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小说和戏曲对中国文脉的影响

明代小说和戏曲对中国文脉的影响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作品数量上,明代小说蔚为可观,但其中很多作品的作者已经无从考证。《玉娇梨》,又名《双美奇缘》,是一部15世纪的小说,书名由女主角白红玉、卢梦梨的名字连缀而成。但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重复或许是模仿别人作品造成的,因为前面提到中国小说或许源自中亚。不过,这激起各国王公贵族的残杀,并且使秦国的计谋落空。秦哀公令取金牌,付与卞庄。

明代小说和戏曲对中国文脉的影响

在作品数量上,明代小说蔚为可观,但其中很多作品的作者已经无从考证。小说巨作《金瓶梅》的书名来自小说中三位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名字的缩写。该书的作者是大学问家和史学家王世贞。不过,这也只是人们的揣测[1]。另外,有人认为这部小说可能成书于公元17世纪,暗讽康熙皇帝后宫的情形。《金瓶梅》风格平易,语言接近北京方言,故事的实际背景发生于公元12世纪早期。此外,这部小说还有一大特点,即小说中多处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法。《金瓶梅》使用了很多鲜活生动的市民口语,甚至有些词语不堪入耳。这使整部小说充满浓郁的市井气息。

《玉娇梨》,又名《双美奇缘》,是一部15世纪的小说,书名由女主角白红玉、卢梦梨的名字连缀而成。《玉娇梨》名声在外,远高于其在中国的地位。其部分原因是这部小说长度适中,不像许多中国古代小说那样长,甚至有些中国小说中有不少类似《荷马史诗》的重复之处。不过,《荷马史诗》的重复是由于口口相传,记录时间比较晚导致的。但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重复或许是模仿别人作品造成的,因为前面提到中国小说或许源自中亚。然而,《玉娇梨》仅二十回,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一部代表作,主要描写青年才子苏友白与宦家小姐白红玉,以及卢梦梨为爱情经历种种磨难,最终成就美好姻缘的爱情故事。明正统、景泰年间,金陵太常卿白太玄之女白红玉才貌双全,选择考诗择婿。才子苏友白赋诗应考,被恶少张轨如窃其诗稿以自荐,幸被丫鬟嫣素和白红玉识破。白红玉与苏友白立下婚约。苏友白赴京应试,遇见女扮男装的才女卢梦梨,两相倾慕,暗订婚约。苏友白中进士后,抚台逼婚,苏友白辞官而去。几经曲折,苏友白最终与白红玉、卢梦梨美满团圆。这种情形在西方可能更难应付,但由于古代中国社会允许一夫多妻,所以能成就圆满结局。

《列国志传》是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其故事背景上自公元前8世纪,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下面引文节选自《列国志传》中的秦哀公临潼斗宝,讲述诡计多端的秦国谋划用假冒宝物进行一场展览,意在引出各国将各自珍贵宝物进献给周王室。不过,这激起各国王公贵族的残杀,并且使秦国的计谋落空。

当时秦哀公预先摆布坛会,埋伏兵机专候至期,以图大事。

闻诸侯至,出关迎入,相见礼毕,序爵而坐。遂起告列侯曰:“寡人奉天子命,大开此会,广聚宝物,然后收集贡上。今公等既齐,合出宝以别轻重。”诸侯唯唯听命。齐大夫晏平仲见坛下一派杀气,知其有埋伏,乃向前告曰:“古者诸侯会盟,必得一公明正直之士,定议列国是非,谓之明辅。今乃斗宝之会,聚天下诸侯,必先立一明辅,然后斗宝,庶无交争之患!”

哀公喜曰:“齐大夫之言是也!”遂降诏问:“列国中谁敢出任明辅之职?”道未了,郑都尉卞庄出曰:“臣敢承任此职!”

哀公曰:“都尉有甚才能?”庄曰:“臣虽不才,曾于玄象岗下一拳,打死双虎,武力超伦,所以敢任明辅之职!”秦哀公令取金牌,付与卞庄。卫国部下有一人高呼曰:“打虎者乃一勇夫!何足当此职?金牌留下,待我来挂!”哀公视之,乃卫国公子蒯聩也。公曰:“汝有何能敢争明辅?”聩曰:“臣昔日曾于浐水之上,斩一蛟龙,所以敢当此任。”哀公即令卞庄取牌付与蒯聩,卞庄不肯,要与蒯聩见一高低。

