极宫中进行。高宗和玄宗甚至每五天就要到太极宫一次。由此可见,太极宫一直保持着十分重要的政治地位。太极殿作为皇宫正殿,皇帝于每月朔望在太极殿举行朝仪,听政视朝,这里又称“中朝”或“日朝”。在太极殿东西两廊之外,分别设有门下省、舍人院、弘文馆、史馆和中书省等机构,以备皇帝顾问。这些机构负责撰写诏令、文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太极殿北为两仪门,门内是两仪殿,这是皇帝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国家大事往往在此决定,这叫“内朝”。两仪殿东西两侧的立政殿、百福殿、承庆殿(即承乾殿)和两仪殿之后的甘露殿、神龙殿等为皇宫中的寝殿。这些宫殿的规模也是相当大的,比如百福殿中的“亲亲楼”,大中元年(847)一次就修造屋宇廊舍七百间。

东宫是太子之宫,因其位于太极宫之东而得名。隋唐时期的杨勇杨广、李建成、李世民、李治等均曾以太子身份居于此宫,李世民还是在东宫正殿明德殿即位当皇帝的。

掖庭宫位于宫城西部,大小与东宫相近。掖庭宫是皇室宫女住地,其南有内侍省。内侍省是管理宫廷内务的机构,下设五局:掖庭局,掌管宫人的簿籍;宫闱局,掌管宫内门禁;奚官局,掌管宫人疾病死伤;内仆局,掌管宫中舆辇导从;内府局,掌管宫中供帐灯烛。内侍省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它要被置于宫城之中、掖庭宫之旁。

吕大防《长安城图》上掖庭宫的北部为太仓。《金石续编》记载有西安城西北隅出土的贞观十四年(640)、贞观二十二年(648)的“和籴粟窖砖”。据吕大防《长安城图》可知,太仓与掖庭宫东西宽度一样,均为702米,太仓南北长度至少也在600米左右。盛唐时代,太仓贮粮多时可达四五百万石,其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它们主要是供皇室消费和中央政府的百官俸禄、庞大军需等。因此,唐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太仓的管理,将太仓的管理机构置于宫城之内。太仓的粮仓可能不会全在掖庭宫中,但是由于粮仓是国家的重要设施,也不会安排在距宫城太远的地方。《历代宅京记》记载,唐长安城的太仓:

在禁苑西北,距中渭桥与长安故城相接,四面俱十三里。

近年在汉长安城东南部、唐长安城禁苑西南部发现了数量不少的唐代大型粮仓遗址,有可能属于唐代太仓。

大明宫

贞观八年(634),唐太宗请他父亲——太上皇李渊去九成宫避暑,但是李渊因为隋文帝最后死在那里,心中很厌恶九成宫,坚持不去那里避暑。为此,李世民就在长安城东北修建了永安宫,作为太上皇避暑之地。“永安”取“永久平安”的吉祥之意。贞观九年(635)永安宫改名为“大明宫”。高宗李治因患风痹之病,深感太极宫内湫湿,而认为太宗为其祖父所修筑的大明宫,“北据高原,南望爽垲”,地形胜于太极宫,所以决定将皇宫迁到大明宫中。

龙朔二年(662),唐高宗乃修大明宫,并更大明宫名为“蓬莱宫”。长安元年(701)又恢复了“大明宫”的名称。蓬莱宫和大明宫的名称可能源于“如山之寿,则曰蓬莱;如日之升,则曰大明”(《含元殿赋》)。

大明宫作为皇宫始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他从太极宫迁至大明宫。由此,大明宫成了终唐一代的皇宫。大明宫因位于“大内”——太极宫之东北部,所以又称“东内”或“北内”。

大明宫遗址平面示意图

大明宫周长为7628米,面积约为3.2平方千米。

大明宫共有11座宫门,其中南门5座、北门3座、东门1座、西门2座。

大明宫的平面布局以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太液池和玄武门南北建筑群为中轴线,其他建筑分布其东西两侧。

太液池分成东、西二池,尤以西池重要。西池遗址平面近椭圆形,东西长484米,南北宽310米,面积约为14万平方米,池深3米至5米。东池平面近圆形,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50米,面积约为3.3万平方米。

