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有效方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有效方法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从总目标、阶段目标、活动目标进行分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则包括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社会规范、社会环境与归属感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原则包括活动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正面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途经主要有生活活动、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区域活动与家园共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榜样示范法、谈话法、角色扮演法与行为练习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榜样示范法

学前期的儿童爱模仿周边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多本领的人物都极易成为学前儿童模仿的对象。根据幼儿这一身心特点,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好的事件、人物、形象来树立榜样,感染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品质。教师要有意识捕捉对幼儿社会发展有影响的榜样。首先,教师自身就具有榜样作用。作为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幼儿的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由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注意与幼儿交往时的语言、动作与表情,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品质。其次,关注同伴影响。幼儿与幼儿由于经验、能力的相似性,更容易成为相互模仿的对象。在班级生活中,幼儿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换、轮流、分享等行为的模仿也可获得社会领域关键信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最后,幼儿周围的模范人物。模范人物的榜样作用应基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才会产生榜样示范效果。

拓展阅读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模仿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于1971年提出的。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现过程、动机过程。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给观察者以影响。要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需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这一过程涉及运动再生的认知组织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和行为的操作。能够再现示范行为之后,观察学习者(或模仿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要受到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班杜拉把这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由此,学期儿童的观察与模仿是其重要的学习方式。

(二)谈话法

谈话法是指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教师与幼儿通过对话、讨论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的一种方法。谈话法是教师以间接的方式对幼儿社会发展产生影响,一方面,有效的谈话法能够激发幼儿的动机,让幼儿关注有趣的社会领域问题;另一方面,谈话法能够促进幼儿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过于抽象的主题会造成幼儿不解,也无从开展谈话与讨论。为此,教师的谈话话题要具体、明确且形象,避免抽象。谈话的话题应该是幼儿已有经验中具备的,而不是脱离幼儿生活的。必要时,在谈话法进行时,教师要结合生动的形象和规范的动作,让幼儿更加容易接受与理解,从而更好地参与谈话与讨论。

(三)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法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中情境的方法。幼儿需要设身处地去扮演另一个在实际生活情景中不属于自己的角色,从而形成角色所需要的经验与能力。由此,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角色扮演的机会,从而在角色中体验社会规范,遵守社会行为。在角色扮演中,幼儿需要体验他人的角色、感受他人的感受与处境,从而有助于利他行为的产生,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在社会领域中,为了更好地贯彻角色扮演法,教师应该创设幼儿熟悉的情境,这样能够保证幼儿尽快地融入情境,感受角色。角色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符合幼儿已有的经验。

(四)行为练习法

行为练习法是指教师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过程中,组织幼儿按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自己,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交往受到实际锻炼,以形成儿童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的方法。[11]行为练习法的理念基础来源于行为主义,着重关注幼儿行为通过练习得到强化,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的行为练习与情境、生活相结合的,并不是机械的强化练习。比如: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游戏情境进行行为练习,也可以在生活中通过社会活动、整理玩具、入园离园的礼貌引导、如厕的行为习惯、进餐的行为习惯来进行行为练习。幼儿通过适应的方式进行行为练习,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人际交往能力,从而逐渐形成社会化发展。

【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学前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的思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分别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内容、原则、途经、方法五个层面概括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框架。其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从总目标、阶段目标、活动目标进行分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则包括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社会规范、社会环境与归属感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原则包括活动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正面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途经主要有生活活动、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区域活动与家园共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榜样示范法、谈话法、角色扮演法与行为练习法。

真题解析

试论述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实现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

【答案】《纲要》中明确规定了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如下: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1.内容与要求

(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与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www.xing528.com)

(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2.指导要点

(1)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2)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3)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思考与练习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分类有哪些?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包括哪些?

3.具体分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渗透性原则。

【注释】

[1]裘指挥.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周相全,唐浩.大脑研究对教育的启示[J].知识经济,2010(10):176.

[3]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

[4]徐明.幼儿社会教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24.

[5]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甘剑梅.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18.

[7]刘晶波,等.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8.

[8]裘指挥.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1.

[9]虞永平.学前课程价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96.

[10]参考了张明红、裘指挥等人对学前儿童社会内容的界定

[11]付立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