二人相争不止,晏平仲出而解曰:“打虎乃猛夫,诛龙止术士,皆非文武兼全之才,不足当此!臣观殿前一鼎重有千斤,大王必先立下文题,令列国群英,有能答明文字,复举此鼎,在十八镇诸侯座前遍游一匝者,则是才力兼全之士,方许挂牌受职!”哀公准奏,书下八句题目,令军吏提照列国群英。此八句题目是:

天何所附地何依,天地相生求已知。

江水源头从何出,泰山派自那支离。

五行迭远谁为重,万物丛生孰最奇。

试举六题关要问,有能明此是男儿。

道犹未了,秦邦大将军姬辇,读罢文题,向前先请答题曰:

天无所依地无依,天地生生术岂知。

江水只从河上出,泰山焉别那支离。

五行迭远皆为重,万物丛生总是奇。

六件奥题原止此,我争明辅是男儿。

姬辇题罢,抠衣向殿前用手举鼎,去地三尺,满面通红,列国群臣鼓角齐鸣,同声喝采!哀公亲赐金牌,令姬辇任行明辅权柄,子箴将谢恩就职。

楚国保驾将军伍员向前高叫:“姬辇论文不破题,举鼎不离座,焉敢任此大职,且留此牌,待臣来挂!”哀公本有牢笼诸侯之意,欲将明辅与本国人做,及伍员争牌,甚是不忿!乃曰:“汝能改明文题,举鼎遍游,即将明辅改任。”子胥承旨,援笔立就,呈与哀公。

天无依地地依天,天地皆从五数先。

河水自从天上降,泰山已发昆仑源。

土坤尊守五行信,人道贵为万物全。

请举此诗明六向,篇篇透彻不胡言。

哀公观其文意,明白透彻,有高出子箴之论,乃曰:“文则佳矣!试举此鼎以观勇力何如?”子胥左手揽衣,右手向前一举,将鼎向诸侯座前遍游二匝,复置原所,脸无变色,诸侯面面相觑,咸称英雄,哀公不能推阻,即取明辅之牌,付与子胥。

与前述小说相比,《镜花缘[2]非旦没有太远离生活,反倒多了一些真实有趣的人物。《镜花缘》故事的背景是武则天统治时期。公元690年,武则天越过自己的儿子们登上皇位,统治中国十六年。《镜花缘》主人公唐敖赴京赶考,中得探花。此时,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有奸人污蔑唐敖与徐敬业结拜。唐敖遂被革去功名,降为秀才。从此,唐敖对仕途灰心丧气,并且随妻兄林之洋一道出海经商、游历。他们路经三十多个国家,其中君子国最奇异。唐敖一行抵达君子国后,便速速赶往其国都:

走了数里,离城不远,只见城门上写着“惟善为宝”四个大字。

武则天(www.xing528.com)

话说唐、多二人把匾看了,随即进城。只见人烟辏集,作买作卖,接连不断。衣冠言谈,都与中原一样。唐敖见言语可通,因向一位老翁问其何以好让不争之故。谁知老翁听了,一毫不懂。又问国以君子为名是何缘故,老翁亦回不知。一连问了几个,都是如此。多九公道:“据老夫看来,他这国名以及‘好让不争’四字,大约都是邻邦替他取的,所以他们都回不知。刚才我们一路看来,那些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光景,已是不争之意。而且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也不愧‘君子’二字。”唐敖道:“话虽如此,仍须慢慢观玩,方能得其详细。”

说话间来到闹市,只见有一隶卒在那里买物,手中拿着货物道:“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贱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过谦,那是有意不肯赏光交易了。”唐敖听了,因暗暗说道:“九公,凡买物只有卖者讨价,买者还价。今卖者虽讨过价,那买者并不还价,却要添价。此等言谈,倒也罕闻。据此看来那‘好让不争’四字,竟有几分意思了。”只听卖货人答道:“既承照顾,敢不仰体?但适才妄讨大价,已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惭愧?况敝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今老兄不但不减,反要加增,如此克己,只好请到别家交易,小弟实难遵命。”唐敖道:“‘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原是买物之人向来俗谈;至‘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亦是买者之话,不意今皆出于卖者之口,倒也有趣。”只听隶卒又说道:“老兄以高货讨贱价,反说小弟克己,岂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总要彼此无欺,方为公允。试问那个腹中无算盘,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谈之许久,卖货人执意不增,隶卒赌气,照数付价,拿了一半货物。刚要举步,卖货人那里肯依,只说价多货少,拦住不放。路旁走过两个老翁,作好作歹,从公评定,令隶卒照价拿了八折货物,方才交易而去。唐、多二人不觉暗暗点头。