此外,太液池南岸、紫宸殿以北60米有蓬莱殿,殿西北有通往蓬莱池周廊的廊道。太液池的西池东部有一条东西向渠道,向东通至东池。渠长110米,深3米。东池东部连接一渠道,应为太液池排水渠道。太液池的进水口在其西北部。

大明宫正门为南面中间的丹凤门。丹凤门是大明宫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宫门。丹凤门遗址位于今西安市新城区二马路革新街之南。

丹凤门的功能与太极宫承天门相同,中唐及其以后皇帝登基、改元、国家大赦、国宾宴请等重大国事活动均在此举行。宫城正门设置5个门道,这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代都城之中唯一一座“一门五道”宫门。

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大明宫可以分为南、北两大区,南区为朝政区,北区为宫苑区。南北二区基本以太液池分界。

朝政区前部为“大朝”含元殿;中部即“中朝”之地,位于“大朝”以北,以宣政殿为主体建筑;后部是“内朝”之地,位于朝政区北部,以紫宸殿为主体建筑。

宣政殿位于含元殿北300米,又称“正衙殿”,即“中朝”所在。在宣政殿北35米有紫宸门,紫宸门北60米有紫宸殿。紫宸殿南北进深达50米,它是“内朝”的正殿。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大朝正殿,取“含宏光大”“元亨利贞”之意,所以含元殿又名“大明殿”。

丹凤门复原示意图

丹凤门遗址东西长74.5米,南北宽33米,为“一门五道”。各门道形制、规模基本相同。门道面阔8.5米,进深33米。门道隔墙宽3米。丹凤门应为过梁式城门洞。

含元殿遗址复原示意图

含元殿遗址

殿堂基址平面是长方形,东西长55米,南北宽20米,东西面阔11间,南北进深4间,每间广5米。台基周围有石栏,其上雕刻着螭首等装饰。殿堂东、西、北三面置踏道。殿堂东南部与西南部对称分布有翔鸾阁、栖凤阁,二阁北距含元殿30余米。二阁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它们应为含元殿之前的左右阙,二阙均仅存母阙和子阙。翔鸾阁、栖风阁与含元殿之间有飞廊相连接。

含元殿遗址位于今西安市新城区含元殿村南约300米的龙首原南沿,殿址位于龙首原最高处,高出周围地面十余米,因此《长安志》称其:

北据高原,南望爽垲,视终南如指掌,在京坊市,可俯而窥也。

含元殿位于丹凤门正北610米处,其间为历史文献记载的“含元殿庭”,也就是含元殿的殿前广场,从含元殿南至丹凤门,十分宽阔。

含元殿主体建筑有台基、殿堂、东西二阁、龙尾道、殿前广场等。含元殿台基依龙首原而作,台基有下、中、上三层,下层和中层均利用了龙首原的生土台,上层台基即殿堂基址,系夯筑而成。(www.xing528.com)

含元殿的上殿之路,多年来一直不清楚,说法不一,近年的考古发掘解答了这个问题。发掘遗迹表明,含元殿的龙尾道不在正对殿堂的南面,而是起自殿前广场的平地,沿东西两阁内侧的坡道,经下、中、上层台面,通至殿堂之上。含元殿两侧龙尾道实际上是两条南北向的东西平行分布的阶道,每条阶道各长70多米,形如长龙,故有“龙尾道”之称,为文武百官上朝的阶道。由龙尾道登含元殿还有三层台,下台和中台各高5丈,上台高2丈,台与台间列置汉白玉铺设的踏步。每台四周围以玉石栏杆。含元殿龙尾道的建筑形制,直接影响了渤海上京龙泉府,也影响到日本平城京的大极殿。

含元殿与其北部的宣政殿、紫宸殿共同构成大明宫的“三大殿”。

大明宫北部为其宫苑区,其以太液池为中心。太液池又名蓬莱池,开凿于唐代初年。

大明宫太液池如今的面貌

太液池蓬莱岛

太液池池岸砌石加固。文献记载太液池中有三个岛,其中的蓬莱岛台基现在仍然矗立在太液池中部,基址高7.8米,在其南部考古发掘了当年的假山、亭榭及道路遗迹。在蓬莱岛西部约百米处发现了“三岛”中的另一座岛,其平面南北长70米,东西宽50米。相传秦始皇到山东蓬莱的东海之滨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故以“蓬莱池”之名誉大海神池。海上有神山,名曰蓬莱山。太液池四周建有回廊,唐宪宗时,池边修筑廊房四百多间。

