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命与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命与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是宇宙大生命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不可与自然为敌。东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将大自然看成是有生命的机体,认为一切人事均应顺应自然,遵循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天人合一”思想是农耕文明的成果,接近于生态文明。其实,自然的水系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它是需要一个自然的生态环境方能维持健康的。“稻鱼共生”就是发生在浙江的生态文明的例证。

生命与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命的本性是通而不是隔的。生物机体与其赖以生长的环境是一体的,生物一定要不断地吸收同化其外界环境各种因素,一旦与外界相隔就会死亡。

生命是活的。任何生命都有新陈代谢的自我更新过程。一切生物总在生生不息地有所吸取于外、消化于内,又排泄于外,从而有所生殖、有所生长。新陈代谢既是个体的特性,也是由个体组成的群体的特性。没有生态环境,生命不复存在。

好的生态的特征,一是最大限度地自我发展;二是普遍意义上的互利共生。你的生长在促进我的生长,而我生长得好,也一定能让你也成长得好。日月星辰,世间万物,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构建起共同生活的大家庭。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是宇宙大生命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不可与自然为敌。爱因斯坦在1938年写过一封信,这封信的题目叫:给5000年后子孙的信。在这封信中,爱因斯坦一方面用一种赞美的语言,描述了科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另一方面,他又用一种悲哀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忧虑。那就是,由于商品的生产和财富的分配不均,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更大的灾难和不幸。让我们无比震惊的是,原以为要5000年后才出现的状况,今天就已经成为现实,这让人充满着一种深深的忧虑和恐惧。环顾全球,自然灾害频发,濒危生物急剧增加,物种大量灭绝,地球资源枯竭。自然灾害愈演愈烈,其频度和广度有增无减,其后果不堪承受。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生态危机,人类已面临着生存危机。这一切,其实是人类“破坏性活动”叠加的结果。东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将大自然看成是有生命的机体,认为一切人事均应顺应自然,遵循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天人合一”思想是农耕文明的成果,接近于生态文明。然而,生产力发展后出现的达尔文主义思潮,其哲学观是“斗争、竞争、掠夺”,并不适合人类社会生活的“丛林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主导了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奴役他人,掠夺和吞噬社会财富,鼓励人们以物质消费来拉动生产,而“生产”几乎就是“毁坏”的代名词。人类任意破坏自然的行动有增无减,挖空她的躯体,毁坏她的面目,阻断她的血脉,采吸她的血液……人类的活动必将造成地球灾难性的变化,最后酿成全人类的悲惨结局。

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土地开发、地下矿产开发、森林开发等造成自然破坏的严重性,许多人认为只要做好植树造林工作,就能解决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灾害。其实,植树造林所形成的人工“绿色”与自然形成的山体森林的天然“绿色”是有本质区别的。为了开发旅游资源,在山体上修筑公路和桥梁,十多米宽的盘山公路,对山体生态的破坏是致命的,因为,山体是自然生态,是一个生命体,一个有机体,它是有自己的经络与血脉的。当我们切断了经络与血脉,这对有机体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森林中的一草一木,都是自由生长的,是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而植树造林,无论做得有多好,也还原不了自然生态的和谐。

没有生态理念,好心常常办坏事。据央视国际2007年5月3日报道(新闻联播):从水泥硬化城市河道到采用生态模式治河,北京市在十年间走过曲折的治河路,最终选择让河流自由地呼吸。清河一期于七年前动工,北京20世纪90年代改造的标准河道,河底铺的是坚硬的水泥,两边河岸也是水泥砌成,直上直下。像这样“三面光”的硬化河道看上去有模有样,可岸边的居民意见却很大。河流附近市民反映:两边都不能待人,臭气熏天。水务局接到居民不断打来的投诉电话。政府纠正了这样的低级错误,否定三面光的治河办法,改为培育湿地,到2002年湿地的效果出来了。芦苇、蒲草长得好,它们吸收了水体中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对水体的净化起到非常好的作用。经过检测,流经湿地的水从超五类变成了三类,水清了。实验证明,是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生态循环降解了水里的有害物质,原来的硬化河道恰恰是由于割断了这种生物链,才导致河流丧失了吐故纳新、自由呼吸的能力。北京彻底抛弃以往硬化河道的做法,建设有自我净化能力的生态河道,一个水与生活环境相和谐的水系正在恢复之中。

曾几何时,用水泥硬化河道、河岸的做法风行全国。实践证明,给河流“穿”上“水泥外衣”不仅不利于水质的改善,反而把有生命的河流变成了窒息的死河。生态河道建设以保护和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具有一定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了生态效果,把受人类严重干扰和破坏的河道修复成为水体与土体、水体与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近自然状态的河道。

其实,自然的水系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它是需要一个自然的生态环境方能维持健康的。(www.xing528.com)

如今工业制造的观念已深入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而农业生产的生态观念却被人们弃如敝屣。当工业制造成为人的思维方式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只会越来越对立,对生命体的敬畏感荡然无存。北京用“三面光”方法治理河道的案例正是生态观缺失的一个重要例证。

其实,中国五千年的农业文明,就是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和农业大国,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勤劳的中国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也创造了灿烂的农业生态文化。“稻鱼共生”就是发生在浙江的生态文明的例证。青田稻田养鱼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鱼儿在稻田里自然生长,鱼儿为水稻翻土,水稻为鱼儿供食,经过长期共存适应,形成了稻鱼共生生态系统。

传统农业是生态农业,它不人为地缩短农作物生长周期,改变农作物生长的自然季节,甚至改变农作物基因以追求生产效率以及批量化生产等。不催生,不催产,不批量化生产,不用化学制剂去草、除虫。这主要是由于,第一,“万物生长有其时”,庄稼生长有季节性,在庄稼弱小时,要打好基础,让其根系充分生长,为将来作物的壮大做准备,不能拔苗助长;第二,农夫会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以及作物生长所依靠的不同土质特性和所处地域的不同气候特征等,精耕细作,否则很可能会低产甚至颗粒无收;第三,对土地和自然环境的挚爱,在传统农业中,农夫生活唯一的依靠往往只有自己所耕种的庄稼,庄稼是农夫自己包括家人生存的保障,农夫往往对庄稼充满爱护之心,想尽一切办法来呵护;第四,农夫对待作物的方式是“柔软”的,“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教育同样不能拔苗助长,农业是教育的隐喻,教育即农业。教育宜为生态农业的“生产”而不是工业制造。可是,工业化以来,人类广泛地以工业模式进行“教育生产”的实践,教育的工业化操作在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体现得更明显。这种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节律。“过难教育”与“超前教育”之风盛行。教育者对儿童的成长难有耐心,想方设法让他们提前成熟,为此使用了各种“催生”方式。“超前教育”几乎成为惯例,名目繁多的文化技能补习班长盛不衰,有增无减,繁荣异常。通过“工业”的方法,人为缩短儿童的成长周期,是不同形式的“催生剂”,是对儿童成长规律的违背。工业化教育伤害了儿童的心灵,难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的人。

所以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们无法改变他人,除非他内心想改变,我们只能提供适度的帮助,然后耐心地等待。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是生命。人亦如此,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能从内心突破,这种成长相当于一次重生。由外力推动的发展不可持续,由内而外的生长,有时虽然缓慢,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常常高估了“宣传式”“运动式”的教育的作用,我们也常常习惯地进行“拔苗助长”式的“培养”,其实,我们是怀着善意做了违背人的天性和教育规律的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