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山河风光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山河风光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说“一轮秋影转金波”,一个“转”字回应前面“轮”字,化静为动,动静相宜,暗示时间推移,明月升天,也暗示月华金辉洒向大地,天上人间共享美好,诗意何等美妙、神奇。于词人而言,当然是抗金复国,建功立业,当然是驰骋沙场,浴血杀敌。可是,“直下看山河”,江山辽阔,群山巍峨,不忍离去,挂怀心中啊。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山河风光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héng)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zhuó)去桂婆娑(suō),人道是,清光更多。

看词题,我会以为这是一个美好的中秋之夜,因为有志趣相投、声气相应的朋友相伴,有朗照夜空、明媚天地的月亮相随,有美酒佳肴、诗词歌咏助兴。但是,读罢全词,感觉全变,不是诗词歌赋风雅快意,不是把酒临风自得其乐,词人心中,郁结愁恨,沉积不满,哀哀无奈,挥之不去。他没有道明,点到即止,含蓄出之。需要知人论世,因应时局,才可破解词人心中忧愤。(www.xing528.com)

上片望天问天,意境高旷,想象神奇,格调深婉清美,诗意朦胧深邃。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真没有办法。称呼月亮是“一轮秋影”,暗含明月当空,金光四射,树影斑驳,姗姗来迟,别具情态之美,同时呼应词题,点明时节,凸显光影朦胧,格调雅致。要是换作“一轮秋月”,则质实有余,虚灵了无,诗意荡然。李白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写月,也是“秋”“影”呼之,空旷、高朗、虚灵、隽永。“半轮”则点出月亮升起至半,欲出不出之态,又有动态美。足见诗人观察之精准,描写之精妙,体验之神奇。辛弃疾说“一轮秋影转金波”,一个“转”字回应前面“轮”字,化静为动,动静相宜,暗示时间推移,明月升天,也暗示月华金辉洒向大地,天上人间共享美好,诗意何等美妙、神奇。词人还说“飞镜又重磨”,将月亮比作一面飞天的明镜,既轻盈灵妙,又皎洁明亮,令人想起李白的诗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或者“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想象天真、奇特,体验美妙无比。如果说前面两句“望月”,极尽细致、虚灵,侧重勾画夜月之美的话,那么后面两句“问月”则是侧重抒发困惑、忧愤之思。想想看,词人明明与友人同饮,与知音畅聊,却举杯问月,临风发想,而且想得神奇缥缈,超尘脱俗,岂非咄咄怪事?这至少暗示词人心中困惑,现实无解,人间无路,只能遥问嫦娥,抒愁解闷,希冀高蹈云天,超脱现实。或者说,友人和他一样,面临同样的困惑与苦恼,苦恼人对苦恼人,惆怅心对惆怅心,如此而已,仅此而已。问什么呢?“被白发,欺人奈何?”嫦娥是美,青春常在,美丽永恒,只因为她偷吃了人间灵药。词人可是两鬓斑白,满头秋霜,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啊,还有许多大事未做,还有许多功业未成,怎能不叫人感叹唏嘘?大事为何?功业何方?于词人而言,当然是抗金复国,建功立业,当然是驰骋沙场,浴血杀敌。可是,投降派当道,抗战派退隐,满腹壮志又有何用?问天问月,天地无解,只能仰天长叹,饮恨终身。

词作下片还是高蹈云天,缥缈月宫,不过重心却落在人间大地。清风起来,逸兴遄飞,词人竟然想象自己身长翅膀,脚生祥云,乘云驾雾,凌风飞翔,沐浴皓月金辉,直上万里长空,达到了苏轼所言“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浩浩乎如羽化而登仙的境界。可是,“直下看山河”,江山辽阔,群山巍峨,不忍离去,挂怀心中啊。注意一个“直下”,从前面的凌空直上,飘飘洒洒,急转直下,饱览江山,足见词人心中多么沉重,多么难舍。这是他的祖国,他的家园,他的同胞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如今正遭受异族蹂躏,百姓蒙羞受难,他何以不闻不问,无动于衷?不但要“直下看山河”,而且要看个真切,看个明白。可是,月宫里面长着一棵桂树,粗大数围,高达五百丈,枝叶伸张,遮天蔽日,遮挡了词人的视线,黯淡了大地风光。词人希望挥动斧头斫去婆娑桂影,还他一个清明世界。这样的话,他就看得清人间万象,山河雄姿。这样的话,人间就变得清朗光明。注意一个细节“斫去桂婆娑(即桂影)”,用词生猛,毫不留情,干脆果决,毫不犹豫,可见词人对黑影重重的憎恶,对光明天地的向往。其实,结合时局背景和词人的身世遭遇来看,“桂影”既可暗喻权奸当道、腐败盛行的政治氛围,也可影射金兵蹂躏百姓、践踏江山的嚣张气焰。斫去桂影,铲除权奸臣,扫清障碍,江山才清明,人民才安宁。“人道是,清光更多”,化用杜甫诗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百五日夜对月》),不同在于,杜诗“清光”所指如光似水的绵绵思念,局限于个人私情;而辛词“清光”喻指乾坤朗朗,国泰民安,扩展到家国之思。境界自然超越杜诗。

通观全词,有酒有月,写实写虚,似醉非醉,似醒非醒,营造出一种迷离恍惚的诗意状态,慢慢引领读者进入词人同样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表面看,词人昂首望天,举杯问月,乘风飘举,斫削桂影,的确神奇、浪漫,如醉如狂;实际上,词人咏叹白发,俯瞰山川,扫除暗影,呼唤光明,又是丝丝入扣,关切现实。忧患之心,浩荡之气,豪迈之志,失意之悲,流荡于字里行间,撞击着读者的心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