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形成普通高中与中职的合作机制:优化方案

形成普通高中与中职的合作机制: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机制形成的自组织系统序参数是人才培养立交桥与高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为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需要对具有我国特点的、客观存在的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之间的沟通合作建立政策基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过程中建立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合作机制,既要环顾左右,也要兼顾上下,还要重心稳当,注重彰显特色。

形成普通高中与中职的合作机制:优化方案

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过程中,从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的合作机制建构中获取不同类型人才早期成长的养料与资源,进一步建设不同类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其突破口有以下四个方面:

促进不同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两类学校合作要素的组合运行。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机制形成的自组织系统序参数是人才培养立交桥与高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在不同省市、不同区域,两类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两类学校合作围绕“人才培养立交桥”建构与高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驱动牵引要素以及形成的合作场域、能量是有所区别的。例如,在上海、北京、广州、青岛经济较发达城市,因人们对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尊重程度不断提升,且这些人才的收入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这些地区的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布局也相对均衡,两类学校合作运行的动力会强很多,可以“课程项目”或“评价激励”为牵引进行多要素的教育组合。在云南、湖南、内蒙古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考虑以“教育政策导引”或“校长思维突破”为牵引,促进两类学校合作机制的形成与良好运行。

夯实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政策根基。当前,对建构人才成长立交桥,多停留在如何往上实现学历贯通的层面(如中职向高职或普通高校贯通、普高向高职及应用型本科贯通),却忽视了夯实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根基——在基础教育中进行职业启蒙。为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需要对具有我国特点的、客观存在的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之间的沟通合作建立政策基石。有了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合作的政策基础,也就为学术型、工程型人才早期识别与引导,提供了职业生涯发展的过渡衔接,也为学生个人向应用型高职、高等院校的学历提升提供了可延伸的发展空间,更为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适应未来挑战提供可能。(www.xing528.com)

关注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创设合作机制,绝不是仅仅着眼于促进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对职业或专业领域的认识,或者是在高中阶段就明确其大学阶段后的生涯抉择。更重要的是,使有技术技能发展潜质的学生,能发展得更好,往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方向进发。如果能通过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的合作机制的建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合作要素的良好运行。那么,普通高中集聚的既有良好文化基础又有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潜质的学生,就有可能成长为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中职学校来说,通过与普通高中的合作,能使自身集聚的一批具有技术技能发展优势的学生进一步提升对专业领域原理以及普通文化知识的认识,更有利于引导这批学生朝向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方向发展。

合作分工,实现不同类型人才的早期培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过程中建立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合作机制,既要环顾左右,也要兼顾上下,还要重心稳当,注重彰显特色。“环顾左右”是指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认清彼此的优势与不足,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根据彼此的需求进行合作运行的路径选择,做到横向交流畅通,如高中学段的普职学生相互选课,学籍打通,综合分类评价。“兼顾上下”是指在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合作得到充分认识的同时,也要关注通过两类学校合作夯实的不同类型、不同志趣领域学生往高等教育行走的通道,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衔接。“重心稳当”是指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的合作机制运行的基础要牢固,从而为人才成长立交桥往上延伸与搭建多层次的立交通道夯实根基。“彰显特色”是指推进两类学校合作机制运行,要注重学校特色与个性的彰显。[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