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示村的起源: 学界观点与深入探讨

揭示村的起源: 学界观点与深入探讨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揭示村的成立、形态与结构,堀敏一在文章的第二部分首先从学界关于“村”的起源的讨论入手,分别探讨了“屯”与“邨”、“聚”与“村”、“坞”与“村”的关系问题。但是,堀敏一认为,从屯的意义来解释“邨”,仅是从语言和文字结构上加以分析,并不能反映村这一聚落的具体形成条件和过程,因此还必须对“聚”与“坞”进行深入探讨,方能揭示“村”起源的真相。

揭示村的起源: 学界观点与深入探讨

为了揭示村的成立、形态与结构,堀敏一在文章的第二部分首先从学界关于“村”的起源的讨论入手,分别探讨了“屯”与“邨”、“聚”与“村”、“坞”与“村”的关系问题。学界关于村的起源的讨论,目前存在多种意见,主要认为村分别来源于汉代的屯田、聚、坞壁、里、庐、丘等聚落形式。[19]堀敏一的讨论,以宫川尚志、宫崎市定、那波利贞、越智重明、唐长孺等学者的观点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于“屯”与“邨”的关系,堀敏一针对宫崎市定所谓“村起源于屯田”的观点,引用《汉书》《后汉书》的相关记载,认为屯田与城郭、坞壁并无直接关系,屯字并非仅指屯田,“屯”与“聚”意义基本相同,在史籍中“屯聚”这一词汇被频繁使用。在上述考辨的基础上,认为“屯坞”“邨坞”“村坞”等词的意义基本相同,进而得出“‘邨’是在具有聚集之意的‘屯’上附加含有聚落(邑)之意的‘阝’的合成字”的结论。但是,堀敏一认为,从屯的意义来解释“邨”,仅是从语言和文字结构上加以分析,并不能反映村这一聚落的具体形成条件和过程,因此还必须对“聚”与“坞”进行深入探讨,方能揭示“村”起源的真相。

关于“聚”与“村”的关系,堀敏一认为被称为“聚”的聚落在先秦时代已经存在,汉代以后,在一些先秦以来的聚落中开始设置郡、县、乡、亭、里等行政机构,但也有一些未设行政机构的聚落,这在汉代被称为聚。到西汉末期,聚已经成为与乡不相上下的聚落。通过对大量相关史料的分析,可以承认的一个事实是,两汉时期的郡、县、乡、亭、里的行政系统之外,还有大量被称为聚的聚落。聚与屯均有聚集之意,被称为“聚”的聚落作为邨(村)的前身,从字义来看亦无不妥。但这些聚并非都与后来出现的村直接相关,或者可以说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当然,在汉代的行政聚落之外的“聚”的增多现象,可以视为后来的村出现的前提。(www.xing528.com)

关于“坞”与“村”的关系,堀敏一认为在春秋时代早期已有“邬”的存在,西汉五凤二年(前56)八月的居延汉简中已出现“坞”的用例。作者通过对传世文献所载“坞候”“坞壁”“营壁”“营坞”“营堑”的分析,结合山西平陆与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壁画、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甘肃酒泉十六国墓壁画中的图像信息,认为坞的本来面目应当是豪族地主在日常居所之外,选择险要之地建起应对农民起义和战乱的防御堡垒。坞壁最初是豪族用于守卫一族族人所建,但由于战乱不断,远近居民都开始以此为据点聚集一处,与此同时,坞壁也在逐步扩大以容纳更多的人口。但随着东汉的建立,西汉战时建立的坞壁被相继拆除,人们也大都会回归原来的居所。因此,作者认为,学界一般将坞作为村的直接起源的观点,亦有失偏颇。

在上述考证的过程中,作者并非仅仅根据史籍中所载的各种概念的字义进行研究,而是超越文献学的方法,挖掘字面背后隐藏的历史信息。堀敏一的写作意图很明显,即虽然从概念的前后承接关系上看,魏晋南北朝出现的村可以和所谓的“屯”“聚”“坞”等发生关联,但实际上,村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并非仅仅是概念上的简单线性发展进程,只有将其置于其产生的特定历史情境中,才能发现历史的真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