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放体验式培养林业基层应用型人才改革探讨

开放体验式培养林业基层应用型人才改革探讨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表现为基层生产单位人才少,复合型人才匮乏。为此,本论文从林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江西农业大学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性以及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探讨开放体验式培养林业基层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意见》着重强调,要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提高毕业生适应市场和基层需求的能力;更多地为基层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实用人才。

开放体验式培养林业基层应用型人才改革探讨

开放体验式培养林业基层应用型人才改革探讨

刘苑秋 杜天真 郭晓敏 张露 王宗德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在林业基层条件艰苦、待遇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加大的背景下,许多林业基层人才转行,导致人才流失,另一方面由于各级地方政府用人制度的改革,编制的限制使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不能顺利进入林业基层单位,导致林业基层急需人才与林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并存,使林业基层人才出现严重断层,年龄老化,如江西省大部分县林业局以下的林业基层单位自90年代以后就没有输入林学本科毕业生。又如宜春市,辖10个县市区,其中有6个县区是林业产材县,是江西省主要林区之一,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只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46%,且平均年龄46岁;中级职称的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9.88%,平均年龄41岁,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员220人,占总人数的7.5%。再如江西景德镇市枫树山林场林场现有职工2200人,各类人才总量只有170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7.7%;其中,管理人才59人,专业技术人员111人,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人才总数10%。

进入新世纪,我国林业发展很快,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林业发展高度重视,林业投入大幅增加,林业政策不断完善,公众舆论高度关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呈现出盛世兴林的喜人局面。但与世界林业先进国家相比,与我国林业加快发展的形势相比,我国林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着很大差距。特别是表现为基层生产单位人才少,复合型人才匮乏。为此,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林业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毕业生到林区就业和创业;积极探索实行大中专毕业生到林区志愿服务制度。加快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重点培养一大批生态建设、工程管理、产业发展、经济管理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不断优化林业人才队伍结构,切实加强林业人才实践锻炼,加强基层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为此,本论文从林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江西农业大学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性以及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探讨开放体验式培养林业基层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

二、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国家对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下基层提出了明确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基层已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重要渠道,但真正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人数很少。当前影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障碍和问题,一方面是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高等学校的专业和学科设置还不能很好满足基层的需要。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下文中简称《意见》),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有关政策意见。《意见》着重强调,要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提高毕业生适应市场和基层需求的能力;更多地为基层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实用人才。《意见》还提出,要明确不同层次高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要求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

2.新农村建设赋予地方农林院校毕业生面向基层、服务“三农”新的历史使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的实施赋予了地方农林院校“精安其位、立足区域、服务‘三农’”新的历史使命。在农村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为“三农”一线培养输送“具备扎实基础理论、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志愿服务奉献‘三农’、能直接投身于生产第一线的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当今农林院校的紧迫任务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3.新时期林业发展与改革对林业基层综合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林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是新时期林业发展的重大转折,随着全国林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深入,森林、林木的所有权和林地的使用权、经营权、转让权进一步明晰,林农投入林业建设、个体造林和企业办基地积极性高涨,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因此,面临着如何提高林业经营水平、改变粗放经营、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加效益的问题,特别在林木良种壮苗供应、各类森林的培育技术、科学经营管理、丰产增收技术、森林资产评估、竹木及其他林产品的销售、加工等各环节都迫切需要人才,特别是需要懂技术的科技人员扶持他们走上创业致富道路。但目前基层林业技术服务人员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以江西为例,林改后82.7%林地分户经营,在99个县(市)中只有52个县设县级林业工作站,县级林业工作站只占县总数的52.5%,乡镇级林业工作站只占乡镇总数的54.8%,全省各级林业工作站每站平均职工5.4人,平均每人管辖林地面积1259.3hm2。而且在现有的林业工作站、林业科技推广站职工中,文化程度和学历、职称偏低,部分人员为非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目前的科技推广主要是组织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开展技术培训、科技咨询服务等,没有直接为当地林农进行技术服务的固定科技人员,因此难以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后备林业科技人才缺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1978年恢复高考后,江西农业大学每年培养林学本科生120名左右,赣州、南昌两所林校每年培养中专生合计达到500名以上,森工技校每年培养技工200人以上,大中专毕业生除少部分改行外,每年约有700多名充实到林业第一线,大部分现已成为林业战线的技术、行政骨干和中坚力量,也是当前林业改革和发展取得成功的可靠保障。

