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秉节守志,美名扬传-《潜夫论》品读

秉节守志,美名扬传-《潜夫论》品读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虞公屡求以失其国④,公叔戌崇贿以为罪⑤,桓魋不节饮食以见弑⑥。是故虽有四海之主弗能与之方名,列国之君不能与之钧重;守志于一庐之内,而义溢乎九州之外,信立乎千载之上,而名传乎百世之际。而有的人宁可舍弃财利,丢弃富贵,也要节俭自守。

秉节守志,美名扬传-《潜夫论》品读

周厉王专利,芮良夫谏而不入,退赋桑柔之诗以讽,言是大风也,必将有隧;是贪民也,必将败其类。王又不悟,故遂流死于彘。虞公屡求以失其国,公叔戌崇贿以为罪,桓魋不节饮食以见弑。此皆以货自亡,用财自灭。楚斗子文三为令尹,而有饥色,妻子冻馁,朝不及夕;季文子相四君,马不饩粟,妾不衣帛;子罕归玉;晏子归宅。此皆能弃利约身,故无怨于人,世厚天禄,令问不止。伯夷、叔齐饿于首阳,白驹、介推遯逃于山谷,颜、原、公析因馑于郊野,守志笃固,秉节不亏,宠禄不能固,威势不能移,虽有南面之尊,公侯之位,德义有殆,礼义不班,挠志如芷,负心若芬,固弗为也。是故虽有四海之主弗能与之方名,列国之君不能与之钧重;守志于一庐之内,而义溢乎九州之外,信立乎千载之上,而名传乎百世之际。

【注释】

①周厉王(?―前828年):姓姬名胡,周夷王之子,西周第十位王,前878年—前841年在位。在位期间,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即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不准国人(指工商业者)依山泽而谋生,借以剥削人民。后死于彘。事见《国语·周语》。②芮良夫,周厉王的卿士。不入:不纳,不听从。③桑柔:《诗·大雅》篇名。《诗序》:“《桑柔》,芮伯刺厉王也。”有句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郑玄笺:“隧,道也。类:善也。”孔颖达疏:“毛(亨)以为大风之来也有道,以喻贪人之所为也有性。贪人有此恶行,败于善道。”④虞公:春秋虞国国君。其弟虞叔有一块美玉,虞公不但要这块玉,又要索取虞叔的宝剑。虞叔认为虞公贪得无厌,于是把他赶出虞国。事见《左传·桓公十年》。⑤公叔戌:春秋时卫国人,富裕而傲慢,卫侯厌恶他,要定他的罪,公叔戌便逃奔鲁国。事见《左传·定公十三年》。崇贿:拥有大量财富,巨富。《左传》说:“卫侯恶于公叔戌,以其富也。”⑥桓魋(tuí):春秋时宋国司马,恃宠骄横,为宋景公所忌,景公让母亲多次宴请,以伺机杀掉他。桓魋遂叛逃,最后死于鲁郭门之外。事见《左传·哀公十四年》。⑦斗子文:即斗糓(gòu)於菟(wūtú),子文是他的字,春秋时楚国名相。令尹:楚国称宰相为令尹。其事见《国语·楚语》。⑧季文子:春秋时鲁国大夫季孙行父。《左传·成公十六年》:“季孙于鲁,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相四君:指季孙历文、宣、成、襄四君而后卒。下句饩(xì)粟,即食粟。⑨子罕:春秋时宋国大夫。有人向他献玉,他不接受,并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假如我接受了你的玉,那我们两个人便都没有宝了。事见《左传·襄公十五年》。⑩晏子:即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齐景公为晏子修筑新宅,毁掉了不少邻居的房屋。晏子知道这件事,就毁掉新宅,为邻居修复旧屋并让他们回来住。事见《左传·昭公三年》。⑪令问:即令闻,好名声。止:汪继培疑为“亡”之误。亡:消失。⑫伯夷、叔齐:商朝封国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周武王伐商时,伯夷、叔齐反对。武王取天下后,伯夷、叔齐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见《论语·季氏》。⑬《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比喻贤人遁逃山谷。介推:介子推,又叫介之推,春秋时晋国贵族。曾随晋文公在外逃亡十九年,后来文公返国当上了国君,奖赏臣属时,没有赏他。介子推遂同其母隐居绵上山中。事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⑭颜、原、公析:即颜回、原宪、公析哀,都是孔子的学生。《史记·游侠列传》说他们“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⑮笃:固。⑯固:汪继培疑为“回”之误。回:犹“移”,改变。⑰殆:危险。句意指危及德义之事。⑱班:通“辨”。⑲挠:曲。芷:香草。⑳负:违背。以上两句为“挠如芷之志,负若芬之心”的倒文。方:比,并。钧:通“均”,等。“一”字原缺,据程本补。溢:超出。

