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育中小学生的人文精神

培育中小学生的人文精神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析的思路是以人文精神解决人类面临的六大矛盾为纵线,以对学生素质要求为横线加以展开阐述。人文精神培育的核心,是要让中小学生认识到真善美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真善本身就是美;做人做事做学问均以真为前提,待人待事待物均要讲善,努力培养心灵美,还要注重自己的谈吐美、外表美、情趣美;要发展自己的主体性人格,不断追求自身人格的完善,使自己成为根据国家、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人。

培育中小学生的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包含的因子有哪些?需要我们从中理出一个头绪,然后分析中小学生人文精神包含的内容。

“人文”出自《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的含义,有诸多理解,其本质是通过对人的关注来解决人类可能面临的六大矛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内心、人与神的矛盾以及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使它们之间达成新的和谐与平衡。当然,人文精神也可以这样理解: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的关注的思想境界,以追求人格完善的态度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人的自由与平等、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弘扬人性以及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平衡发展。

弄清人文精神的含义后,我们试着分析中小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分析的指导思想有: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决议;三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四是符合人文精神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分析的思路是以人文精神解决人类面临的六大矛盾为纵线,以对学生素质要求为横线加以展开阐述。

人与自然的和谐。让中小学生认识到自然是整体,不能加以分割与破坏,要热爱大自然,顺应自然的变化,注重环境的保护。学会初步认识自然规律,懂得节约自然资源,积极探索宇宙的奥秘,使自己逐步以自然之理来观察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懂得人对自然关怀的重要性,提高自己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自觉性,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意义。

人与社会的和谐。让中小学生对自己权利和义务有正确理解,具有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家庭责任感;追求个人利益、家庭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遵循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道德准则;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具有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www.xing528.com)

人与人的和谐。首先是正确认识自己,懂得怎样做人,树立远大理想,但又不脱离现实;具有开放观念,乐于接受新的事实、思想与行为模式,具有创新精神;敢于迎难而上,具有实现理想的自觉性、自制性和顽强性,经常能自我反省,有对理想坚定不移,并敢于为之作出牺牲的精神,注意维护自己的尊严与自由;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与别人交往要诚实、守信;具有爱心、良心、同情心;能宽容别人,平等待人,具有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消除不良心理(如怯懦、自卑、自傲、报复、偏见、孤僻等)。

正确认识人与神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无神论观念,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反对邪教;有个性,要有把自己作为“主体”的意识;让中小学生做到自主、自强、不盲从、不自卑、不依附、不怨天尤人,追求人的自由与个性解放,反对以神性压制人性,反对以神权代替人权;对邪教的妖言惑众具有抵制态度,并敢于与之作斗争。

追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统一。人既要有物质追求,也要有精神追求,引导学生既用科学的求实、理性、创新、怀疑的精神去探索,努力追求科学思想与方法,享受科学技术恩惠的同时理解科学;注重理想的追求,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追求经济利益的不公平竞争;要树立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和谐统一的理念,甚至把精神追求看得更重要,从而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提高。

完善人格,在自我内心上追求真善美。人文精神培育的核心,是要让中小学生认识到真善美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真善本身就是美;做人做事做学问均以真为前提,待人待事待物均要讲善,努力培养心灵美,还要注重自己的谈吐美、外表美、情趣美;要发展自己的主体性人格,不断追求自身人格的完善,使自己成为根据国家、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