九成宫

九成宫位于麟游县城西边的天台山上,原为隋代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群臣建议修筑离宫,以避炎暑。当时国家刚刚摆脱内战,边疆的战事仍不断,人力财力都很紧张。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唐太宗选择了一个折中方案,即以仁寿宫为基础,加以修缮和扩建,改其名为“九成宫”。永徽二年(651),高宗又把九成宫改名为“万年宫”,直到乾封二年(667)才恢复了“九成宫”之名。

《仿赵千里九成宫图》·清·孙祜、丁观鹏

九成宫是以天台山为中心,仿造京师的宫城制度修建的,甚至一些建筑物的名称都无二样。如九成宫北宫门像长安的宫城北门一样,也叫“玄武门”。九成宫正门永光门的门前,矗立着高宗李治于永徽五年(654)亲撰的《万年宫铭并序》石碑。九成宫中有大朝正殿及皇室寝殿,还有为太子建造的东宫等。

九成宫内有著名的《九成宫醴泉铭》碑。碑由魏徵撰文并序,大书法家欧阳询篆额并书。

九成宫和禁苑周围,分别有缭墙环绕。初唐时的皇帝,尤其是唐太宗和唐高宗,他们一年之中多半时间住在九成宫。因为那里每逢“炎景流金”之季,“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因此被认为是“安体之佳所”“养神之胜地”。皇帝从京城到九成宫,皇后、妃嫔陪伴。九成宫南面的玉女潭,相传是武则天陪伴唐高宗到九成宫避暑时的入浴之处。因为皇帝在九成宫要处理政务,所以皇太子和朝廷中主要文武官员也要跟随天子到此。

九成宫外围的缭墙依山势走向而建,相当于郭城。缭墙与宫城之间设置了禁苑,其间还有一些重要宫室建筑遗址。

华清宫

华清宫位于今西安以东25千米的骊山之下。骊山因骊戎所居而得名。又有一说,临潼县城以南的骊山,其状若马,其色似“骊”(青灰色),故称“骊山”。骊山拥群峰峻岭,有如云霞叠绣,因而又有“绣岭”之雅名。此地为周骊戎邑,公元前231年,魏将骊戎邑献于秦,秦置丽邑,这也因为“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于“丽”置邑,故“骊山”又称“郦山”。

唐初,高祖和太宗经常到骊山“温汤”沐浴。到了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让左屯卫大将军姜行本、将作少匠阎立德负责骊山的建设工程,营建了大量宫殿,使这里初具行宫的规模,皇帝赐名“温汤宫”。咸亨二年(671),唐高宗更名温汤宫为“温泉宫”。天宝六年(747),玄宗更名温泉宫为“华清宫”。与此同时,他又对华清宫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开辟了更多沐浴的温泉,修建了众多奢华的浴池,在骊山附近建起了大量宫室、官衙、王宅,围绕华清宫周围筑起了城墙。华清宫与唐长安城之间有“复道”相连接。盛唐时期,华清宫已成为京畿离宫之冠。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华清宫遗址进行了大面积考古勘查发掘,现在已经基本确定了与华清宫相关的缭墙、宫墙、唐昭应县城和华清宫内的部分建筑遗存。

华清宫由宫城、骊山禁苑和昭应县城组成。昭应县城是随侍皇帝游幸华清宫的百官府第所在。

华清宫宫城分为三区:东区、中区和西区。东区是皇帝和后妃游幸、沐浴、宴饮、娱乐之地。中区分布着宫城的主体建筑——前殿与后殿,是皇帝处理政务、进行国事活动的地方。西区有果老药堂、十圣殿、长汤十六所等。在宫城东部有游乐场,西部有珍禽异兽院和花园。华清宫遗址考古发现的主要内容是9座汤池遗址及殿址、供水与排水设施遗迹,出土了一批与之相关的遗物。此外,还发掘了御书亭、梨园及小汤等遗址。

