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以就业为导向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杨晶谌洁一、前言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经济学专业,但是随着国内经济环境变化,我国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挑战,特别是来自于就业方面的压力。因此,面对社会与科技进步、行业变革与未来社会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新需求,找出差距,重新构筑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各个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就业为导向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杨晶 谌洁

一、前言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经济学专业,但是随着国内经济环境变化,我国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挑战,特别是来自于就业方面的压力。当前高校经济学专业学生普遍感觉就业压力大,市场竞争力不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2010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91.2%,而经济学专业的就业率为91.3%,略高于全国水平,但是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仅为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9%。而导致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应用型才能,据调查,全国本科毕业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其中经济学专业的核心知识满足度为82%。因此,面对社会与科技进步、行业变革与未来社会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新需求,找出差距,重新构筑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各个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高校按照学科门类可分为理、工、农、医等13类;按照科研规模可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等4类。各种不同类型的高校承担着不同规格人才的培养任务。江西农业大学作为一所以农为优势的多学科综合发展的,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与科研共同发展的地方性大学,在办学条件、生源条件以及服务面向方面与全国综合性大学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照搬全国综合性大学的成功经验。本文针对近年来社会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结合经济学专业具体特征和学校自身层次和定位,在科学确定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探讨了如何重新构建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法,提高我校经济学专业的就业率。

二、社会对经济学专业毕业生需求特征

2005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用人单位最重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实际能力和专业知识。用人单位认为最需加强的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1]。而麦可思的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表明,财经类本科毕业生最重要的5项核心知识分别为销售与营销、经济学与会计、中文语言、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以及教育与培训,而最重要的5项基本工作能力分别为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判断和决策、针对性写作以及理解他人。

从上述的市场调研结果看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目前社会上对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体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1.丰富的知识结构

作为经济学专业学生首先应以本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是经济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由于销售、财务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是目前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多的行业,熟练掌握金融、证券、财会、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增强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其次,丰富的人文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有利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人才沟通,提高团队合作能力,而外语和计算机等工具性知识是现代经济管理人才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因而经济学专业学生也应具备这些知识。

2.宽广的能力结构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趋势,现有的本科教育能传授给学生的经济学知识往往是有限的,毕业生在进入某一行业就业后,必须要深入了解该行业的专业技能,这需要就业后不断地钻研。因此,经济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知识应用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有助于毕业生就业后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合理的运用计算机等其他现代化工具,迅速地达到岗位的能力要求。开拓创新能力有助于毕业生就业后不断地再学习实践,独立地获取知识,在工作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此外,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领导能力有助于毕业生在工作中有效地与人沟通,理解他人,提高团队合作效率

3.良好的综合素质

丰富的知识和宽广的能力构成了良好的文化素质,然而,教育部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也十分重视品格素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等。品格素质包括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心理素质包括正确对待工作压力和工作中的挫折,人文素质包括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市场需求特征的分析,并结合我校的特点,我校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满足江西省经济发展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新需求,专业基础夯实、知识面宽、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能在银行、证券、保险、投资金融机构与政府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各类公司、高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这种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具备和研究型人才相同的知识储备,在实践工作中具有较强的知识渗透能力,不是单纯的动手能力强,而是同时具备较强的动脑能力。

四、构建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应定位为包括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的多维培养模式。知识培养,就是通过课堂理论学习而获取系统知识,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力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学会利用计算机和其他现代化管理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培养,培养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而且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人文素质。

上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反馈等方面进行改革来实现,其中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而其他要素则是为了使课程体系正确而有效的安排和施教从而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到实处。(www.xing528.com)

1.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在“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基础上,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的经济学专业建设宗旨。课程设置一方面继续保持经济学专业课程的理论性,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加强一些实践性课程,并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开展多渠道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满足学生毕业求职的需要。为此,我校的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两部分,理论教学课程由公共课、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个模块组成。公共课和基础必修课的开设体现“厚基础”,其中公共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文化科学素养,基础必修课使学生有比较全面和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专业课则体现“宽口径”,其中专业必修课加强学生在特定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深度,专业选修课能够发挥学生的兴趣、实现专长、发掘潜力、增强就业能力。实践教学环节体现“高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公共课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面、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课程,也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提高思想道德和审美情操的课程。同时,公共课中还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对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

基础必修课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基础会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所有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这类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理论基础,设置这类课程一方面夯实学生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另一方面加入管理学和会计学等基础课程有利于学生未来能在管理和会计等专业上深入学习。

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资本论》选读、发展经济学、经济学说史、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等加强学生知识深度的课程。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进行渗透和迁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既专业英语文献检索和利用、经济写作等提高学生运用工具性知识的课程,有包括保险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公司理财等拓宽学生专业口径的课程。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在专业上拓展和延伸,激发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将知识和能力相结合。此外,学校鼓励学生积极考取含金量较大的从业资格证书以冲抵公选课学分,例如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等,提高学生就业平台。

实践教学环节旨在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各种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交际能力等,主要包括课程实习、创新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为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本次修订教学计划时,实践教学的学分由原来的28学分上调至36学分。为提高实践环节教学质量,学院在校内建立了沙盘模拟实验室、银行应用软件实验室等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在多家银行、证券公司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实践教学能极大的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改善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对学生进行大量知识灌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更加具有创造性,能激发学生潜能和求知欲望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可以通过采取实验、案例、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院部分课程实施了论坛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及实验教学模式等,如银行应用软件模拟等。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能力。此外,网络教学手段正在进一步探讨应用中,师生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互动,通过在线讨论、在线测试、网络答疑等加强师生课后的交流,实现交互式教学。

3.重视效果反馈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而必须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因此,人才培养效果的反馈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校采取的措施包括一方面每学期通过网络教务系统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促进教师反思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组织应届毕业生座谈会,了解毕业生在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行业、职业和薪资水平及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提升我校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加强对经管类本科教育的宏观指导与研究——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摘要)[J].中国高等教育,2005,(12):6-8

[2]景维民,周立群.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8,(1):42-44

[3]彭连清.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结构的转变与培养模式改革[J].宜春学院学报,2008,(12):112-113

[4]王勇,窦佳丽.基于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3):42-44

[5]李琼.地方性高校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3):124-125

[6]杨勇华.地方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6):239-2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