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玫瑰白玫瑰:探索两段感情的案例

红玫瑰白玫瑰:探索两段感情的案例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段是我第一次谈恋爱,对象是我的高中同学阿朗,这段恋情只持续了四个月我便提出了分手,主要原因是我感受不到对方的热情,最后自己的感情也慢慢变淡,于是就结束了这段恋爱。因此直到分手时,阿朗才发现我对这段关系并不满意。向阿朗表白后,由于两人没有明确在一起,我也一直没有告诉身边的朋友,哪怕在一起之后,我也会隐藏自己表白的那部分,甚至故意说是阿朗先表的白。

红玫瑰白玫瑰:探索两段感情的案例

01 我的两段感情经历

我在大学里有两段印象非常深刻的感情经历,两者对比显著而又互为参照。第一段是我第一次谈恋爱,对象是我的高中同学阿朗,这段恋情只持续了四个月我便提出了分手,主要原因是我感受不到对方的热情,最后自己的感情也慢慢变淡,于是就结束了这段恋爱。

一切开始于高三的暑假,我和同学聊天时得知阿朗喜欢我,当时我很惊喜,因为我对阿朗也有好感。尽管从小我就被教育女孩子不可以主动,而且很久以前我的表白被拒绝过,但这次属于两情相悦,我不那么害怕被拒绝,于是鼓起勇气表白了。当时我在准备交大的插班生考试,而阿朗觉得自己的学校没我好,说也要试试考插班生,等考上更好的学校以后再在一起。在这一年中,我们的交流极少,我也不好意思主动找他,而他则几乎没有主动找过我。这时,我已经积累了一些不满,不明白为什么阿朗的表现和所谓的“喜欢”完全搭不上边。

我没有考上插班生,却突然听到阿朗的朋友说他有女朋友了,而且阿朗对朋友说自己的女朋友“很好看”,我当时不太相信这样的评价是指我,于是我抱着迷惑和紧张的心情去问他是怎么回事,结果阿朗说这个女朋友是我,还说他想了很久,觉得自己已经准备好了,问我要不要做他的女朋友。但当时我感觉莫名其妙,还找母亲讨论。母亲觉得有一次恋爱体验总比没有好,我考虑了一下就答应了阿朗。

在一起之后,阿朗依然很不主动,而我也是个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往往需要对方的引导,努力变得主动这件事本身也在消耗着我对阿朗的好感。一方面,我觉得自己应当尽女朋友的职责,平时会找话题,琢磨送礼物和制造惊喜之类的事。一方面,我知道,当我渐渐把它视为一个责任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时候,说明我已不再喜欢对方了。另一方面,我见过许多女孩总是对男朋友要求这、要求那,为了不重蹈覆辙,我选择避免谈彼此之间的问题。因此直到分手时,阿朗才发现我对这段关系并不满意。我觉得他是属于将感情放在心里的人,他是喜欢我的——我要求分手后,他还经常到我家附近和学校来找我,但奇怪的是他只是坐在教室后排,下课了也没有和我说过话,我也装作不认识他,后来换了课表后彼此就再也没有联系过。

第二段则是暗恋,虽然心动的理由比较肤浅,但始终萦绕不去。对象小丛,是我在大一通识课上遇到的。当时觉得他的长相很符合我心目中的理想型,感觉他十分阳光自信。考试那天,我交了卷子后他也交了卷,两人前后脚出了教室。其实当时我完全可以和他搭话,但一来我还是有心理阴影,不敢主动,二来当时算是和阿朗有了一个未成文的约定,尽管那时我们还不是男女朋友,但我总觉得会有种背叛的感觉。在大二运动会时又见到他了,当时我已经分手,但我看见他身边站了一个女孩子,猜想是他的女朋友。大二的冬季学期,我们又选到了同一门课,并且每周都会在校园的不同角落偶然遇到。有一次我买完水果,看见他在街对面跑跳着和朋友有说有笑,那种无拘无束的生命力是我所欣羡的。慢慢地我开始关注起小丛,知道了他的名字、专业等信息。我依然没有勇气主动打招呼,小丛只能成为一种美好的幻想。我内心知道和阿朗分手的原因不仅仅是对他不满,还因为自己心中有了新的理想对象,但又不得不错过。

02 一场镜花水月?——我所采取的心理防御机制

回顾这两段感情,尽管性质有很大区别,但我的行为模式却是很类似的,我也发现了几个我惯用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些机制有的是为了回避内心的痛苦,有的也从侧面提升了自己。有利有弊,应当全面地看待这些机制:

(1)投射。投射是指把个人主观的思想、本性、感情等,强制套在别人身上的机制。它有显著的个人主观倾向,对人对事抱有偏见。

在这两段感情中,我起初的心动都是源于一种投射。比如我在高中期间会想象阿朗是一个特别主动的人,把很多不属于他的优点加在他的身上,在这种幻想中我越来越喜欢阿朗,可是当我们真的在一起之后,我却发现他完全不是这样的人,因此也就格外失望。在恋爱过程中,阿朗的行为模式和我父亲很像,我父亲也是一个比较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在人际关系中显得较为笨拙,而我母亲对此则经常言辞激烈地表示不满,这也让我对这种关系感到疲倦。当相似点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会开始把我父亲的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投射到阿朗身上,害怕阿朗以后也会是这个样子,最终决定分手。

再比如,我会因为小丛跟着我交了卷而觉得或许是他想和我一起出教室,猜测也许他注意到我,但我因为紧张所以走得特别快。再后来,因为经常在学校碰见他,我会产生这是上天安排的念头。此外,他和朋友走在一起的状态让我觉得他是一个和阿朗完全不一样的男生,将理想中的品质投射到对方身上,一遍遍加固对方完美的形象。但因为我只是耽于幻想,所以并没有勇敢地加小丛为好友,也就没有机会当面求证来破除投射。

