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要素

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要素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4岁阶段的幼儿,《指南》中明确提出,应该对群体活动有兴趣;对幼儿园的生活好奇,喜欢上幼儿园。4~5岁阶段的幼儿,《指南》指出幼儿愿意主动参与群体生活,愿意和家长一起参加社区的群体活动。在《指南》中也提到幼儿要能适应车、船等交通工具造成的轻微颠簸。

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要素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类为了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进行心理的、生理的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改变,达到与社会和谐共处的一种能力。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在幼儿出生后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中逐渐习得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影响到幼儿与小学的衔接,还会对幼儿的终身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当今有一些幼儿不能较好地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独立性较差,人际交往能力弱、规则意识不强,这正是幼儿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表现。由此,学前阶段应将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点,这将有利于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也为幼儿今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是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不断地学习与磨合各种行为,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相互平衡的状态,这个过程也是幼儿逐渐接受所在群体的生活方式、社会规范的过程。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对其具体内容的把握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根据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要素与我国相关政策文本(比如《纲要》《指南》),我们将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分为学前儿童对群体的适应能力、对人际交往的适应能力、对社会规范的适应能力、对周围环境突变的适应能力。

(一)对群体的适应能力

群体是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整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人类的生活环境是由不同群体有机组合起来的。幼儿作为群体中的一员,要具备适应群体的能力。3~4岁阶段的幼儿,《指南》中明确提出,应该对群体活动有兴趣;对幼儿园的生活好奇,喜欢上幼儿园。首先,随着幼儿对幼儿园群体生活的熟悉,入园、离园的哭泣逐渐减少。幼儿入园哭闹是幼儿不适应幼儿园的主要表现之一,大部分幼儿在入园适应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哭闹现象。入园哭闹是指在晨间入园时,幼儿因不愿与家长分离而产生的哭闹行为。幼儿离园哭泣一种是指幼儿在离园过程中家长来接时看到家长而产生的哭泣行为;另一种则是指家长来得较晚,幼儿看到其他家长来后由于焦虑而产生的哭泣行为。其次,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情绪较为稳定,尤其是随着对幼儿园逐渐熟悉,在园中寻找妈妈、整日依赖教师的现象逐渐减少,幼儿在游戏或玩玩具过程中情绪愉悦。4~5岁阶段的幼儿,《指南》指出幼儿愿意主动参与群体生活,愿意和家长一起参加社区的群体活动。具体来说,该阶段应该具备主动表达,情愿参加群体活动,尤其是能够参与到幼儿园内部的不同班级、家庭亲戚、社区中的聚会和活动。该阶段的幼儿随着生活圈子的扩大,人际交往意识与能力的提升,幼儿参与群体的主动性得到提升,同时对自身周围的陌生环境与群体愈加感兴趣,具有一定的接触陌生环境的经验。5~6岁阶段的幼儿,《指南》中提到在群体中积极、快乐;对小学生活有好奇和向往。该阶段的幼儿应该具备参观小学的经验,能够讲讲小学有趣的活动,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具有前期的储备经验。此外,在群体中,幼儿能够主动积极承担一定的任务,能够根据群体内部的共同目标努力完成任务。

(二)对人际交往的适应能力

交往是指人们运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幼儿的交往是指幼儿与成人、同伴在生活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愿望、了解别人交往的需求,学会沟通,具备一定的交往技能,相互理解。交往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引导幼儿学会交往、提高交往技能具有重要意义。3~4岁阶段的幼儿,《指南》对其交往能力的概括非常精炼和准确:幼儿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愿意和熟悉的长辈一起活动;在加入同伴游戏时,能够友好地提出请求;在成人的指导下,不争抢、不独霸玩具,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够听从成人的劝解。4~5岁阶段的幼儿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有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喜欢和长辈交谈,有事情愿意告诉家长;运用介绍自己、交换玩具等简单技巧加入同伴游戏,能够与大家轮流和分享喜欢的东西;不欺负弱小,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和平解决;活动时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5~6岁阶段的幼儿有自己的好朋友,也喜欢结交新朋友;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也高兴与大家分享有趣的事情;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戏;活动中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能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www.xing528.com)

(三)对社会规范的适应能力

规范是在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人际交往中集体期待行为准则的概括化。规范是一种行为评价标准,用来衡量群体成员的行为与群体期望的符合程度。规范表明了在群体或者组织中,期望的行为是什么,或者成员的行为应该怎样。[2]社会规范在本质上是一种关系范畴,是调节行为主体间关系、规范行为主体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3]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幼儿的社会规范意识的培养非常关键,它对幼儿参与群体生活,规范自身的行为以及探索社会交往原则与行为至关重要,是幼儿融入群体生活的重要保障。3~4岁的幼儿能够在提醒下,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知道不经允许不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归还;在成人的提醒下,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4~5岁的幼儿能够感受规则的意义,能基本遵守规则;不私自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知道接受了任务要努力完成;在提醒下,能节约粮食和水电。5~6岁的幼儿能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爱惜物品,用别人的东西知道爱护;做错了事情敢于承认,不说谎;能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爱护身边的环境,注意节约资源。

(四)对周围环境突变的适应能力

婴儿出生时就已经历环境的突变,在出生过程中从母亲温暖的腹中环境转为干燥而寒冷的外界自然环境,但婴儿的体温一直处于稳定状态。这种对外界环境突变的适应已经为幼儿日后对环境的适应奠定基础,甚至得到了某种延续。在幼儿的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环境突然变化的情况,比如突然下雨了、突然停电了、路上突然颠簸、突然声响,等等。而这突如其来的环境变化对幼儿是一种考验,也是幼儿对生活环境适应的体现。在《指南》中也提到幼儿要能适应车、船等交通工具造成的轻微颠簸。幼儿对外界环境突变的适应是在生活中、体验中不断形成的,教师和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能快速做出反应,引导幼儿对此做出判断和采取一定的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