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有效方法

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有效方法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引导学前儿童参与规范的制定在社会规范教育的内容中,有些是社会及大众已经默认的规范,有些是幼儿在参与集体生活时所需要遵守的规范。教师可利用角色游戏增进学前儿童对社会规范的认知。目前,“体验”被学术界认为是社会规范与道德生成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同时,要关注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引导他们向遵守规范的同伴学习。在学前儿童社会规范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引导学前儿童参与规范的制定

社会规范教育的内容中,有些是社会及大众已经默认的规范,有些是幼儿在参与集体生活时所需要遵守的规范。不同的集体活动会有不同的规范,有些规范是幼儿可以参与制定的。让幼儿参与规范制定的一个前提是“幼儿的需要原则”,即当前幼儿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才是引导幼儿参与规范制定的好时机。[7]刘晶波等的研究发现,教师较多是对幼儿详述常规条文,或者随意要求幼儿为他们的班级制定常规。幼儿所遵守的常规经常是他们所不理解或者只是教师要求的,而非他们需要的和主动参与的。在常规制定的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具体的活动场景,用具体的问题引导幼儿制定具体可实施的规则。例如:“大家想想看,全班小朋友是否可以同时进入积木区玩积木呢?”“有什么方法,能让每个小朋友都玩到积木游戏呢?”[8]

(二)引导学前儿童对规则进行交流与讨论

要儿童参与规范的制定,就需要儿童之间进行协商,要求他们学会交流讨论。刘晶波等人提出,要使幼儿进行交流性讨论,“倾听和表达”是主要技能,如果幼儿没有掌握这一技能,他们在讨论中会表现出“自我中心”的倾向,他可能会在别人发言时不顾别人的感受而大声喧哗、走动,甚至打架、吵闹。因此,教师需要对幼儿进行引导,使其学会倾听和表达。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则进行讨论与交流,促进其制定与实施。

(三)社会规范具体化

学前儿童感觉运动思维及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逻辑思维正在萌芽。我们在进行社会规范教育的过程中,仅仅进行抽象的灌输和解说,是不利于儿童对规范的理解和遵守的。可以将规范条文具体化,在具体的事件中帮助幼儿进行理解。例如,对人有礼貌这一规范。可以将其具体化为,见人能够打招呼,受人帮助说谢谢,对人造成不便要说对不起,等等。并且利用各种活动,将这些具体化的规范渗透到幼儿的生活中。

(四)充分利用游戏及社会实践活动(www.xing528.com)

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社会认知心理学派认为,游戏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可利用角色游戏增进学前儿童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如通过到娃娃家做客、文明乘车、带娃娃到医院看病等,都可以丰富和强化儿童对文明礼貌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规范的认知。

目前,“体验”被学术界认为是社会规范与道德生成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体验”就是让儿童亲身去经历,让儿童在实践的过程中动手动脑,使儿童在对社会环境和社会活动的直接“体验”中建构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9]

(五)重视成人的榜样示范

《指南》提到“成人要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模仿是学前儿童进行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其生活环境的周围,同龄的小伙伴以及有相互交往的成人是主要的模仿对象。成人要明白自身言行对儿童的重要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做好表率,自觉遵守各项社会规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前儿童做好榜样示范。同时,要关注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引导他们向遵守规范的同伴学习。当同伴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时,需要引导儿童进行分析,避免受到不良的影响。

(六)合理利用家园合作以及社区资源

家庭以及社区环境是影响学前儿童社会规范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学前儿童社会规范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做好家长工作,家园共育,将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活动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同时,利用社区中的公共资源,让幼儿在其熟悉的环境中,真实地学习社会规则,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