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40年的北京电影教育:观念成熟

改革开放40年的北京电影教育:观念成熟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熟是所经历和完成的事物,到一定程度和完备的阶段,会具有的完善的程度。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是思想意识的变化和对现有机制体制的观念转化。尽管在思想意识形态战线,已经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学校已经深刻地意识到,关于电影观念的更新和对电影理论的进一步探索,是寻求中国电影创作突破的关键。这一点从近代的电影研究流派和研究成果上,可以感到对于电影理论研究的缺陷。

改革开放40年的北京电影教育:观念成熟

观念,作为思想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最为概括的思想意识和经历总结。

成熟是所经历和完成的事物,到一定程度和完备的阶段,会具有的完善的程度。“商之为言章也,物成孰可章度也。”(《汉书·律历志上》)

回想起来,我们感受到并看到,北京电影学院在教学恢复阶段的目标明确,起点高。专业的视野和学术的定位,总是非常务实,也具有心气和抱负,在国内的艺术院校中,总是处于国内超前的状态。在教学上,善于坚持传承经典,在细节上富于改革、突破、创新。这实际上反映了北京电影学院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从20世纪50年代建院时就具备的一种前瞻性精神。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是思想意识的变化和对现有机制体制的观念转化。在当时所表现出来的是:一方面在思想战线上,反对资产阶级思想的精神污染,提醒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侵蚀;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上,现代主义思潮开始不断涌现,文化文学、艺术,推动人们的思想与习惯势力进行抗争。

思想战线上的解放,伴随而来的就是文学艺术创作上异军突起和巨大影响。各种各样的文学艺术作品和风格流派的东西,不断地涌现,成为引领国家精神文化的旗帜。文学艺术创作上的改革与开放,为中国文化领域真正进入现代改革局面起到了独特的推动作用。

随之而来的是国家政府部门和职能部门进行的改革。1986年,根据国家机构改革和管理权限的调整,为了加强和统一管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国务院决定正式成立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事业的发展在组织机构上和统一管理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北京电影学院作为国家电影事业管理的所属单位,隶属关系由文化部电影局整体转为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的电影事业管理局领导。

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电影的改革的每一步都十分谨慎、艰难,但是,中国电影的复苏和生机带来的是稳步、扎实的局面。

尽管在思想意识形态战线,已经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学校已经深刻地意识到,关于电影观念的更新和对电影理论的进一步探索,是寻求中国电影创作突破的关键。如何深入研究并巩固电影学术的地位,深化电影理论学习和提高,就成为对学校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

学校在这一段时间内,结合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和关于电影观念的更新、对电影理论的进一步探索,加强了学院理论与学术的建设,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完成了三个方面的主要工作:

1.贯彻理论联系实际

过去的教学工作中,学校对电影创作的研究与教学十分重视,也能够在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电影人才培养的特点是业务精、动手强、后劲足。但是,作为独立的研究体系和内容,缺乏对理论工作的系统化和常态化,也缺乏深入性。因此,在电影艺术理论的研究上缺少宏观的规划,发展上存在摇摆和犹豫的情况。

1984年11月,学院教师参加“新中国35周年电影回顾学术讨论会”后合影

在这样的学术形势和背景下,凭借非常敏锐的触觉和思维,学校召开了首届电影学术与理论研讨会。以“当代文艺思潮与电影”为主题,多位教师就其研究专题做了发言。《电影的民族化》《现代派文学与电影》《直觉与灵感》《艺术是灵魂的歌声》《总体构思在文学电影中的地位》《阐释学与电影》《作为泛本文的文化系统》《文化层面的重建:电影的隐喻和象征》《人生悲剧观——试论中国电影的新浪潮》《关于中国电影理论思维方式》《全球性思维与我们的电影创作》以及《日本战后电影的现代化及其艺术开拓》《从日本电影史看传统与现代化问题》等题目,都非常鲜明。研讨会对各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一步深化了学术理论发展和研究工作。

这些召开的电影理论及学术研讨会,标志着学校电影历史、理论、批评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走上了正轨。并在学校原有的电影创作专业系的基础上进行结合,在开始务实地发展和建设电影学学术研究的道路方面,使学校迅速成为重要的领域内学术中心和研究基地,使当时该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在起步阶段就处在一个高起点上。

我们的学术和理论研究,没有割裂创作和理论的界线,而是在一开始时就进行有机的融合。敢于融合和触碰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在真正的意义上说明电影的历史和运动赖以产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由于我们这样的定位和开始,在学校的教学中,就形成了创作为理论积累,理论指导创作实践,教学为理论拓展,理论为教学指引风向标。学校的教师在完成教学、创作的同时,高高举起了学术的大旗,关注电影学术的研究和对电影理论的丰富。

可以说,中国近代电影的历史、学术、理论的研究,大量的都是运用文学和戏剧的理论来对应和观照电影,缺乏关于电影的历史、理论、批评的深入研究。而且,与传统的电影制作和创作本身基本分离,总是在指责、独解、游离、曲解电影创作。出现了电影创作与学术的疏离,甚至是分道扬镳。学校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改革者们,关注得更多是文学的作用。电影创作者认为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初期,没有扎实的自己的电影理论和中国电影的研究,没有电影学术的氛围。这种思想和现实的存在,其中包含着对西方电影学术的渴求和对自己电影理论研究的渴望。(www.xing528.com)

2.务实理论学术研究

在这样一个大的指导思想和学术背景下,学校举办了“文艺与电影理论”研讨。各个专业的教师,分别发言、宣读、讨论各自的主题和论文,就新时期世界和中国电影中的电影本体、纪实、美学、民族性、本体性、风格化、造型处理等问题,展开了深层次的讨论。《学报》配合学术研讨会,专门刊发了《阐释学与电影》及《“意识流”溯源与“意识流”电影》学术论文。