今日的华清宫

华清宫坐北朝南,依照山势地形而筑。宫城四面各辟1门:北门为津阳门,是华清宫的正门,门外有壕堑,水上置桥,桥名望仙桥,桥前左右为讲武殿——实际上是华清宫守卫兵士的驻地。桥后为左右朝堂,其后为宏文馆。南门为昭阳门,有道路由此门通山上,因此昭阳门又称“山门”,这条路是通往山上朝元阁的道路,为皇帝专用的御辇便路。东门为开阳门。西门为望京门,门外向南有通往山岭之上的望京楼,望京门之名或与此楼有关。

华清宫遗址出土的三彩鸱吻

华清宫的主要建筑在津阳门内东边。飞霜殿是皇帝的寝殿,殿后有皇帝和皇后沐浴的莲花汤,御汤和芙蓉汤。飞霜殿西有七圣殿和梨园。飞霜殿北为瑶光楼。

华清宫的温泉浴池十分豪华。唐玄宗的莲花汤周长达数丈,所需石料全部是安禄山范阳采选运来的。池内砌以白石,石质精细,莹澈如玉,石面之上雕有栩栩如生的鱼龙凫雁和洁净淡雅的莲花图案。池的四面砌置了石座,座分几层。池中央有两个白石瓮,连腹异口,瓮口中凸出两个白石雕制的莲头,泉水自莲头中喷出,注入池内。池中安装有6个“十”字形木质喷水口。池旁还有两条排水沟。

芙蓉汤又称“杨妃赐浴汤”,因浴池的砌石之上雕刻有海棠花纹,所以芙蓉汤又名“海棠池”。芙蓉汤位于莲花汤西南,比莲花汤规模小一些。芙蓉汤浴池的平面呈海棠花状,池内侧有两层台座,池底以青石板铺设,池内四周砌石之上有线雕花纹。芙蓉汤温泉总源在其正北70米处,其间有水道相通。

莲花汤遗址

御汤遗址

太子与皇宫诸妃嫔沐浴之所集中在飞霜殿西边,另辟一院,所谓“长汤十六所”就在这里。它们包括太子汤、少阳汤、尚食汤、宜春汤等,诸汤之南为笋殿。

除了华清宫内的皇家浴室之外,一些权贵也在华清宫附近修建了不少浴室和殿阁。如杨贵妃得宠于玄宗,杨氏一家便在华清宫东边修筑了规模宏大、建筑辉煌的宫馆和为数众多的奢华浴池。

宫城以南、北山山巅之上有朝元阁,又称“降圣阁”。它在华清宫骊山建筑群中“最为峻绝”,是一座道观建筑。朝元阁南有清凉的丹霞泉、名贵的连木,附近有老君殿,殿中供奉着老子李聃的玉石雕像。朝元阁东边有钟楼、羯鼓楼、长生殿和明珠殿。朝元阁和长生殿是这组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物,帝王有事于朝元阁,斋沐于长生殿。

为了平衡道、佛两教势力,开元年间(713—741),玄宗又在骊山东绣岭半山中,修建了石瓮寺。据说因其西有瀑布,积年日久,山石被瀑布拍激成臼穴,形如瓮,故其地名“石瓮谷”。而此地所建古刹也就取名“石瓮寺”。寺内有幽州范阳所进奉的白玉石佛像,为“塑圣”杨惠之和雕塑家元伽儿塑造。大画家王维还为该寺绘制了山水壁画。

华清宫东北隅以外,有观风楼和重明阁。观风楼附近有舞马台、斗鸡殿和宜春亭等。玄宗经常携杨贵妃登上高耸而立的楼阁,放眼四望,山水宫室,骊山胜景,一览无余。此外,在这些殿台楼阁以南,开阳门东北还有开展体育活动的“球场”。

唐代皇帝之中,到骊山次数最多、居留时间最长的要算唐玄宗了。他经常是每年十月到华清宫,第二年春天才回到长安。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道: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这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华清宫中骄奢淫逸、纸醉金迷生活的真实记录。大诗人杜甫,在天宝十四年(755)途经骊山华清宫时,目睹了统治阶级花天酒地的生活和广大劳动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惨状,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由于唐玄宗晚期荒于朝政,终于酿成“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之后果。安史之乱结束了盛唐,唐玄宗和杨贵妃从“暖殿流汤数十间,玉渠香细浪回环”的华清宫,沉入历史的深渊。

