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放改革:观念型能人的狂想曲

开放改革:观念型能人的狂想曲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在这样的影片中,我们看不到这些“观念型”能人在他们并不熟悉的领域获得成功的客观原因或保障,比如“技能”,或者“钻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诸如此类的“观念型”能人只是创作者与那个时代共同的狂想结果。

开放改革:观念型能人的狂想曲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以多种经营为主体的乡村经济改革的推进,乡村电影中的“能人”形象不再是这些土生土长的民间能手或巧匠,而是一批敢于突破既定的传统观念生产方式的青年农民。如《点燃朝霞的人》中办砖厂的金彪,《咱们的退伍兵》中办炼焦厂的方二虎、《老板哥与电妹子》中办电动磨坊的莫风森,以及《野山》中的禾禾,《乡民》中的王才,《月月》中的才才,《相思女子客店》中的观音姐,等等。

这一类乡村能人可以说都是乡村的致富带头人,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纷纷离开土地办起了各种厂矿,或者走上商业经营之路。与上一类民间能人所不同的是,一方面,他们并不拥有某一项专门技能,更谈不上拥有超乎寻常的绝技,然而他们却是乡村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他们致富的根本不在于传统的“技能”,而在于接受了现代新“观念”、勇于尝试新事物。他们尝试的新事物往往并不是一种,而是在不断尝试与挫败的过程中几经挫折才最终获得成功。比如禾禾,烧窑、养鱼、卖豆腐、养蚕都先后失败,不停折腾,赔光家底以致妻子与他离婚。传统农业以“种植”为主,这些人的“折腾”实际上只是放弃“主业”,经营“副业”。在传统观念来看,这种“折腾”就是“不务正业”,而创作者们则赋予了不务正业的“折腾”以不断开拓进取的现代精神,从而与传统农民“安于现状”的“保守”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空间并不像传统技能型能人那样始终局限在家乡、在农村的封闭环境内,而是常常走出乡村、走向外部世界,甚至原本就是从外部世界归来,比如复员军人等。正是开阔的视野使他们有了开放的思维与观念。总之,他们的能力来自“他者”,即外在于乡土的现代观念。(www.xing528.com)

从创作学角度而言,这一类人物塑造最大的失误就在于“唯观念论”,但凡接受新经济形式、新生产工具、新经营观念的主人公,最终一定会获得成功。即便遭受各种挫折,也多是因为天灾或意外,或者干脆以再换一个行当来结束其挫折。如禾禾在烧窑不成功时,不是继续钻研如何成功,而是先后改卖豆腐、养鱼、养蚕等。因此,在这样的影片中,我们看不到这些“观念型”能人在他们并不熟悉的领域获得成功的客观原因或保障,比如“技能”,或者“钻研”。在任何一个行业,如果缺少持续钻研的精神都是很难获得成功的。民间能人对手艺的深情正如农民之于土地的情感,既是农民朴拙之气的体现,也是一种“锲而不舍”的专注与执着精神。而弃“主”业从“副”业,弃旧工具、旧方式而用新工具、新方式,并不一定意味着观念或精神上的开放、进取、科学等现代性意识,更不意味着他们同时接受了现代观念中的民主自由、公平竞争、公正经营等理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诸如此类的“观念型”能人只是创作者与那个时代共同的狂想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