高素质的林科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林业生产第一线是解决新时期林业发展与改革对林业基层综合应用型人才,农林大学生扎根基层创业的根本途径。

4.林业艰苦行业对林业高校毕业生的特殊要求

1998年全国高等教育实行“自主招生、自主就业、不包分配”的招生就业制度改革以后,由于林业行业是特殊的艰苦行业,林区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艰苦的生产生活环境,必然会使林业行业和林区在目前的“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制度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林业行业缺乏社会吸引力,林业基层急需人才,但很少有人应聘,已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也因种种原因调离林业岗位或改行,很难保证林业人才向林业行业和艰苦林区的流动,造成林业人才资源的流失,林业基层专业人才严重缺乏,部分县林业局甚至没有林科大学毕业生,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与其他行业和非林区形成巨大反差。引导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制定有效管用的政策,增强基层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必须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健全服务体系两方面入手,培养能适应农村工作环境、具有农村工作能力的毕业生。

5.现有林学专业教学不能满足基层应用型人才培养

林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也是国家生态工程建设的主体;林区,特别是南方集体林区地域分散,林区生产集林、农、牧、工、商、贸于一体,林业服务对象有林农、农民和林业企业,林业基层需要的不仅是林业技术人员,更多的是需要技术领头人和管理者。因此,林业人才一方面需要有深厚的植物、土壤、气象、遗传、生态等基础理论知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等森林资源培育与保护、经营的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应该有林业经济、区域发展、政策法规行政管理等管理知识,以及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应用文学人文、社科知识。但目前高等林业院校的本科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更多的是保留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精英教育”背景下的重专业课程学习的模式,虽然近几年开展了教学计划调整和教学改革,但都是小规模的、局部的调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毕业生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但不能满足基层对综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毕业生在基层很难开展工作。而中等林业职业学校由于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对人才学历层次的提高,其招生受到很大限制,许多林业中等学校改为综合性的职业学院,林学专业严重萎缩。同时,中等林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虽然在实践操作培训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受到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学制及生源的限制,使其培养人才的专业基础理论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三、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1.“共大”半工半读的办学理念和经验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有益借鉴

江西农业大学是由原江西农学院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合并组建而成,近70年的办学立足江西、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共大总校)是遵循毛泽东教育思想创办的半工半读学校,是上世纪教育战线的新生事物。它自1958年创办至1980年改制,22年中为国家培养了22万余名毕业生,摸索出了一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经验,成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的典范。“共大”大部分学生都“社来社去、场来场去、城来社去”,成为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农业劳动者;也有一部分在农村基层从事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为江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虽然这种办学形式已不复存在,但其巨大成就,独特的思想理念,以及不畏艰难的探索精神,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办学理念和经验可为本实验区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有益借鉴。

2.长期开展以科研课题为载体的体验式实践性教学,取得了突出成果

自90年代初就依据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林学系的实践性教学特色,开展“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此项目获2001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面向21世纪森林资源类本科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获2001年江西省高校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现已在校外10多个科研基地开展体验式教学实践活动,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3.功能、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和平台为开放体验式教学提供了基础条件

江西农业大学校园内已建有供林学专业开展林木种苗、森林培育、经济林栽培、设施栽培等课程教学实习的200余亩教学基地和3000余亩山地。拥有包括智能式温室、联栋式和单体塑料大棚、盆景展示园、钢架遮荫网大棚、组培试验楼等在内的实践教学基础设施。购置了价值400多万元人民币的仪器设备,实验室面积1538m2。校内建设有树木标本园、竹种园、药用植物园、百喜草生态果园、农业科技示范园以及数量达1000余种乔木树种的种子标本室(面积150m2),标本数量达10余万份的树木标本室,100余种珍贵树种木材标本室。另外还有园林设计研究院(乙级设计资质)、园林花业公司(二级园林施工资质)。校外有共建或合作的实践基地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官山自然保护区、新干黎山林场、永丰县官山林场、赣南树木园、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中国林科院大岗山国家级生态站、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以及多个林业企业。

除此之外,林学院有类型多样的教学平台,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森林培育”和“森林经理学”是江西省“十五”和“十一五”重点学科,前者也是国家林业局“十一五”重点学科和江西省重中之重高水平专业学科。学院拥有“江西省竹类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劳动部的职业技能鉴定所;林学专业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林学院是国家级“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点和国家教育部植物生产实验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4.长期为林业基层培养人才,积累了培养基层林业综合人才的经验

