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优化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优化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发展三个方面,其中以自我评价为主导标志。这是由于学前儿童初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评价,他们往往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在这个阶段,作为教师应该丰富幼儿的评价语言,促进学前儿童自我评价语言的丰富性。初生幼儿是基本没有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的。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优化

(一)自我认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对象包括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行动、自己的心理活动。

1.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儿童认识自己,需要经过一个比认识外界事物更为复杂、更为长久的过程。儿童最初不能意识到自己,不能把自己作为主体去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来。

几个月的婴儿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是属于自己的。

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和成人的教育,1岁左右,婴儿逐渐认识自己身体各个部分。但是,1岁孩子还不能明确区分自己身体的各种器官和别人身体的器官。例如,当妈妈抱着孩子问他的鼻子在哪里时,孩子用手摸摸自己的鼻子,又立即去摸妈妈的鼻子。

婴儿对自己的面貌和整个形象的认识,也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最初婴儿在镜子里发现自己时,总是把镜中的形象作为别的孩子来认识。至于对自己的影子,儿童认识更晚。

对于自己身体内部状态的意识,是在2岁左右才开始发生的,比如说“宝宝饿”是最初的表现。婴儿很长时间内不能把自己的名字和自己的身体相联系。八九个月时,当成人用他的名字问“××在哪里”时,儿童能用微笑或动作做出正确的回答。但直到3岁左右,儿童还倾向用名字称呼自己,而不是代名词“我”,似乎是把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人或物同等对待。

2.对自己行为的认识

动作的发展是儿童产生对自己行动的意识的前提条件。1岁左右,婴儿通过偶然性的动作逐渐能够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并且体会自己的动作和物体的关系。比如,婴儿无意识中碰到了小汽车,小汽车就向前移动,婴儿从这里似乎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之后,婴儿便主动去推小汽车,用手去拍打东西,嘴里还叨念“宝宝打打”。

3.对自己心理活动的认识

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比对自己的身体和动作的意识更为困难。因为自己身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自己的行动也是具体可见的,而内心活动则是看不见的。对内心活动的意识需要较高一些的思维发展水平。

儿童从3岁左右开始出现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4岁以后,开始比较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认识活动、语言情感和行为。他们开始知道怎么去注意、观察、记忆和思维。但是,学前儿童往往只停留在意识心理活动的结果,而意识不到心理活动的过程。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发展三个方面,其中以自我评价为主导标志。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条件,也是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1.从依赖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

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现学前儿童会重复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如“妈妈说我是好宝宝”“老师说我是好学生”等。这是由于学前儿童初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评价,他们往往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在学前儿童后期,儿童开始出现独立的自我评价。在这个阶段,作为教师应该注意自己对儿童的评价应该具体化,如指出儿童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方面有待改进,不能简单笼统地评价为“你真聪明”“你真是个好孩子”。让儿童了解自我评价的依据,并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2.从对个别方面的评价到对多方面的评价

4岁时的儿童有一半以上可以进行自我评价,但主要是从个别方面来评价自己的。如,“我是个好孩子,是因为我在家帮妈妈打扫卫生。”“我是个好孩子,是因为我在幼儿园不违反纪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开始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在这个阶段,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儿童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促进儿童形成多维度的概念,提高幼儿自我评价的深度。

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经历了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如“我真棒”“我很厉害”等,逐步到比较细致的评价,如“我为什么棒”“我为什么厉害”。在这个阶段,作为教师应该丰富幼儿的评价语言,促进学前儿童自我评价语言的丰富性。

4.从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评价到比较客观的评价

学前儿童初期往往不从具体的事实出发,而从情绪出发进行自我评价。如在手工课时,问哪位小朋友的手工漂亮,绝大多数的孩子会说自己的漂亮,而事实并非如此。幼儿一般都过高评价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评价逐渐趋向于客观。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做出客观评价,过高或者过低的评价都是有害的。

(三)自我体验的发展

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

学前儿童自我体验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1.自我体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

学前儿童的愉快和愤怒是生理需要的表现,委屈、自尊和羞愧是社会性体验的表现。前者发展较早,后者发展较晚,约4岁以后明显发展。(www.xing528.com)

2.自我体验发展水平不断深化

学前儿童的各种自我体验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其发展水平不断深化。如对愤怒感的情绪体验,3~6岁儿童会有不同的体验程度,从“会哭”“不高兴”“会生气”到“很生气”“很恨他”这个变化过程,可以看出,幼儿体验的深刻性在逐渐发展。

3.自我体验的受暗示性

在学前儿童自我体验的产生中,成人暗示起着重要作用,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如问小朋友,如果你做捂眼睛贴鼻子游戏时,你私自拉下毛巾,被老师看见,你会觉得怎样?3岁组儿童只有3.33%的人有自我体验,而在有暗示时(你做了错事觉得难为情吗?)有26.67%的人有自我体验。此研究结果对幼儿教育有重要意义。教师和家长应该充分注意幼儿受暗示性强的特点,多采用积极的暗示促进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发展;同时,要注意避免消极暗示对幼儿行为的不良影响。

(四)自我控制的发展

自我控制是指在目标受阻时,个体抑制其行为或改变行为发生的能力。初生幼儿是基本没有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这时几乎完全受冲动和欲望的影响,因此很难长时间地进行同一种活动,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更不能抑制自己去等待那些令人高兴的事。从三岁开始,幼儿开始“闹独立”,什么事都想自己来,这是幼儿独立性发展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发展,幼儿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可以自己做很多事情;幼儿的坚持性和自己控制自己的能力到五六岁有较大的发展。

【知识链接】

科普(kopp)认为,在幼儿早期,幼儿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要经历五个重要阶段。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幼儿的身心机能都发生着一些质的变化,这些变化又是幼儿更高水平的自我控制行为的基础。

第一阶段属于神经生理调节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的生理机制保护着幼儿免受过强刺激的伤害。例如,他们通过自我吮吸以降低他们自我的唤醒水平和减少身体活动,达到自我安慰的目的。

第二阶段属于知觉运动调节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能从事一些自发的活动,并能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活动。例如,这一阶段的幼儿能够伸出手去抓物体或人。

第三阶段属于外部控制阶段(1岁左右)。在这一阶段,幼儿能够使自己的行为服从控制者的命令。幼儿行为中的有意成分在增强,行为开始具有目标导向性。幼儿开始能够行走,对身体机能的意识随之增强,其自我日益从周围世界中分化出来,随着记忆能力的提高,幼儿开始能够识别出(或再认出)照看者的要求,并抑制自己的行为。

第四阶段属于自我控制阶段。在2岁左右,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发展起来。在自我控制阶段,幼儿的心理表征能力开始发展起来,他们能够运用符号来代表物体,当物体不在眼前时能回忆并记忆物体的形象。这使得幼儿能够在没有外界监控的情况下服从照看者的要求,并根据他人的要求延缓自己的行为。

第五阶段属于自我调节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获得了关于自我统一性和连续性的认识,开始把自己的行为与照看者的要求联系起来。[2]

真题解析

1.两岁半的豆豆还不会自己吃饭,可偏要自己吃;不会穿衣,偏要自己穿。这

反映了幼儿()。

A.情绪的发展

B.动作的发展

C.自我意识的发展

D.认知的发展

【答案】C。

2.幼儿如果能够认识到他们的性别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改变,说明他

已经具有()的概念。

A.性别倾向性

B.性别差异性

C.性别独特性

D.性别稳定性

【答案】D。性别稳定性是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儿童的性别稳定性一般在3~4岁的时候开始出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