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纲要》中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包括如下内容: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可以说,以上两个政策文本中的要求与规定为我们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范围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借鉴依据。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幼儿园课程内容是指依照幼儿园课程目标选定的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和组织的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和基本行为。[9]按此逻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是按照社会教育目标选定的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组织,儿童学习获得的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总和。一方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为目标服务,目标是内容选择的首要依据,内容的选择要与目标一致;另一方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不仅包括学科的知识,还包括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态度、价值观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范围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范围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包含哪些内容,对内容范围的准确分析能够帮助我们确定社会教育内容的边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纲要》与《指南》是分析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范围的重要依据。《纲要》中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包括如下内容:(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2)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4)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5)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6)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8)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纲要》中社会领域的内容主要涉及个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四个范围的生活,各个范围的生活涉及对自我的认识、人际交往、社会规范、社会环境等。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指南》中在两个目标(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的引领下,包括以下内容:人际交往;自尊、自信;适应群体生活、遵守社会规范、形成初步的归属感,并在这些内容维度基础上具体展开,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和操作指导。可以说,以上两个政策文本中的要求与规定为我们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范围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借鉴依据。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分类

通过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范围的描述,我们可以将其内在线索进行梳理,并将社会教育内容的范围进行逻辑归纳,方便人们更清晰地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类别[10]

1.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具体来讲包括:(1)帮助幼儿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增进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如幼儿能够知道自己的特点,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能够接纳自己的不足,同时也知道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与其他小朋友不同,具有自信心。(2)创造环境让幼儿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培养孩子独立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知道要对自己的选择担负责任。(3)帮助幼儿认识并能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幼儿的情绪情感具有易变性、易传染、易冲动等特点,根据这些特征,教育者要让幼儿正确认识情绪、了解情绪、能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对消极情绪进行调节。教师可以专门组织情绪认识与调节的主题活动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也可通过渗透式的方式在其他领域活动中让幼儿了解情绪。(4)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与态度。尤其是当自己的想法与其他人不同时,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

2.人际交往

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同伴关系,试图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学会轮流分享、互助合作等能力,掌握与同伴相处的技巧。人际交往能够帮助幼儿获得归属感和对周围环境、任务的正确认识,对其社会认识有着重要帮助。具体包括:(1)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2)培养幼儿关心、理解、尊重他人的能力,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3)帮助幼儿能有礼貌地与他人交往,能关注别人的情绪与需要,并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提供帮助。(www.xing528.com)

3.社会适应

适应能力是人类个体在社会生存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通常包括两种,即个体对内外环境及其变化的适应和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幼儿期是幼儿身体迅速成长的时期,也是对外界探索欲望极其强烈的时期,是幼儿对社会不断认知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会对外界的环境有很大的反应。《指南》从幼儿对天气冷热及其变化的适应性、乘坐日常交通工具的适应性、对新环境以及生活的适应性等方面进行阐述。此外,适应能力还包括幼儿对社会的适应,具体指向幼儿对群体的适应、幼儿对交往的适应、幼儿对社会规则的适应、幼儿对社会任务的适应,等等。在综合《幼儿园工作规程》《纲要》《指南》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幼儿社会适应内容分为适应群体、适应交往、适应规则、适应周围环境的突变等经验。

4.社会规范

幼儿的社会规范是调节幼儿与其他行为主体间关系、规约行为主体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幼儿社会规范教育则需要在活动与交往中引导幼儿掌握适宜的道德规范、集体规范与交往规范。包括:(1)初步理解班级规则的意义,能够遵守班级规则、游戏规则,并与同伴协商确定活动规则;(2)认知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如公德意识、环保意识、文明礼貌用语、文明行为规范以及日常卫生习惯等;(3)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爱护、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渐萌发社会小公民的意识。

5.社会环境

幼儿的成长与环境密切相关,社会领域的学习要充分挖掘幼儿所在环境资源。具体内容包括:(1)理解幼儿所生活的特定社会环境,如了解家庭、幼儿园、社区及公共场所等社会环境中特定的物质设施、人物关系、职业角色及行为准则;(2)初步了解家乡的地名、特产、名胜古迹名人等,萌发喜爱家乡的情感;(3)了解祖国和世界的相关知识,如国名、国旗国歌国徽自然景观、名人、名胜古迹等,萌发喜爱国家和世界的情感;(4)初步了解社会职业和经济,如初步了解有关劳动和利益关系、市场与买卖关系、货币理财关系等有关社会经济生活的粗浅知识。

6.归属感

归属感是个人自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和接纳时的一种感受。归属感是幼儿社会认知中的重要情感,对于幼儿的人际交往有着重要影响,归属感的获得使幼儿具有安全感、舒适感、责任感与成就感。总体来讲,幼儿归属感包括家庭归属感、集体归属感、民族归属感和国家归属感。具体包括:(1)知道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及其与自己的关系,体会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能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爱父母,亲近与信赖长辈;(2)喜欢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和班级,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愿意为集体做事,为集体的成绩感到高兴;(3)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4)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知道国家一些重大成就,爱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