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景观与文本的关系及其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景观与文本的关系及其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景观也称文化景观。物质景观是指文化中各种可见的、有形的和自然的特征。物质景观是一种非语言文本,它具有文本的属性。校园物质景观作为一种文本,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尤其反映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学生在对景观进行反复解读与体味中,不断塑造了自身,形成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拓展了自身的生活视野。

景观与文本的关系及其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出现在建筑学中,德国人把它引入地理学中,表示地面上所见到一切景物。后来美国人苏尔在建立他的文化地理学体系时,首次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强调景观的文化性。苏尔认为“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在他的文化支配下,在其长期的活动区域中,必然创造出与其相适应的地表特征”(唐晓峰:《地理学与“人文关怀”》,《读书》,1996年第1期)。这种人所创造的地表文化面貌的总和,就称为文化景观。由此可见,景观是人对地表进行塑造的产物,它是人们对某一地区文化的各种印象感觉的集合。景观也称文化景观。

人对大地表面进行塑造,“不仅寻找功能上的效益,也伴随着浓厚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趋向”。景观是人们在大地上展示自身的审美趣味、价值趋向、个性特征而留下的痕迹。今天的景观仍是过去社会文化的积淀,它“恰似一座储藏丰富的档案库,又如一幅色彩错综的拼合板,其间有不同的历史层次,有过去时代可触知的信息”(中国留美历史学会编:《当代欧美史学评析——中国留美历史学者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2页)。

物质景观是指文化中各种可见的、有形的和自然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看见并显示在地面上。它是物质文化的“表达式”,能反映一定群体的精神面貌、审美趣味和价值趋向。美国人德伯里认为,物质景观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建筑、雕塑和服装。作为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教育功能。

“文本”(text)则是符号学中的一个概念,引入哲学中,是指人所创造的能表达一定“含意”的符号系统。这种符号系统既有语言的,也有非语言的。非语言的文本能表达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物质景观是一种非语言文本,它具有文本的属性。美国著名的“新文化地理”学家詹姆斯·邓肯就把文化景观列为人类储存知识和传播知识的三大文本之一。它与书写的文本和口头的文本一样具有文字的属性。这也不是什么新的创造,我们的古人早就把“行万里路”看作“读万卷书”,把景观与书直接对应起来。(www.xing528.com)

校园物质景观作为一种文本,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尤其反映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又称校园物质景观为“教育表达式”。既然是一种表达式,那么它的奥秘就需要学生去解读,去体味。学生在对景观进行反复解读与体味中,不断塑造了自身,形成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拓展了自身的生活视野。现代人的大部分行为方式,就是在校园物质景观这个“模子”里模塑出来的。

校园物质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是有某种强制力量的,它能使学生领受它的含义,如学术报告厅的严肃庄重,体育场馆的朝气蓬勃。但另一方面,学生可能偏爱不同的校园物质景观或景观的不同信息,选择或认同与自身相合的景观或信息,导致景观传递信息过程中的变异,体现了个体的审美创造能力。相同的景观“说”出不同的“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