走未数步,市中有个小军,也在那里买物。小军道:“刚才请教贵价若干,老兄执意吝教,命我酌量付给;及至尊命付价,老兄又怪过多。其实小弟所付业已刻减。若说过多,不独太偏,竟是违心之论了。”卖货人道:“小弟不敢言价,听兄自付,因敝货既欠新鲜,而且平常,不如别家之美。若论价值,只照老兄所付减半,已属过分,何敢谬领大价。”唐敖道:“货色平常,原是买者之话;付价刻减,本系卖者之话。那知此处却句句相反,另是一种风气。”

只听小军又道:“老兄说那里话来!小弟于买卖虽系外行,至货之好丑,安有不知?以丑为好,亦愚不至此。第以高货只取半价,不但欺人过甚,亦失公平交易之道了。”卖货人道:“老兄如真心照顾,只照前价减半,最公平;若说价少,小弟也不敢辩,惟有请向别处再把价钱谈谈,才知我家并非相欺哩。”小军说之至再,见他执意不卖,只得照前减半付价,将货略略选择,拿了就走。卖货人忙揽住道:“老兄为何只将下等货物选去?难道留下好的,给小弟自用么?我看老兄如此讨巧,就是走遍天下,也难交易成功的。”小军发急道:“小弟因老兄定要减价,只得委曲从命,略将次等货物拿去,于心庶可稍安。不意老兄又要责备。且小弟所买之物,必须次等,方能合用;至于上等,虽承美意,其实倒不适用了。”卖货人道:“老兄既要低货方能合用,这也不妨。但低货自有低价,何能付大价而买丑货呢?”小军听了,也不答言,拿了货物,只管要走。那过路人看见。都说小军欺人不公。小军难违众论,只得将上等货物、下等货物,各携一半而去。

二人看罢,又朝前进。只见那边又有一个农人买物。原来物已买妥,将银付过,携了货物要去。那卖货的接过银子仔细一看,用戥秤了一秤,连忙上前道:“老兄慢走。银子平水都错了。此地向来买卖,都是大市中等银色,今老兄既将上等银子付我,自应将色扣去。方才小弟秤了一秤,不但银水未扣,而且秤头过高。此等平色小事,老兄有余之家,原不在此;但小弟受之无因,请照例扣去。”农人道:“些须银色小事,何必锱铢较量?既有多余,容小弟他日奉买宝货,再来扣除,也是一样。”说罢又要走。卖货人拦住道:“这如何使得?去岁有位老兄照顾小弟,也将多余银子存在我处,留言后来买货再算。谁知至今不见,各处寻他,无从归还。岂非欠了来生债么?今老兄又要如此,倘一去不来,到了来生,小弟变驴变马归还先前那位老兄,业已尽够一忙,那里还有工夫再还老兄?岂非下一世又要变驴变马归结老兄?据小弟愚见,与其日后买物再算,何不就在今日?况多余若干,日子久了,倒恐难记。”彼此推让许久,农人只得将货拿了两样作抵此银而去。卖货人仍口口声声只说“银多货少,过于偏枯”,奈农人业已去远,无可如何。忽见有个乞丐走过,卖货人自言自语道:“这个花子只怕就是讨人便宜的后身,所以今生有这报应。”一面说着,即将多余平色用戥秤出,尽付乞丐而去。唐敖道:“如此看来,这几个交易光景,岂非‘好让不争’一幅行乐图么?我们还打听甚么!且到前面再去畅游。如此美地,领略领略风景,广广识见,也是好的。”

只见路旁走过两个老者,都是鹤发童颜,满面春风,举止大雅。唐敖看罢,知非下等之人,忙侍立一旁。四人登时拱手见礼,问了名姓。原来这两个老者都姓吴,乃同胞弟兄,一名吴之和,一名吴之祥。唐敖道:“不意二位老丈都是泰伯之后,失敬,失敬!”吴之和道:“请教二位贵乡何处?来此有何贵干?”多九公将乡贯、来意说了。吴之祥躬身道:“原来贵邦天朝!小子向闻天朝乃圣人之国,二位大贤荣列胶庠,为天朝清贵,今得幸遇,尤其难得。第不知驾到,有失迎迓,尚求海涵!”唐、多二人连道:“岂敢!”吴之和道:“二位大贤由天朝至此,小子谊属地主,意欲略展杯茗之敬,少叙片时,不知可肯枉驾?如蒙赏光,寒舍就在咫尺,敢劳玉趾一行。”二人听了,甚觉欣然。于是随着吴氏弟兄,一路行来。

