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麦地岩画中的古老汉字

大麦地岩画中的古老汉字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麦地岩画中文字符号不在少数,其特点是有象有形,易于辨认,符合中国字的形象特点。或单个或成组,约占大麦地岩画的十分之一。至为关键的是,这种象形符号文字在大麦地岩画中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证的,而是星状分布的,或者是排列有序的。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即大麦地岩画中,有许多象形与抽象符号已经具备了古老文字的要素,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汉字。在测定大麦地岩画年代时,笔者采用了地衣测定法。

大麦地岩画中的古老汉字

在宁夏的西北部有那么一片群山起伏的山地叫卫宁北山黄河由此东进北上贺兰山而行。卫宁北山没有树木,荒凉冷峻又热烈奔放;它与世隔绝又备受世界的关注,它默默无闻又吸引着世界各地学者的目光。这里生产金矿又黄沙遍地;这里只有叫莎莎草的植物迎风开着小朵的红花,显示出生命的执着与顽强。卫宁北山的连绵群山拥抱着一个神秘的地方——大麦地。大麦地,多么美好多么动听的名字,却与大麦毫不相干,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已,曾经有过牛羊满山的景象,又有一种牧区特有的宁静和温馨。

卫宁北山由晚古生代碎屑岩组成的东西向紧密形褶皱构成,东西延伸50公里,南北宽25—30公里,海拔1400—1600米,最高峰土窑1687米,相对高差一般100—300米。卫宁北山山体低矮,山坡和缓,基岩裸露,岩屑发育,基岩的层面与节理面多自然平整洁净,其上又多覆盖黑色岩漆,为我国北方古代民族制作岩画创造了天然的高质量的载体。另外,卫宁北山的西北,为腾格里沙漠南部边缘,多被风沙覆盖。卫宁北山成为天然的风沙缓冲区,保护了卫宁平原。卫宁北山向南不到10公里,便是黄河冲积平原,海拔1200米,是宁夏主要粮食产区,因而卫宁北山处在农牧交接的关键地带,是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往的结缘之地。卫宁北山地区属大陆性气候,冬长夏短,干燥多风,日照长,温差大,春季升温快,秋季凉爽,年平均气温8.4℃,1月平均气温-8℃,7月23℃,积温3205℃,无霜期153天,年平均降水量190毫米,且降水量不均,7—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5%,地表径流少,地下水有限。全年多风,11月至次年3月为西北风,4—11月为东风,年八级大风为8天。卫宁北山属荒漠地区,植物以低丛生禾草为主,一般草丛低矮,生长稀疏,有短花针茅、刺旋花、猫头刺、骆驼蒿、多根葱、中亚白草等。

由卫宁北山北上,便是闻名于世的贺兰山,两山山体相连,沟谷相通,从古至今是多民族交往的重要通道,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把卫宁北山看成是贺兰山的南端余脉,自古以来更是把卫宁北山看成是贺兰山的一部分。然而,贺兰山与卫宁北山的区别在于山体结构的不一,山体走向不一,山体形成时代不一。贺兰山是一条拉张型地垒式断块山地,总体走向北东30°,山体两侧东侧山坡短而陡,沟谷纵深比降大,险峻而有气势,面临大河洪流冲积而成的银川平原,而西侧山坡长而缓。此外,卫宁北山与贺兰山不仅地貌相连,而且同样是我国北方古代民族的繁衍生息之地,是多民族交往、迁徙、融合的绳结之地,同样有着灿烂的文化与优秀的艺术

大麦地是卫宁北山的一隅或一角,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却十分突出。相对讲,大麦地处于一种盆地的状态,虽然本身是山地,但相对海拔较低,而四周却是高山排列形成相对的封闭状态,四周的高山海拔也仅在1550—1650米,仅有几个山口可以通行。这里河谷区域的小环境保证了牧人的生存,因而这种密闭的状态实际上满足了大麦地游牧先民的稳定感和安全感,牛羊就在这个较平缓的地势中牧养,湿润又水草丰茂,更高处的山地有野羊可以狩猎,如果与山下农耕民族交换物品,也十分方便,将众多的牛羊赶下山就可以了。这里稳定、富足的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又便于同农耕区进行文化交流,理所当然地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尤其是大麦地之东就产铁矿,含铁量较高,地上地下皆是,这些原生铁矿石本身的硬度足以为制作岩画创造天然的工具。先进便利的工具,加上古代先民的创造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及睿智的艺术表现力,世代相传,久而不绝,便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大麦地岩画。因此可以说,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文化。

岩画艺术从远古狩猎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近代原始部落,有数万年之久,是一部人类生存连续性的篇章。是岩画开创了人类文化、艺术的先河。如今,世界上有近百个国家发现有岩画。由此可见,岩画是世界上普及的文化,是世界性的艺术语言。岩画像一首理性与野性、天真与浑厚、现实与幻想相互协调的交响乐,其间真、善、美的相交融,血与火的相抗争,使我们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大麦地岩画中文字符号不在少数,其特点是有象有形,易于辨认,符合中国字的形象特点。或单个或成组,约占大麦地岩画的十分之一。因此可以说,大麦地岩画是一个文字的宝库,在这里可以找到汉字的源头。这也赫然昭示人们,汉文字是由图画演变而形成的,她的根就在中华大地上。那种汉文字西来说是站不住脚的,也是荒谬的。