【品读】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爱财取之以利。”这里面包含着利和义的取舍关系。钱财,每个人都需要,每个人也都希望有所拥有。因为它是物质生活的一种体现,人们要改善生活,就必须获得钱财。但取财不可行不义之道,损他人,损国家,损社会,而肥自己。

历史上有这样一则故事。齐国国王派人送了一百斤金给孟子,孟子拒绝了。第二天,薛国又送来五十镒金,他却接受了。孟子的学生陈臻十分奇怪,问道:“如果说昨天不接受齐国的金子是对的话,那么今天接受薛国的金子就应该是错的,反过来,如果今天是正确的,那么昨天就是错误的。这里面有什么道理呢?”孟子说:“在薛国的时候,当地发生了战争,国王要我为之考虑设防的事,所以我应该接受我劳动所得的报酬。至于对齐国我没有做什么事,却赠金给我,显然是想收买我,你在哪里见过君子是可以用金钱收买的呢?所以,或辞而不受,或受而不辞,对我来说,都是根据道义来确定的。”

荀子说:“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荀子·荣辱》)意思是说,人人都喜欢利益,不喜欢祸害,这是共同的人性。但君子重义不轻利,不取不义之财;小人则见利忘义,得利忘害。那些两眼只盯着财利的人,为了满足财欲,贪婪成性,不择手段,他们舍义取利的做法不仅丧失了自我,也损害了别人甚至国家的利益。古时周厉王爱独占财利,大臣芮良夫劝谏不被采纳,退朝以后便写了《桑柔》一诗讽刺厉王,但厉王不悔悟,最后被流放死于彘地;春秋时期,虞国国君贪图晋献公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终被灭掉了国家。人不能受财利、厚禄、权势的摆布,成为它们的奴隶,做贪欲的傀儡。否则,即使能享受一时,其结果只能是自取毁灭。

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违背道义得来的富贵,亵渎了道义,玷污了人格,这样的富贵如天上的浮云而不值追攀。而有的人宁可舍弃财利,丢弃富贵,也要节俭自守。春秋时期,楚国的斗子文三次做宰相,家中却无一日之积蓄,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脸色都不好了,妻子儿女也跟着受冻挨饿;鲁国的季子文先后辅佐过四位国君,但家中没有穿丝绸衣服的妻妾,没有喂过粮食的马匹;宋国的子罕拒绝接受别人送来的美玉;齐国的晏子归还邻居的住房,等等。这些人不贪财、不好利、崇尚道义,不但自己能得到良心的安慰和一生的安宁,而且因为没有人怨恨他们,所以流芳千古。(www.xing528.com)

古人云:“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不要因为穷困而改变自己的气节,也不要因为地位低贱而更改自己的志向。这说明,君子应当有安贫乐道的精神,在贫穷困乏中仍能坚持理想和信念,坚守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做到利不可诱、义不可屈、节不可夺。像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介子推不贪求利禄,功成身退,逃入大山深谷之中;孔门弟子颜回、原宪、公析哀忍受饥饿困守郊野。还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感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等。他们都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着高尚的气节和坚定的志向,不为高位厚禄所动,不被威力权势所摇,体现了君子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的操守。因此,千百年来,他们良好的信誉散播九州,美好的名声传扬四海。

【扩展阅读】

导言:周厉王贪图财利,他重用的宠臣荣夷公也擅长敛财,并喜欢独占财物。大臣芮良夫很有政治智慧,极力反对天下的财富被一人独占,从而谏阻周厉王,但周厉王不听良臣之忠言,最终招致祸乱,客死他乡,可悲可叹。

好利而不知大难

夷王崩,子厉王胡立。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谏厉王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极,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故颂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大雅曰‘陈锡载周’。是不布利而惧难乎,故能载周以至于今。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厉王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用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中华书局,20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