20世纪80年代开始,江西农业大学林学系面向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开办全脱产1年制林场场长培训班、园林技术培训班、林业工作站站长培训班,并编写出版了专门教材,累计培训500多名基层技术和管理人才,此外还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短期专业技术培训班,如森林病虫害防治培训、林木种子检验培训、森林公安培训等,培训基层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人,积累了丰富的相关教学经验。

5.建有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以林学专业为载体的“森林资源培育与保护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该团队被评为2009年江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团队内有一名国家级教学名师,5位省级教学名师。

四、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1.改革定位

以林学专业学生为对象,以基层综合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开放体验式教学为创新培养模式,以带动林农、农民科学经营林地、创业致富为创业模式,为基层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有管理才能、志愿服务基层的高技能人才和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农村技术领头人、基层管理者,服务三农、通向农林业生产第一线。(www.xing528.com)

2.培养目标

(1)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

①掌握森林资源类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②具有资源学、生态学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知识。

③具备森林资源类学科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④具有乡村发展、区域经济、行政管理、林业政策与法规等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

⑤具有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应用文学等人文、社会学知识。

(2)具有较强的能力

①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②知识应用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力和实践技能。

③独立工作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组织能力:具备较好沟通、协调和组织的能力。

(3)具有优良的素质

①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为地方林业、社会经济服务、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服务于基层,就业于艰苦行业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②专业素质:掌握扎实的森林资源类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具有求实创新的意识和精神。

③人文素质:掌握坚实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修养,有较好的交际和沟通能力。

④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习惯。

3.教学改革思路

实施开放体验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地方院校的地域优势,针对林业生产周期长、工作条件艰苦、行业面广(生态工程建设、林地经营管理、林产品加工利用、资源保护等)的行业特点和基层人才需求特点,从课程设置、培养途径上进行调整改革,重点通过现有校内外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

(1)建设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符合基层需要的课程体系。贯彻通识教育理念,改革培养的模式,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髙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要求,以实验班的形式,构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3个必修课平台和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专性选修课(针对农村基层工作)等3个选修课类型的柔性课程体系,完善以学分制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作用,突出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为农林基层企事业单位、农村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

(2)采取开放式体验式培养培养方式。在课堂教学的同时,直接在农村、高技术农林业企业结合实际进行课程学习。在落后农村进行调研、学习,了解农村落后的现状,特别是农业技术落后、意识落后、管理落后的现状,对照先进与落后,有针对性的学习有关课程。

①教学安排。除一、二年级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外,三、四年级进行开放式教学,并加强实践体验。在二年级暑期深入林场、农村开展暑期集体社会实践活动,接触、体验社会;三年级暑期开展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林场、林站、林业企业的生产实践;并将三年级的四门专业基础课的分散教学实习改为集中在校外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基础课综合实习;四年级的三门专业课程的单独教学实习改为在校外实践基地的综合专业实习,并以林场、林站、林业企业为毕业论文实习单位,并完成毕业论文。

②课程设置。在林学专业必备的核心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公共及专性选修课的开设,加强面向基层的区域发展与管理能力培养。必备的核心课程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主要有植物学、树木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林木遗传育种学、土壤学、森林生态学、森林昆虫学、林木病理学、测量学、森林培育学、森林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森林计测学、森林资源管理、林业经济管理,公共及专性选修课包括农村社会学、区域经济学、农村管理学、林业推广学、心理学、自然辩证法、农村领导学、市场营销、林业政策法规等。

③教学方法。改纯粹的课堂教学为结合实际的案例教学和自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实验和实践课尽量安排在符合培养要求的林业企业或农村结合实际工作来完成,指定教师辅导。

五、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除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外,还涉及招生、就业和相关政策导向。招生政策要吸引志愿到基层工作的优秀农村中学生源和农林生产第一线的有志青年,在就业待遇上,要向有关部门呼吁对深入县和县以下农林业部门工作的毕业生享受公务员待遇,并对志愿到林业基层服务的学生,在专业奖学金和助学金上优先考虑,贷款的优先或减免或缓还贷上给予优先等。

参考文献

[1]黄立新.地方性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纺织教育.2007,(1):37-39

[2]刘智运.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96-99

[3]胡涌,宋长义,刘.精彩论文书大地.百年积淀续新篇—北京林业大学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林业教育.2006,(2):3-8

[4]张俊,李忠云.论我国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J].沧桑,2007,(1):155-157

[5]谭红杨,金笙,李静宜.实践性教学的创新探索——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林业教育,2005,(1): 15-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