大麦地岩画中的文字提示我们:我们的先民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汉字就是他们创造的书写符号。

大麦地岩画形象符号的性质应归于原始文字,其主要依据是:其一,它不是随意刻制或敲凿的,如同其他岩画一样是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已经被作者赋予了深刻而表意的内涵。其二,这些象形符号具有了中国原始文字的基本象形形态,在大致同时期的陶器刻划文和后来的甲骨文中可以找到它们的影子或形象,大致能够解释。其三,象形符号中有的文字由两个以上的象形符号组成,或一组符号组成,已不是单纯的符号了,已经具备了岩画文字的框架,具有了记录简单词语的空间结构,基本上做到了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结合构成文字的要素。至为关键的是,这种象形符号文字在大麦地岩画中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证的,而是星状分布的,或者是排列有序的。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即大麦地岩画中,有许多象形与抽象符号已经具备了古老文字的要素,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汉字。

大麦地岩画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一座开掘不尽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认识去发掘。

在测定大麦地岩画年代时,笔者采用了地衣测定法。这种方法是由奥地利学者R.E.Beschel在1950年提出来的。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实践中,地衣测年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广泛应用于地震地质、地貌、冰川考古、岩画、气候等专业领域,成为一个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我国将地衣测年法运用于各个学科大致始自20世纪7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在多年的实践中将地衣研究引入考古和岩画的断代,可以同考古分类和比较学互相补充。地衣择地而生,常与岩画为亲,相生相伴,相依为命,这样就为岩画的断代直接提供了依据。

地衣,顾名思义就是附着在大地上的独特植物,如同大地穿上了各色各样的衣服一样。地衣是由真菌和绿色或蓝色藻类复合组成,但参与地衣共生的主导成分是真菌。地衣具有各种颜色、多样的生长形态、特殊的内部结构以及其他生物无可比拟的顽强生命力。(www.xing528.com)

地衣能够忍受严酷的干旱,可以忍受69℃—-183℃的温差。因此,地衣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乃至地球北半球的广大地区。

我国运用地衣测定岩画时代的开拓者王维斌。1985年6月,他在对新疆地区进行地震研究时,用丽石黄衣对岩画进行了断代研究。此后,谢新生先后测定了新疆阿尔泰岩画和宁夏贺兰口岩画。1987年夏,笔者曾协助谢新生进行过贺兰山岩画的地衣测年研究,从中学习了这种测定方法,得益甚多。

依据谢新生、肖振敏《中国北部地衣测年研究》的计算,大麦地岩画点较早的岩画距今7330年。实则大麦地岩画早期为10000—8000年,中期为6000—4000年,晚期为2000—1000年。

卫宁北山大麦地一带,山体小而平缓,山势呈纵向排列,层次分明,岩画制作有序,堪称岩画艺术的长廊。岩石长石石英砂岩,色泽粉红,硬度约6度。岩画均制作于山石南侧向阳石崖或岩石的节理面上。大麦地的地理环境基本上保持了原始的自然状态,为我们研究岩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大麦地岩画属于我国北方岩画系统,是利用石器、铁矿石块等工具采用凿刻、敲击、研磨、刻划等方法制作而成,图像多属阴刻的剪影形式,少数用阴文线条描绘轮廓。题材以野生动物和牧养牲畜为主,也有表现草原地区古代部落的生活情况。风格疏朗粗犷,给人刚劲雄伟之感;有的画面布局合理,颇有生活气息。

总之,大麦地岩画是用自然铁块等工具在石头上磨、凿、敲、刻制作而成,内容多描绘人物、动物、狩猎、歌舞畜牧宗教等,基本上表现了以狩猎与畜牧生活为主的社会意识形态。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独特的文化,这里堪称宁夏的岩画之乡。在低矮的山石之上,先民们一代代地制作了数以万计的岩画。这些岩画,是我们先民生活的写照,是他们丰足与饥渴、战乱与和平、理智与现实、呐喊与呻吟的混合体。同时,作为图形与符号的载体,又是他们表达情感、愿望的记录,虽然遥远的往事早已逝去,但留在岩石上的图形与符号却熠熠生辉。虽然有的民族从历史的烟云中消失了,也有的迁徙了、融合了,但他们光彩夺目的业绩,悲壮的历史进程,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艺术,杰出的才能,丰富的想象力,在山地的岩石上作了淋漓尽致的表现,镌刻了难以磨灭的手迹,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岩画在描绘生活时多以自然主义的形式出现,但是它质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这种创造性的形式美正如同大山的宁静,但稍有微风则凉爽宜人青草摇曳,更显得别样的美丽。显现出永恒的生命力和动人的灵动性,表现了岩画特有的艺术魅力。

石在就有火种在,石在就有岩画在,岩画永远古老而年轻。

大麦地岩画是宁夏的骄傲,我们应该保护好这一方艺术的园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