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潜夫论》品读:为学必有师

《潜夫论》品读:为学必有师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潜夫论》的开篇文字,提出“为学必有师”的道理,就是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具有劝勉的意义。当然,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选择从师而学是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可见,“为学必有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潜夫论》品读:为学必有师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故志曰黄帝师风后颛顼师老彭帝喾祝融,尧师务成,舜师纪后,禹师墨如,汤师伊尹,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若此言之而信,则人不可以不就师矣。夫此十一君者,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

(选自彭铎《潜夫论笺校正》卷一《赞学第一》,下同)

【注释】

①《荀子·王制》认为,人“最为天下贵者也”。②圣人:《尚书·洪范》孔安国《传》:“于事无不通谓之圣。”习惯上指人格品德最高的人。《论语·阳货》:“子曰:‘君子义以为上。’”上,同尚。义:《礼记·中庸》:“义者,宜也。”指思想行为符合时代的标准;泛指道义、正义。③《汉书·董仲舒传》:“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知,同智。④《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⑤故志:古书。⑥黄帝:与下文的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尧、舜,都是传说中的古帝王,实为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风后:黄帝的相。⑦老彭:传说中的人物。⑧祝融:传说中帝喾的火官。⑨务成:尧时人名。⑩纪后:舜时人名。⑪禹:夏禹,夏朝的创立者。墨如:即墨台(yí),夏禹的诸侯。⑫汤:成汤,商代开国君主。伊尹:商初大臣,曾辅佐成汤建立商王朝。⑬文、武:周文王与周武王。姜尚:姜太公吕望,周朝开国功臣。⑭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弟弟。武王死后,他辅佐成王并制定了一整套奴隶制国家的典章制度。庶秀:周朝人名。⑮孔子:即孔丘,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老聃(dān):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品读】

儒家向来重视学习。《论语》的首句即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荀子不但有《劝学》篇,首句亦曰:“学不可以已”。作为《潜夫论》的开篇文字,提出“为学必有师”的道理,就是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具有劝勉的意义。

天地所重视的是人,圣人所崇尚的是义,德义成就的原因是明智,明智所借助的是学问。人乃万物之灵,是天地之间最为宝贵的,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而道德人类的精神支柱,是人的内在灵魂。一个人要将仁、智、信、直、勇、刚等高尚的品德得以弘扬,靠的是学习。学习就是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增长智慧和蓄养道德的过程。从小处说,个人谋生、安身立命、道德的培养,需经过长期刻苦的学习;往大处讲,治国平天下的本领,也要靠学习得来。学习是人们成长的必经之路和强大动力,学习是人一生的行为,是天地之间最为重要的事情。

学习固然重要,却没有一生下来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干,而不需要学习的人。方仲永五岁便能作诗,可谓天赋异禀。然而其父亲贪图利益,使他荒废了学业,天才最终归于平庸。三国时期的吕蒙,原来不好读书学习,后因孙权劝说“乃是就学”,最终变得让人刮目相看。举世闻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被称为“低能儿”,还因此被赶出校门。但就是这个“低能儿”后来经过勤奋努力的学习,一生拥有2000多项发明创造,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没有人生来就通晓天文地理,也没有人生来就黑白分明。即使是圣人,也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干。歌德曾说:“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人的智慧和能力,虽有先天禀赋的作用,但更在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

当然,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选择从师而学是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荀子曰:“学莫便乎近其人”(荀子《劝学》),意思是说为学之道,再没有比接近贤师良友更为有益的了。因为老师不仅能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还能起到教化的作用,起到做人榜样的作用。一位好老师,胜过万本书。因此,尊师敬师,拜师求学,是求知的捷径。像王符列举的“其智乃博,其德乃硕”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古代十一位上圣大贤,尚且要从师为学,更何况普通人呢?至于汉代读书人苏章背负书箱千里拜师,宋代游酢、杨时立于积雪当中,恭候老师午睡醒来,以及现代的萧红、萧军与鲁迅毛泽东徐特立等故事早已传为佳话。可见,“为学必有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扩展阅读】(www.xing528.com)

导言:这篇论说文说明了老师的重要作用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不应背弃古道

师 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童第德《韩愈文选·师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原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