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贝尔特·莫里索的白玫瑰:换一种方式打开美术史

贝尔特·莫里索的白玫瑰:换一种方式打开美术史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说瓦拉东是生长于荒野的蔷薇,自由却要承受风雨,那么与她同时期的贝尔特·莫里索就是囿于温室的白玫瑰,舒适的代价是交出自由。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贝尔特成为艺术家,她将与放荡不羁、激进极端和声名狼藉的朋友密切来往,从而失去她的声誉和社会地位。《摇篮》是莫里索参加第一届印象派画展的代表作品,画中人物是她的姐姐及刚出生不久的外甥女。

贝尔特·莫里索的白玫瑰:换一种方式打开美术史

画家档案

中文姓名:贝尔特·莫里索

外文名字:Berthe Morisot

文中简称:莫里索

生存年代:1841——1895

寿命:54 岁

国籍:美国

创作方向:肖像画

主要作品:《摇篮》《年轻女佣》

艺术特色:速写式的造型,概括松散、潇洒流畅的笔触;基本上不细致地刻画细节,而是注重对瞬间光影和色彩的敏锐捕捉。

如果说瓦拉东(见《荆棘丛上怒放的“伤花”》一节)是生长于荒野的蔷薇,自由却要承受风雨,那么与她同时期的贝尔特·莫里索就是囿于温室的白玫瑰,舒适的代价是交出自由。

那么问题来了,你是愿意终身富贵而囿于闺室,还是生而贫穷却自由生长于野?

贝尔特·莫里索是妥妥的官二代加艺二代,家族成员中有大名鼎鼎的洛可可艺术的代表人物——弗拉戈纳尔,老爹提布斯·莫里索是法国中部布尔日的省长,后来又高升为巴黎审计法院的审核官,一家人随之迁往巴黎。

作品名称:《贝尔特·莫里索》
作  者:爱德加·马奈
作品年代:1872
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在19 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培养女孩们的套路跟现在也差不多,学习艺术是寻常之道。在母亲玛丽·科尔内利埃的安排下,莫里索三姐妹学习了钢琴、绘画这些名媛们的必修课。但与其他贵族小姐不同的是,莫里索从一开始就没有把绘画当成怡情的小爱好,而是想成为专业画家。这种想法大大地震惊了她的老师——约瑟夫·吉夏尔。

因为在当时,在她所属的阶层,这种选择“将是革命性的,甚至是灾难性的”。

吉老师,人家不就是想学画画吗?用得着这么吓唬小姑娘吗?

所以说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一辈子的幸运,吉夏尔就是个好老师,不是只想着收学费的那种。为什么吉老师要把学画画说得这么可怕呢?其实学画画不可怕,只要是男人。

19 世纪的西方,女人,尤其是上流阶级的女人,人生的唯一目标就是嫁给一个合适的男人。作为培养淑女的爱好,习画当然是再好不过,教育如同嫁妆的一部分,目的都是服务于未来的家庭、孩子教育。但如果一个淑女要把成为专业画家作为目标,那就是大大的不合适了。

这种性别歧视不只是在欧洲,全世界都好不到哪里去。我们现在看似天经地义的事情,其实都是经过前辈们不断地斗争方才得到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现在的小姑娘们谁没有十条八条各款的裤子?但如果你身为一个19 世纪的女性,想穿着裤子上街,那是会被警察以“有伤风化”的罪名抓起来的。是否惊掉了现在小姐妹们的下巴?可在当时真的会因此去坐牢的,因为制定规则的男人们认为露出腿的形状,是赤裸裸的对他们的诱惑。

即使是像她们这样出身于上流社会的女性,想要进入艺术学院学习,也是经过不断地抗争才获得了机会。即使进入了艺术学院,也会因为性别原因而被区别对待,一直到1893 年,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女学生都不被允许参加人体写生课程

到了20 世纪初,女性仍然没有财产继承权(西方的长子继承制规定了爵位、财产和土地只传给长子,如果没有儿子,则由家族中最年长的男丁继承。除了不动产外,如有额外财产,母亲和姐妹才可以继承,但无权支配,必须要嫁给男人,财产归这个男人来使用),女人基本不能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没有权利自主婚姻,更不能工作。

喜欢看奥斯汀小说读者们,都应该对此种状况有所知吧。这正应了波伏娃那句话——“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造就的。”

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社会规则规定的是男人没有继承权,不能随意、单独出入各种社交、公众场所,主要责任就是打扮自己、育儿、做家务、取悦妻子;在妻子的陪同下去吃个烛光晚餐什么的,也是不知羞耻的行为……

看到这里,各位男性朋友是不是觉得很荒谬?是不是要目眦尽裂,拍案而起了?这也太不公平了,还有没有点男权了?