那时的西方,电影理论的研究,完全是个人化的倾向和偏爱。从思维模式、表述方式和知识结构上看,过于独立和封闭,完全没有和电影创作实践结合起来。学术和创作是脱节的,电影学术日趋偏僻化和空泛化,使得电影理论研究越来越窄,逐渐远离电影的本体。这一点从近代的电影研究流派和研究成果上,可以感到对于电影理论研究的缺陷。学校的教师意识到要改变这样的一个现状,使我们的电影教学整体研究中的电影理论研究,有别于传统的学术研究,借鉴西方电影理论的思路与方法,重新建立我们国家自己的电影学术体系。

文学系与《学报》编辑部联合举办电影剧作、电影剧作教学研讨会

1986年11月24日,学院理论研究室与中国影协、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北影联合召开了“水华电影创作研讨会”

《学报》、摄影系共同发起和组织电影学术研讨。邀请摄影系教师,还专门邀请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部分校友参加,专门对北京电影制片厂四位著名电影摄影艺术家的电影艺术创作和电影摄影风格进行讨论。梳理他们在电影摄影创作方面的建树,推进中国电影摄影艺术整体水平提高及作出的贡献,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这次大规模的学术活动,也是一次在电影创作和理论相结合上的学术整理,特别是对电影学院的教学有非常大的促进和帮助。《学报》为配合这一理论学术研讨,发表了一批世界各个国家优秀电影摄影艺术家的创作、理论、实践、经验方面的论述文章,并以专辑的形式刊发。这样从电影创作本身进行研究的一系列理论研究行动和学术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电影创作与理论的研究,也开拓了电影创作与理论在实际上的结合,更在学术的起点上,促进了电影历史、理论、批评对电影专业教育、教学的帮助。

3.拓展专业教学交流

学校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教学和创作在稳步前进。由于西方电影节的巨大影响,寻求与国外电影界同行进行教学和学术交流,成为了学院教学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和任务。“文革”时期,我们视电影为非艺术、政治性的意识形态独立形式,几乎封锁了我们所有电影的对外进出口和交流渠道,也放弃了国外电影专业人士了解我们的机会。这无疑令我们在打开国门和改革开放后感到十分惋惜,当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电影早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文化交流最直接、最主要、最有效、最有影响力的途径之一。

学校已经在这个方面采取了非常开放的态势,制定了明确的宗旨。在电影专业教育的目标下,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积极开展与西方国家和其他国家的对外电影学术交流。邀请电影教育专业人士来学校访问,系统给我们介绍外国的电影高等专业教育的情况,交流各自学校电影教学的情况。

与此同时,学校关注学科建设,也非常注意当时为数不多教学一线师资的培养。及时派出教师到国外电影教育优秀的国家交流,应邀派出电影教育代表团访问、考察加州大学纽约大学、斯坦福大学、美国电影科学研究院的设备、文献、研究和电影教育情况。举办学校教师及学生作业和创作影片展览。了解近现代西方电影教育发展的思路和现状,学习、融汇各个国家电影教育的优点,解决教学和创作上的矛盾。

法国著名演员拉芳在为表演系85级干部专修班上课

为了加强对外交流,邀请电影节、电影制作的专业人士西德电影节专家,来北京观看学院部分学生毕业作业;应邀派出78班的毕业影片《中彩》导演,赴德国曼海姆电影节参展;邀请加拿大维诺森电影学院教授,做“电影电视录音”“滤光片运用”等电影技术专业讲座。给导演系、表演系进行学术讲座时,专门讲述了对78班的毕业影片《中彩》影片的剪辑分析,讲解了加拿大电影表演课的基本训练方法。法国著名演员应学院邀请来学院表演系参观访问,为表演干部专修班(明星班)讲授表演专业课。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系理论专业主任、教授,以“电影美学理论”为主要标题来院讲学,结合“西方电影历史及理论发展脉络”“当代西方电影思潮”“当代西方电影创作及理论”等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集中讲授。意大利著名摄影师奥斯卡摄影奖(美国影片《现代启示录》)获得者应邀来学院讲学,专门就电影摄影技术、艺术、创作,结合自己拍摄获奖的影片展开“用光进行写作”的专题讲授。

正是这样一种全新的电影教育开放和内敛的教学方法,使得当时的学生非常早地对西方世界电影深入了解,享受对外开放的教学成果。得益于这种外国第一线的电影教师和第一线的电影专业大师教学互动。在一种完全双向的教学环境中直接感受和学习电影,也感受到他们的教学智慧。尽管时间非常短,交流的形式也非常拘谨,也还是让处于相对闭塞的学生,对西方电影、西方电影教育有一个最初的轮廓和印象,印证和感受了对西方电影史诉说的20年代先锋运动,德国的表现主义、作者和作家电影、现代主义电影中涌现出的一大批令世人瞩目的电影艺术人才和电影作品。

当时的条件,78班、81班等本科生,能够系统地观看一系列西方电影史上的经典电影,其独特的影像形式和主题、立意,深刻感染和感动了学生。正是这些电影的表现形式,影响了后来中国“第五代”电影的创作,也在80年代中期,使这些毕业生的电影创作走向和风格,推动中国电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一切,在某种程度上,归功于我们对西方电影教育的介绍,也归功于对西方电影的开放。学校的这样一个教学举动和形式,从根本上促进了学生对中国电影自身的历史的极大关注,开始研究各个时期的中国电影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