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目标优化方案

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目标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外,国家近几年陆续颁布《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等政策文本,这无疑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内容的确定有着重要影响。总体目标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与影响,提供了方向性的引领。

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目标优化方案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确定的依据

1.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落足点在于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幼儿的需求与发展,尤其是要关注幼儿的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情感萌芽和个性形成规律,诸多要素关乎着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能否落到实处。比如,在幼儿认知发展层面,儿童思维方式的变化是从直观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学龄前的儿童在2~3岁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方式,3~6岁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儿童的学习主要依靠动作、直观的形象等方式,如果此时提供给儿童的学习环境主要以语言、概念等抽象形式为主,没有动作、直观形象加以辅助,那么儿童是不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的。又比如:幼儿的情绪变化。新生儿已有明显的情绪反应,刚刚出生的婴儿会因为外在环境的变化(气温、噪声、空气等)产生悲伤等情绪而哭泣,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情绪反应主要从生理需要的满足逐步过渡到社会性需要的满足,孩子会因为同伴争吵、教师批评等产生消极情绪,也会因为同伴接纳、教师表扬而产生积极情绪。诸上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为幼儿社会领域目标的确定提供前提基础。

2.社会发展的要求

幼儿生活在社会中,必定会受到社会环境的熏陶。婴幼儿从最初依靠条件反射到后天依靠学习逐渐成为一个能有效参与社会的主体,除了自身主动与社会外界环境的互动,还会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社会的影响。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由于外界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不同,对幼儿个体素质有着不同的需求。如果我们缺乏对社会发展的明确定位,盲目地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会导致儿童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由此,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社会的需求。当今社会是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个体的合作交往、社会适应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人们需要进行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才能应对社会的快速变迁。由此,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要关注幼儿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在未来生活中能够根据外界的变化调整自己,能够接受新情境中的社会规范,融入多变的社会交往,适应多元的社会氛围。

3.国家政策导向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确定与学前教育相关政策的规定密切相关,并且会受其影响。诸多政策是国家学前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指向性规定,代表着最为科学、专业、全面的学前教育改革取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为学前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遵循政策的相关规定,密切关注政策的价值导向与规定要求。比如《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应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其中第五条规定幼儿园保育与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探究能力。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友爱、勇敢、勤学、好问、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纲要》中规定: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此外,国家近几年陆续颁布《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等政策文本,这无疑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内容的确定有着重要影响。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划分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总目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总目标体现在幼儿园的相关政策文本之中。2001年颁布的《纲要》中规定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包括:(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指南》规定了幼儿园社会领域与儿童发展的目标:(1)人际交往。包括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互助;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关心尊重他人。(2)社会适应。包括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具有初步的归属感。《指南》中建议在幼儿社会教育开展中应亲切地对待幼儿,关心幼儿,让他感到长辈是可亲近、可信赖的,家庭和幼儿园是温暖的。吸引和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萌发集体意识。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总体目标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与影响,提供了方向性的引领。《纲要》中对社会教育目标的表述与要求侧重教育的角度,而《指南》则更为关注从儿童学习的视角来阐述与分析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这都对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具体实施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阶段目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阶段目标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对3~6岁每个阶段的幼儿社会教育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是对教育总目标的具体化。阶段目标的确定能够帮助我们细化总目标,并能更好地掌握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为具体的社会活动设计提供依据。《指南》从幼儿学习的视角,将社会领域分为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两大目标,具体划分为七个子目标,并将七个子目标的具体年龄表现呈现出来。

拓展阅读(www.xing528.com)

表1-2-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阶段目标体系

续表

续表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目标

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体系中,教育活动目标是最具体的,它是根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结合社会领域活动内在的特点以及幼儿社会的关键经验而制定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标。总体目标与不同的年龄目标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才能逐步完成,将不同年龄阶段的社会教育目标需要分解并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活动目标一般包括三个维度:知识、能力与情感。知识维度目标包括自我意识发展方面的知识、人际交往的知识、社会适应的知识、社会规范的知识等,可以通过了解、指导、掌握等词汇表达。能力维度目标包括幼儿合作能力、交往能力、自主能力、独立能力等方面,可以通过学会、做到、能够等词汇表达。情感维度包括良好的态度、良好的个性品质等,可以通过愿意、喜欢、保持等词汇表达。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确立的意义

1.适应幼儿身心特点,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创设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的氛围,让幼儿主动地学习。由此,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确立能够帮助我们更为清晰地洞察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尤其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了解每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与需求,把握每个年龄阶段的关键经验,从而提供适宜的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2.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幼儿未来生活做准备

幼儿的发展是从自然人不断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在幼儿成长阶段,教育者不仅关注幼儿的内在自身需求,还要关注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社会教育中不可避免地要考虑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因此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确立能够帮助我们把握社会需求的方向且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为幼儿的未来做好准备。比如,社会领域中特别关注幼儿适应能力目标,正是社会的现实状况与需求在幼儿社会教育目标中的重要体现。

3.利于教师专业成长,促进社会活动有效开展

教师的目标意识能够帮助他们在活动中确保完整的活动流程,能够观察、记录幼儿,对活动进程与效果进行反思,提升专业水平。教师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执行者,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他人,应该具有社会教育的目标意识,明确社会教育的目标体系,了解社会教育的目标层次。社会教育总目标、阶段目标、活动目标的纵向体系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具体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参考框架和操作指向。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为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宏观框架,活动目标则为具体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操作性目标,是活动内容、活动组织、活动实施、活动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由此,教师准确定位社会教育目标能够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有效的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