作品名称:《洛伦特港》
作  者:莫里索
作品年代:1869
作品尺寸:43 厘米×72 厘米
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收藏于美国国家艺术馆(www.xing528.com)

可女人就这样生存了几百上千年,似乎也并没有人认为这有什么不公平,人人都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就是当时贝尔特·莫里索面对的社会环境,所以,吉老师才会这样警告莫里索,因为这样的行为很可能会导致她失去财产。

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贝尔特成为艺术家,她将与放荡不羁、激进极端和声名狼藉的朋友密切来往,从而失去她的声誉和社会地位。她会变得缺少女人味,在男人世界里竞争,也将失去结婚和生育的机会。

了解了这样的历史背景,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莫里索的作品,为什么主题大都是家庭、花园、庭院这些室内题材,印象派画家笔下常见的城市公共景色,在她的画中基本上是看不到的。

不是她不想画,而是不能画。

作品名称:《在阳台上》
作  者:莫里索
作品年代:1872
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因为身为一个上流社会的大小姐,她是不能自由地走出闺门写生的。莫奈可以观察一天之中不同光线下的大教堂、干草垛;雷诺阿可以画画舞会、画阳光下的裸女;而她即使是去卢浮宫临摹也必须在仆人、女伴和家人的陪伴下才可以。

印象派画家经常聚会的咖啡馆,莫奈、雷诺阿、德加、毕沙罗……他们可以在这里高谈阔论,喝酒、聚餐,相互交流艺术观点,评价作品,但这扇门对于同样是印象派画家一员却身为上流社会女性的莫里索是紧闭的。

相反,出身底层的瓦拉东因为没有身份上的禁锢,反倒可以在这里自由生长,成就了自己的传奇。

社会规则造成了莫里索在题材范围的狭窄,只能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来表达她的空间与情感。我们在她的画中,看到的人物是丈夫、孩子、母亲、姐姐……风景是花园、庭院、闺房……画得最多的还是她的女儿们,她以画笔相机母爱颜料,记录了一部女儿的成长史。平淡宁静、波澜不惊的上流社会生活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眼前。

《摇篮》是莫里索参加第一届印象派画展的代表作品,画中人物是她的姐姐及刚出生不久的外甥女。

作品名称:《摇篮》
作  者:莫里索
作品年代:1872
作品尺寸:46 厘米×56 厘米
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奥塞美术

光线透射过薄纱照到婴儿酣睡的小脸上,年轻的母亲目光温柔如水,画面洋溢着母爱宁静和谐的梦幻之光。

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莫里索画风的典型特点:速写式的造型,概括松散、潇洒流畅的笔触,基本上不细致地刻画细节,而是注重对瞬间光影和色彩的敏锐捕捉。

众所周知,印象派的第一届展览,被各路画家和观众骂得狗血淋头,但这幅《摇篮》却成为唯一受到赞誉的作品。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观众们都被这圣洁的母爱打动了吧。

莫里索是坚定的印象派信徒,自1868 年在卢浮宫临摹时与马奈结识,她成为了第一位加入印象派的女性,并从此一直坚持印象派的创作风格。

除了因为怀孕没有参加1879 年的第四届展览外,她几乎参加了所有的印象派画展,并不遗余力地在金钱上支持其他的印象派画家创作、展览。

所以,现代美术史上一贯认为,是她与莫奈将印象主义推向了高峰。但是在当时,她并没有得到她应得的荣誉与艺术地位。

吉老师的担忧成为现实,主流攻击她:“与各种帮派相同,此类人中也有一名妇人,贝尔特·莫里索。这是一个怪人,她不顾一切地用狂言乱语糟蹋其女性的美德。”

艺术上,因为放弃了对繁杂细节的描绘,没有细致的五官刻画,评论家认为她的画“不完整”“粗制滥造”,是印象派的“二流画家”,远没有同时期的男性画家影响力广。

毕沙罗曾感叹:“可怜的莫里索夫人,公众几乎不知道她!”

人身攻击也好,未成大名也罢,这些莫里索都不在乎,她唯一在意的只是绘画本身。

作品名称:《女儿朱莉和她的保姆》
作  者:莫里索
作品年代:1884
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现收藏于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学院

1895 年,莫里索在照顾得流感的女儿时被传染,最终离世,留下了600 多幅作品。她在实现自我的道路上,以女性特有的坚韧,在社会规则、结婚生子与自我实现、艺术创作之间,获得了最大的平衡。

无论是白玫瑰还是野蔷薇,不能选择的是出身,能掌握的是绽放,只要都曾热烈开放过,就不负四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