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岷山和岷江的名字来历及意义

岷山和岷江的名字来历及意义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三苗民、旁支夏人、夏人及有缗氏都是沿岷江、岷山迁徙到成都平原的。岷山古称汶山,按照常理,流经汶山的江水,应该称之为“汶江”。过去,有人认为岷山的得名,是与岷山产“珉”有关。出人意料的,岷山、岷江的得名,居然是与沿江迁徙的蚕丛氏有关。按照中国古代地名的命名原则,岷山、岷江的得名,一定与其分布或活动的民族有关。

岷山和岷江的名字来历及意义

我们今天谈到三星堆,谈到古蜀文明,必然离不开岷江和岷山。古代三苗民、旁支夏人、夏人及有缗氏都是沿岷江、岷山迁徙到成都平原的。

先说说岷山。

岷山北起甘肃东南岷县南部,南止四川盆地西部峨眉山,南北逶迤500多公里,有“千里岷山”之说。甘肃境内为岷山北,由花尔盖山、光盖山、迭山、古麻山等组成。四川境内为岷山主体部分,有摩天岭、雪宝顶、九顶山、青城山、峨眉山、四姑娘山、鹧鸪山等著名山峰,龙门山和邛崃山为岷山中南段山脉,峨眉山为岷山南端凸起山峰。

岷山山脉风光

岷山为强烈隆升的褶皱山地,山势北段为北西向,南段转为东北向,山脊海拔4000—4500米。主峰雪宝顶位于松潘县城东20多公里,海拔5588米,是黑水和白水(白龙江)的分水岭。

沿着岷山迁徙,显然不能沿岷山山脊迁徙,一是山太高,二是路太陡,三是路太绕。因而,古代先民的迁徙,只能是沿着河流,即河边而行。即使到了今天,公路也是沿江边而行,没有在山顶上绕行。

岷山山清水秀,多海子,较大者为花海子、红星海子、干海子、长海子等,以南坪九寨沟最集中。岷山虽然风景秀丽,但山地多森林,多岩石,居住并不方便,何况土地少,土质贫瘠,农业生产受到限制,要扩大生产更是不现实。这样看来,岷山实在不是一个宜居的地方。

然而,蚕丛氏却不像鱼凫祖先三苗民那样,一路迁徙不停留,直接奔向成都平原。他们在岷山之中迁徙时停留了下来。

岷山脚下风光宜人

原因其实很简单。岷山有着蚕丛氏最为看重的两类资源,即铜和玉。岷山既有铜矿又有玉矿。彭州宝山一带有铜矿,至今还在开采。茂县、汶川一带有龙溪玉矿,既有透闪石玉,又有蛇纹石玉。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对处于青铜文明阶段的三星堆人而言,掌握青铜器铜料的来源,有着很大的诱惑力。同样,对于以祭祀文化立身的三星堆人,掌握制作祭祀神灵、沟通天地的玉器材料,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可以想象,身处这种环境,已经拥有青铜铸造技术和玉器雕琢工艺的蚕丛氏,显然要在产铜地和产玉地盘桓、停留,开采这些对他们而言极其宝贵的资源。

正因为蚕丛氏在这些地方盘桓居留了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古代留下了蚕丛氏在岷山居留的历史传说。《古文苑·蜀都赋》章樵注引《先蜀记》说:“蚕丛始居于岷山石室中。”这个说法常常见于蜀地著名学者的著作中,如清人陈一津的《蜀水考》、季元的《蜀水经》,等等。显然,有关蚕丛居住在岷山石室的传说,历经久远。

过去的学者一直没弄明白,蚕丛氏为什么要在岷山居住,而且是住在石室里。大家都以为古代岷山里的先民居住的房屋类似今天岷江流域羌族碉楼、藏族碉房,系用石头和石片垒砌起来,所以称之为石室,即《史记》《汉书》里常提到的“邛笼”。《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云:“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数丈,为邛笼。”

实际上,岷山中的“邛笼”,年代没有那么古老。据文献记载,邛笼始自周末春秋时期,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夷中的邛、筰、冉尨等民族中。著名历史学家黄烈先生著有《有关氐族来源和形成的一些问题》(《历史研究》,1965年第2期),对此有详细研究。

所谓蚕丛氏的石室,应该古老得多。而且,就蚕丛氏构成人群而言,无论是夏人、有缗氏,还是被融合的三苗氏、苏美尔人,都没有垒砌石室的文化传统。他们居住的石室,肯定不会是邛笼。