唐长安城的礼制建筑

长安城圜丘(天坛)始建于开皇十年(590),唐代沿用。圜丘遗址位于西安南郊陕西师范大学校园之内,西距明德门遗址950米。圜丘是素土夯筑而成的高台,圜丘遗址系四层圆坛,每层圆坛周围均置十二陛(12条登台的阶道)。圜丘正南的阶道最宽,因为此阶道为皇帝祭天时使用的阶道。十二陛按照十二时辰位置分布。圜丘台壁表面和台面抹白灰,故其外观通体呈白色。圜丘遗址周围勘探发现“内壝”(墙体)遗迹。

根据唐代制度,每年的冬至,都要“祭昊天上帝于圜丘”,有唐一代,十七位唐代皇帝在唐长安城圜丘进行了祭天活动。虽然祭天的历史十分久远,文献记载各个时期的祭天建筑又不尽相同,但在经过系统考古发掘的古代祭天建筑遗址中,唐长安城圜丘遗址是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这是迄今中国考古学唯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的古代圜丘遗址。现在作为北京旅游标志性建筑的天坛,就是从唐长安城的圜丘发展而来。

唐长安城礼制建筑分布示意图

唐长安城圜丘遗址

圜丘通高8.12米,底径约53米。四层圆坛由下向上各层直径分别为54米、40米、29米、20米。各层圆坛高1.5—2.3米不等。各层阶道一般宽2—2.4米。正南的阶道最宽,宽度为3.1—3.45米。内平面为圆形,直径73—80米。

唐代国子监相当于汉代太学。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名“国子学”,这是以“国子”名学之始。贞观五年,唐太宗于长安始置国子监。它位于长安城内的务本坊,邻近皇城东南。国子监是唐代的最高学府。唐朝政府对国子监十分重视,唐太宗就经常到国子监视察。

国子监建筑规模大,唐太宗时,一次为学校增筑的校舍就多达1200间。国子监中开设六门专业: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根据各门专业的特点,为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课程。国子监中的教师由博士、助教和掌教担任。

国子监中的教学主要以儒家经典为教材。闻名中外的《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就是作为国子监中的石质教科书而制作的,它们原来均陈列在务本坊的国子监中。现在这部石质教科书完好地保存在西安碑林之中。

西安碑林《开成石经》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代。作为唐代历史缩影的唐长安城,见证了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其一,唐长安城的布局形制使中华文明之“中和”精神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阶段。其“中”体现在都城中轴线的真正规整化。都城中轴线从空间而言,从北魏洛阳城都城南北中轴线偏西发展到唐长安城中轴线真正东西居中。长安城中轴线从唐长安城的明德门,北对朱雀门,再北对承天门、太极门及太极殿,形成以大朝正殿——太极殿为基点的都城南北向中轴线。这条中轴线突出了太极殿作为都城中轴线基点的特点。

其二,明德门与丹凤门均为“一门五道”,而其他城门及宫门均非“一门五道”,这突出了正门与其他城门、宫门的不同,突显了“国家”的至高无上。

其三,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宫城制度是东西分成三部分,中部是大朝正殿——太极殿(大兴殿)所在的太极宫(大兴宫),东部为东宫,西部为掖庭宫。这一宫城布局形制,对后来的中国古代都城影响深远。

其四,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宫城之中北部池苑设置的“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之“四海池”,把汉武帝建章宫开创的宫城太液池变为“东西南北”四海池,这一变化与中国古代的都城池苑建设相始终,使宫城更能体现中国古人的国家之“海洋”空间观念。

其五,近代意义上的“夏宫”出现较晚,沙皇彼得大帝夏宫是目前所知比较早的,营建于1704年;1860年之前,西方称中国北京的圆明园为“Summer Palace”(夏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西方称圆明园为“老夏宫”。中国古代在都城附近营建离宫或行宫早已有之,有的离宫、行宫也有避暑性质,如秦咸阳城西北部的梁山宫、汉长安城东北部的甘泉宫等。夏宫的界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夏宫必须具有宫城的基本要求,即夏宫应该有宫城主要宫殿建筑,基本具有宫城布局形制特点;二是,夏宫是避暑的专用宫城。对照中国古代都城附近的离宫、行宫等,最接近上述意义的夏宫应该就是隋仁寿宫、唐九成宫和华清宫。唐长安城的九成宫、华清宫作为唐王朝都城之夏宫,对后代影响深远。中国古代都城的夏宫之集大成的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就是最典型的夏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