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反对虚假报道,捍卫真实性原则

反对虚假报道,捍卫真实性原则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维护新闻报道真实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必须立法和遵循新闻工作的“惯例”。同时,公开检查土地改革前期宣传中的失实报道,分析导致报道失实的不良思想作风和原因,引发了有关反“客里空”的热烈讨论。对于任何一位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捍卫新闻真实是必须恪守的职业底线。近年来,尽管中宣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惩治力度,但假新闻、新闻失实等现象仍时有耳闻。

反对虚假报道,捍卫真实性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地揭示了不真实报道的本质和产生的原因。他们指出,“不真实的思想必然地、不由自主地要捏造不真实的事实,即歪曲真相、制造谎言”[17]。马克思分析过“庸俗的职业报人的本色”,这就是:事物本身只是供他动笔杆耍嘴皮的因由,除了对高官厚禄和自我炫耀的渴求以外,这种人身上没有任何真实的东西。一次他在批评《泰晤士报》时指出,混淆事实也许是热情狂发时干的事,但篡改事实似乎只有冷静的头脑才能做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故意失实和篡改事实的原因,主要是利己主义和阶级偏见。

为维护新闻报道真实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必须立法和遵循新闻工作的“惯例”。在谈到保护真实消息来源的问题时,他们提出要制定出版法,规定这方面的法律条文。在新闻工作中,他们主张实行这样的“惯例”,撰稿人对他们所报道的事实的准确性负责,编辑部应负发表的责任。不管是政府还是政党,都应遵循这种法律,恪守这样的新闻业“惯例”。

真实是新闻传媒公信力所在,有公信力才会有引导力。早在解放战争时期,新闻战线就曾开展过著名的反“客里空”运动,以维护新闻宣传的真实性原则。“客里空”这个人物形象出自前苏联作家考涅楚克的话剧《前线》,是一个惯于弄虚作假、吹牛拍马的战地特派记者。1947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晋绥日报》为了革除报纸存在的弊病,以适应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土地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节载剧本《前线》描写“客里空”的部分章节,呼吁编者、记者严格揭露与检查采访、编写中的“客里空”作风。该报在《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的标题下,连续编发读者的反映和报社的调查材料。同时,公开检查土地改革前期宣传中的失实报道,分析导致报道失实的不良思想作风和原因,引发了有关反“客里空”的热烈讨论。这场大讨论,发扬了中国共产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宣传失实的现象,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左右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保证了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的健康发展。

对于任何一位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捍卫新闻真实是必须恪守的职业底线。近年来,尽管中宣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惩治力度,但假新闻、新闻失实等现象仍时有耳闻。这不仅对新闻当事方造成了名誉、财产等损失,也影响了传媒公信力甚至新闻界整体的声誉。就社会反映强烈的破坏媒体公信力的现象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虚假新闻,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的现实生活和正常判断,导致媒体失信于民;二是有偿新闻,将国家和社会赋予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权利同金钱进行非法交易,导致新闻队伍被腐蚀,不正之风在新闻界蔓延;三是炒作新闻,置新闻规律于不顾,盲目追求“卖点”,导致新闻报道被异化,新闻价值观被扭曲;四是不良广告,虚假违法、粗制滥造的广告,既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又损害社会公众的身心健康,污染社会风气

对于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国内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制,如持有《新闻记者证》的新闻从业者,须具备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在新闻机构编制内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或经新闻机构正式聘用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且连续聘用时间已达一年以上;建立“全国新闻记者证管理及核验系统”,实现对全国记者证的科学管理;对社会公众提供记者身份查验的便捷方式,便于社会监督,等等。但一些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意识还比较薄弱,表现在专业资格的获取不合规定,文化积累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动力不足、考核评判的道德强调不够,等等,因此努力将新闻专业主义内化于职业意识中,即以诚信传播为基础,以业务提升为抓手,将外在条件内化为认知尺度和自律准则,是重塑传媒形象和公信力的重要举措。

法治规范的形成需要支付相应的代价或成本,即需要相应的惩罚系统。如果有从业者不服从规范,必须对其进行惩罚,只有这样,规范方能行之有效。我国对信息传播的条例监督并不缺乏,但在制度功能上尚待成熟,一些重要命题如约束的目标是什么、以什么方式实现、如何发挥惩戒效力等,还须进一步明确。

法律法规体系的建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新闻传媒发展,而是要维护新闻传播的正常秩序,保障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这是确保新闻传媒长久公信力的外在力量。以我国互联网发展为例,相关法规的出台往往滞后于网络舆情的实际发展,根据现实发展的需要,结合网络技术的开发创新,不断修订、完善既有法规,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新的法规条令的讨论、制定和出台,也要尽力考虑网络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不能单纯地依靠一两个简单的方法或举措,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杜绝虚假新闻、提升传媒公信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党风和政风建设,切实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水平;增强新闻从业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和科学的新闻价值观,确保新闻队伍的专业性;改革和完善新闻单位的内部管理机制,实现新闻传播的科学化、人本化;优化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机制,树立新闻传媒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社会信誉;加强法治法规建设,改革和完善责任追究制,为杜绝虚假新闻、提升传媒公信力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形成有力的长效治理机制等。只有不断完善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形成一整套严密的规范体系,才能有效防范公信力的丧失,维护新闻传媒的声誉。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10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34页。

[4]《列宁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9页。

[5]《列宁全集》第51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2页。(www.xing528.com)

[6]《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128页。

[7]《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1版,第256—257页。

[8]《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1版,第188—189页。

[9]参见《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7—48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4—205页。

[11]参见奥科罗科夫:《列宁与党的报刊》,《列宁论报刊与新闻写作》,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1—18页。

[12]江泽民:《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人民日报》1989年11月28日。

[1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5页。

[1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1页。

[15]《毛泽东选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9页。

[16]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97页。

[17]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1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