(2)否认。否认是指在无意识层面直接不承认和否定某些曾经存在过的痛苦回忆,继而心理上免于受到伤害。也许是第一次告白的心理创伤,从此我再也没有试图表露过自己的心迹,喜欢一个人成为永远只能深埋在心、不能显露于外的事情,哪怕是在朋友之间,我也始终说自己没有喜欢的人,害怕自己的心事被泄露出去。向阿朗表白后,由于两人没有明确在一起,我也一直没有告诉身边的朋友,哪怕在一起之后,我也会隐藏自己表白的那部分,甚至故意说是阿朗先表的白。

现在想来,我其实是很害怕失败和被拒绝的,总是希望十拿九稳而很少贸然前进。第一次表白失败的经历一直在我的脑海中重复,也对我和异性朋友建立关系造成了影响。因此,再碰上喜欢的人的时候,我会刻意否认自己对他的喜欢,以此逃避被伤害和拒绝的可能。很明显,我总是强迫性地重复这种模式,很突然地开始喜欢一个人,然后将喜欢限制在想象的世界里,而在现实里却总是一再地错过。(www.xing528.com)

(3)压制。压制是指当事件发生时,意识层面会把事件压后处理,通过一定的缓冲和时间,再思考问题,把冲突带来的困扰尽量以较轻微的方式去解决。尽管和抑制很像,但压制最终还是会处理问题的,只是推延而不是逃避问题。

其实我在表白被悬置了一年后内心是有些不满的,但那个时候我经历了高考和插班生考试失利,是个自我边界不太清晰、有些低自尊的女孩,所以我没有把心里的不满说出来,害怕这种不满会给对方造成压力,贬损自己的形象,但这些不满一直积压在那里。在谈恋爱期间,我总是感觉彼此交流很尴尬,一直处在一种很客气的状态,这种关系只能说刚刚够成为朋友的层次,而离男女朋友是很远的。这种焦虑虽然被我暂时压制了,但是总是悬在头顶。经过了长久的思考,我一直到四个月后才和阿朗谈了心并表示想要分手,也难怪阿朗在此前毫无察觉。

(4)升华。升华指本我长期被自我及超我所压抑,大量在潜意识中的欲望只得通过另一种途径去释放出来,而且这种途径是合乎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的。在这一过程中,将痛苦的情感和冲突变成合意的追求,以此来调节消极的意识。

这一机制比较容易察觉到。大一的时候,面对阿朗每天的悄无声息,我会选择把精力和心思都放在学习上;大二重新遇到小丛的时候,我会安慰自己等我变得更优秀了,小丛就会注意到我了。于是我经常去运动健身,甚至隐隐地幻想在获得校长奖学金之类的荣誉后,相关的推文会被对方看到。

这一机制在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很管用的,沉浸在学习和运动之后,我不会一再去想感情上的诸多困扰,但总有一些难以排遣的思绪会绕过这些伪装。但不得不说,升华机制虽然没有让我获得理想的他,却获得了理想的自己。

(5)利他。利他指为社会、为家庭甚至是为陌生人效劳,促使自我得到满足。我在和阿朗的恋爱期间经常会制造一些惊喜,或是做一些在我看来能帮到他的事情。比如,将自己长跑的奖牌刻上字送给他,收集学校里四季的风景照在他生日的时候做成图册送给他,或是整理英语学习资料并写了一份学习英语的方法发给他,等等。一方面这是我的习惯,喜欢让自己有好感的人有惊喜的体验,而我自己也会因为对方高兴而感到快乐;另一方面由于阿朗和我的沟通交流很少,我希望他看到我的付出以后可以做一些回应。遗憾的是阿朗给出的回应很少,哪怕是在七夕节那天,“以为学文学的女孩子不爱收礼物”而没有任何表示。虽然我选择相信他,但当失望累积到一定程度,利他的付出不再让我感到快乐,我就选择了放弃。

(6)理智化。理智化是指让难以接受的事情以合理化的方式来掩饰自己不安的心理状况。如今我已经21岁了,但感情方面的经历非常贫乏,唯一一次恋爱也是草草收场。我内心渴望恋爱却又没有机会或不敢踏出自己的避风港,我采用“理智化”的机制来回避这一矛盾。我常常会说诸如“一个人也很自足”“我如果足够强大的话何必要结婚”这样的话来搪塞,时间长了以后,自己也深以为然,更加专注于把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去勇敢地追寻。

总之,我经常因为幻想和投射而喜欢一个人,甚至会有对方也喜欢自己的错觉,但没有勇气去求证,安于单恋的状态而不想在现实中处理感情问题,这一过程已经变成了强迫性重复。感情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意识里的一场狂欢,是想象中的。

由于我潜意识里总觉得主动意味着自己处在更低的位置,意味着会受到更多的伤害,所以我用否认和压制来避免表露自己的心迹。为了让自己免受孤独的困扰,我会用升华的方式充实自己的日常生活,并理智化自己的这些行为。

点 评

心理防御机制的存在是为了保护自己,安抚个体的内心,有助于我们维持情感的平衡或心理的平衡。恋人们会下意识地使用这些机制,以避免矛盾和冲突。然而,倘若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些机制的背后隐藏着真正的矛盾。作者比较好地梳理了自己使用某些防御机制而导致的问题,比如她自己运用理智化后并不能真正缓解内心的焦虑,也不能使自己更从容幸福一些。

就像作者留言:“尽管深究防御机制背后的真正动因是很痛苦的过程,需要承认自己并不如想象的那样无辜,也不像假装的那样坚强,但却帮助我在处理亲密关系时更加成熟。”为作者的勇气和智慧点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