他们为何要居住在石室呢?如果我们知道蚕丛氏为什么要在岷山里停留居住,就会明白他们住石室的道理。蚕丛氏之所以停留在岷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要在岷山中开玉矿和铜矿。三星堆青铜文明中众多的青铜器和玉器,其矿料就来自岷山。

要开凿那些矿,必须打岩洞,而为了提高开采效率,就会选择在离矿洞不远的地方开凿生活用的岩洞,或者是利用采矿废弃后的矿洞。同时期的周边人群,就会认为他们居住在石室里。蚕丛氏离开之后,他们留下的岩洞既有矿洞,也有方便居住、生活而开凿的岩洞。所以,后人也会以为那些都是蚕丛氏曾经居住过的石室。于是,古代文献中有蚕丛氏住石室的记载,并历经千百年而流传下来。

再来谈谈岷江。

岷江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全流域均在四川省境内。发源于岷山南麓,流经松潘、汶川等县,到都江堰市出峡,分内外两江到江口复合,经乐山接纳大渡河和青衣江,到宜宾汇入长江,全长711公里,流域面积13.57万平方公里。水量丰富,年均径流量900多亿立方米,为黄河的两倍多。(www.xing528.com)

在很长的时间内,岷江一直被认为是长江的正源,地理书都称岷江为“江水”。直到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探查长江源头,金沙江才为长江的正源。

岷江风光

岷山与岷江的名称是怎样来的呢?令人遗憾的是,这个问题很少有人去思考。

岷山古称汶山,按照常理,流经汶山的江水,应该称之为“汶江”。但为什么江水却称之为岷江?连带汶山也改称为岷山呢?

过去,有人认为岷山的得名,是与岷山产“珉”有关。

中国最早的地理书《山海经·中山经》记载说:“岷山,江水出焉……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汶川县志》也记载岷山中的汶川县“龙溪乡马灯变质岩中产绿玉和白玉”。岷与珉,读音一样,在古代可同音假借,即岷等同于珉。

山上有珉,可以称之为珉山,山下的江水,可以称之为珉江。而珉山与珉江,也就是岷山与岷江。

事情似乎就是这么简单。

但问题就在于,为什么起名非要用“岷”或“珉”字?

岷山原名汶山,山上产的玉,也可以叫“汶”;如果要按汉字起名的规范,与玉有关的字要用玉来作偏旁,那就应该叫“珳”,或叫“瑥”或“璺”。这些字都与“汶”同音,都有玉字作偏旁。

显然,使用“珉”和“岷”,一定还有其他原因。出人意料的,岷山、岷江的得名,居然是与沿江迁徙的蚕丛氏有关。原来,蚕丛氏的主体由有缗氏构成,他们沿着岷江南下,到达成都平原。

按照中国古代地名的命名原则,岷山、岷江的得名,一定与其分布或活动的民族有关。由于有缗氏长时间在江边的汶山上放养蚕虫和开采玉,人们就把汶山称之为珉山或岷山。因为在古代,有缗氏的“缗”与“珉”“岷”的读音是一样的,“缗”便假借为“珉”或“岷”。到后来,“珉”字的用途被规范,成为玉类中的一种,人们不再使用“珉”来指代地名。于是,用于称呼山名的字,就逐渐被人统一为“岷”字,表示山的名称,含义清晰准确,所以“岷山”成为定论。

产自岷山的龙溪玉(白珉)

产自岷山的龙溪玉(绿珉)

汶山改名为岷山,流经岷山的江水也就顺理成章地改称为岷江。

对于岷山、岷江的得名,也许你还有一些疑惑。不过没关系,考古出土的珉玉能够作为佐证。

岷江流域的茂县和汶川文管所里收藏的出土的三星堆玉器,其材质正是有缗氏开采的珉山玉,即我们今天所说的龙溪玉;三星堆博物馆收藏的考古出土玉器,其材质也是岷山山脉里所产,既有龙溪玉,也有彭州、灌县一带的变质白云岩、蚀变花岗岩,等等。古代地理文献和史书,对于珉的产地,无一不是指向岷山茂县、汶川沿江一带。

将出产珉玉的山,称为珉(岷)山,山下的江水称为珉(岷)江,这符合古代称谓的惯例。

可以预感到,携带着历史文化信息而又“不甘寂寞”的蚕丛氏这一庞大的迁徙人群,一定还会在其迁徙的道路上,给后来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留下更多的“证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