话说吴之和道:“小子向闻贵处世俗,于殡葬一事,作子孙的,并不计及死者以入土为安,往往因选风水,置父母之柩多年不能入土,甚至耽延两代、三代之久,相习成风。以至庵观寺院,停柩如山;旷野荒郊,浮厝无数。”“况善风水之人岂无父母?若有好地,何不留为自用?如果一得美地,即能发达,那通晓地理的,发达曾有几人?”“据小子愚见,殡葬一事,无力之家,自应急办,不可蹉跎;有力之家,亦惟择高阜之处,得免水患,即是美地。父母瞑目无恨,人子扪心亦安。此海外愚谈,不知可合尊意?”

吴之和道:“吾闻尊处向有妇女缠足之说。始缠之时,其女百般痛苦,抚足哀号,甚至皮腐肉败,鲜血淋漓。当此之际,夜不成寐,食不下咽,种种疾病,由此而生。小子以为此女或有不肖,其母不忍置之于死,故以此法治之。谁知系为美观而设,若不如此,即不为美。试问鼻大者削之使小,额高者削之使平,人必谓为残废之人;何以两足残缺,步履艰难,却又为美?”

不知不觉间,数小时已经过去,唐敖、多九公二人起身匆匆告别,离了吴氏相府。不多时,二人回到船上。

《今古奇观》是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选集,明抱瓮老人编,主要选自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今古奇观》已经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全书由四十个故事组成,多角度、全方位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与另一部小说《平山冷燕》完全不同,《今古奇观》文风简洁。《平山冷燕》,又名《四才子书》,中国古典名著,是刊行于清初的一部流传甚广、影响颇大的才子佳人小说。《平山冷燕》叙述了大学士山显仁献女儿山黛所作《白燕诗》并得到皇帝赏识。皇帝召见山黛,赐玉尺衡量天下文士,赐金如意抵御强暴。山显仁为女儿建玉尺楼,并且聘扬州才女冷绛雪为其助手。冷绛雪路过山东汶上县闵子祠,题诗于壁,才子平如衡见而和之,两人互相倾慕。松江府才子燕白颔,寻访才子,与平如衡结为莫逆之交。后来,皇帝下诏求贤,为山黛、冷绛雪相婿。吏部尚书之子张寅,在帮闲文人宋信的支持下,为谋取山黛,竟剽窃燕白颔、平如衡的诗作,终被识破。燕白颔、平如衡被皇帝选中,一赐状元,一赐探花,一娶山黛,一娶绛雪。最终,《平山冷燕》以两对夫妇金殿上歌赋一首《白燕诗》结束。实际上,这部小说的书名即取四人姓氏而成。

风筝咏

巧将禽鸟作容仪,哄骗愚人与小儿。

蔑片作胎轻且薄,游花涂面假为奇。

风吹天上空摇摆,线缚人间没转移。

莫笑脚跟无实际,眼前落得燥虚脾。

《二度梅》成书于公元16世纪到17世纪,作者佚名,主题涉及孝道、友情、义气等。《二度梅》文风质朴,没有过多卖弄典故,但有不少戏剧性场景。总体而言,《二度梅》比较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风貌。与《玉娇梨》的情形一样,《二度梅》的两位男主人公分别遇到两位女主人公。每位男主人公都娶了两位妻子。这部长篇小说以唐肃宗统治时期为背景,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描述了梅陈两家的悲欢离合,并且着意描写了梅魁之子梅良玉、陈东初之女陈杏元的爱情故事。在小说中,山东济南府历城知县梅魁,在任十年,为官清正,“只吃民间一杯水,不要百姓半文钱”。晋升为吏部都给事后,梅魁对奸相卢杞之流不但不趋炎附势,而且敢于正面斗争。最终,梅魁被奸相卢杞陷害,斩首西郊。随后,卢杞假借圣意,捉拿梅魁全家。梅魁之子梅良玉及其母,只好弃家而逃,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梅良玉几经周折,来到陈东初家,并且与陈东初之女陈杏元联姻。但为陷陈东初于死地,卢杞逼迫陈杏元出关和番,将梅良玉和陈杏元这对情侣活活拆散。在奸相卢杞的搜捕中,梅良玉得到邹伯符的庇护。经过几番艰难曲折后,梅良玉终于闱战得捷,名列金榜首位,并且被钦封为巡按,除暴安良。在皇帝的亲自主持下,梅良玉与陈杏元完婚团聚。在梅良玉的曲折、痛苦的经历中,《二度梅》交叉叙述了陈东初之子陈春生的故事。在父母被捕天牢,姐姐陈杏元被逼和番,奸相卢杞追捕的情况下,陈春生历尽艰辛,被渔家所救,被邱公收养,最终高中榜眼,与周玉姐结成伉俪。在小说中,这两个爱情故事交插描写,彼此辉映,构成曲折复杂、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二度梅》变化多端,波澜起伏,不时陷入绝境,旋即绝处逢生,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使读者随着主人公的经历与遭际,时喜、时怒、时哀、时乐。可以说,《二度梅》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小说。

在元曲的基础上,明代戏曲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无论中国戏曲起源于国外还是国内,戏曲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有闲的知识分子在戏曲的诗意中打发悠闲的时光,广大劳动人民在忙碌的生活之余从戏曲中找到生活的乐趣。

《琵琶记》[3]在明代戏曲中位列榜首[4],不少人甚至认为它是中国最好的戏曲作品。《琵琶记》有几种不同的版本,有的版本分二十四幕,有的分四十二幕,不同版本也有不小的差异。《琵琶记》首演于公元1704年,被认为在元曲的基础上采用了更先进的戏曲艺术。《琵琶记》作者高明,字则诚。他笔下的人物取材于现实生活,主人公是根据他身边一位白手起家的朋友塑造而成。下面介绍一下《琵琶记》的情节。

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蔡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辞试留在家中,服侍父母。但蔡公不许,邻居张太公也在旁劝说。蔡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赵五娘赴京应试。最终,蔡伯喈应试及第,中了状元。牛丞相有一女未嫁,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蔡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尽孝为由,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允,强迫其滞留京城。

蔡伯喈离家后,其家乡陈留连年遭受旱灾。妻子赵五娘任劳任怨,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饭,自己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婆婆一时痛悔过甚而亡,蔡公也死于饥荒。蔡伯喈被强赘入牛府后,终日思念父母。他写信去陈留家中,但信被拐儿骗走,导致音信不通。一日,在书房弹琴抒发幽思,为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牛丞相被女儿说服,遂派人迎取蔡伯喈父母、妻子来京。蔡公、蔡婆去世后,赵五娘祝发买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前往京城寻夫。不过,在赵五娘到达京城前,蔡伯喈收到一封伪造的信,旨在骗取一些银两。这封信说蔡伯喈的父母身体康健,正前往京城与他团聚。赵五娘来到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便向寺中募化求食,并且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正逢蔡伯喈前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见到父母真容后,蔡伯喈拿回府中并挂在书房内。赵五娘寻至牛府,被牛氏请到府内弹唱。赵五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身世告知牛氏。牛氏为让赵五娘与蔡伯喈团聚,但怕蔡伯喈不肯相认,便请赵五娘来到书房,并且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蔡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氏便带赵五娘入内,蔡伯喈与赵五娘遂得以团聚。赵五娘告知家中之事,蔡伯喈悲痛至极,立即上表辞官,回乡守孝。得到牛丞相的同意后,蔡伯喈遂携赵五娘、牛氏同归故里,皆大欢喜。如果中国戏曲有幕布,那么此时应该降下幕布。

《琵琶记》序

《琵琶记》与莎士比亚的戏剧长度大约相同,但它没有莎剧中的很多戏剧效果。按照中国评论家的看法,戏曲最主要的美在于歌颂帝王的德政,对长辈的孝行,甚至妾室们在复杂的家庭关系中如何和平相处……实际上,在《琵琶记》中,伪造的那封信是个败笔,因为儿子应该熟悉父亲的字迹。因此,相关情节应该是不合理的。正如有人认为并不能由于鹳鸟脖子很长,人们就能在砍掉鹳鸟脖子一截后解决鹳鸟脖子长的问题。然而,《琵琶记》中人物的悲惨遭遇还是令中国观众高度关注这出戏。正如我们在前面提过的,让人笑比让人哭容易得多。如果记住这点,那么人们欣赏《琵琶记》时流下的眼泪就越发弥足珍贵。

【注释】

[1]这部小说的作者署名为兰陵笑笑生,此人的真实身份已经成为历史谜案。因此,翟理斯认为王世贞只是人们揣测的《金瓶梅》作者是正确的。

[2]《镜花缘》成书于清代,此处是作者的错误。

[3]《琵琶记》创作于元末,此处是作者翟理斯的失误。

[4]此乃翟理斯的主观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