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

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社会交往活动适宜的社会交往活动有助于学前儿童对社会规范的理解和遵守。(三)家庭家庭对社会规范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养育模式上,成人对待规范的态度和行为对儿童的影响。他们在幼儿园所接受的教育,对其社会规范意识的形成,社会规范的遵守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五)社区和社会文化环境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规范发展的影响很多时候是隐性的。

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

(一)儿童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

儿童对规范的遵守和执行是建立在其对规范的认知基础上的。对社会规范的认知与儿童自身的认知发展息息相关。婴幼儿出生时对规范的感知几乎是零,随着大脑的发育,感知觉、语言、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他们对周围环境及规则的认知和理解也逐步提高。只有当儿童能够认知并理解规则,他才能更好地去遵守,并最后内化为自身的要求。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0~2岁幼儿通过动作来认识世界,在这个阶段,他们很难区分自己与他人。而处于前运算阶段(也称前运思阶段)的2~7岁的幼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很难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对规则和权威绝对服从。儿童年龄越小,其社会认知水平就越受到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

(二)社会交往活动

适宜的社会交往活动有助于学前儿童对社会规范的理解和遵守。儿童是在活动和实践中积累经验进行学习的。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以及人际交往的规则,在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中认识公共生活的规则以及集体活动行为规范,并且会为了更好地融入而遵守这些规则。如果一个孩子,很少接触社会以及其他人,只被圈养在自己家中,那么当他参与社会生活的时候,他会表现出更多的无所适从以及对规则的不理解和无法遵从。

(三)家庭

家庭对社会规范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养育模式上,成人对待规范的态度和行为对儿童的影响。父母的养育模式反映了亲子关系的实质。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与抚养者关系亲密,抚养者能及时回应儿童,那么儿童对成人发出的社交信号会更敏感。亲子关系比较亲密和谐的家庭,儿童更愿意接受成人的建议,也更愿意去模仿崇拜者的行为。而父母通过养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向孩子传递一定的价值观、社会规则以及道德规范等。父母的养育方式会与孩子产生不同的互动风格,进而会对其在幼儿园和社区中的行为产生影响。[3]家庭中成人对待社会规范的态度,特别是在执行社会规范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公共场合不遵守集体规则的家长,很难养育出一个遵守公共规则的孩子。

(四)学前教育机构

幼儿园是3~6岁儿童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在幼儿园所接受的教育,对其社会规范意识的形成,社会规范的遵守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园重视社会规范教育,在学习、生活、游戏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学前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

(五)社区和社会文化环境

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规范发展的影响很多时候是隐性的。社区中人们交往活动的方式,交往所表现出来的规则,物质环境中的指引;社会文化中对规则的重视与否,对违反规则行为的态度,人们对规则的执行度等,无一不影响着学前儿童对社会规范的认知、遵守,同时也影响着他们良好的社会行为的养成。

【知识链接】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www.xing528.com)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早期研究集中在道德推理两个方面:尊重规则和公平的概念。他通过与瑞士5~13岁的儿童玩弹球来研究儿童遵守规则的问题。在与儿童游戏的过程中,皮亚杰经常询问这样的问题:“这些规则是从哪里来的?是否每个人都要遵守规则?这些规则可以改变吗?”为了研究儿童对公平概念的理解,皮亚杰让他们思考了一些道德角色故事。下面举例说明:

故事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房间里听到妈妈喊他吃饭,于是他走进饭厅。在饭厅门后的椅子上放着一个托盘,托盘里放着15个杯子,但约翰不知道门后面有这些东西。在他进来的时候,门把托盘碰倒在地,里面的15个杯子全摔碎了。

故事B:有一天,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趁妈妈不在家,想偷偷地从食橱中取一些果酱吃。于是他爬到椅子上去取。但是果酱实在太高了,他够不着……在他尽力去够的时候,不小心碰翻了一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摔碎了。

在被试听完故事后,皮亚杰会询问他们这样的问题:哪个孩子更淘气?为什么?你认为,那个更淘气的男孩应该受到什么惩罚?运用这种研究技术,皮亚杰建构了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存在前道德时期和他律道德阶段。

1.前道德时期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学前儿童很少表现出对规则意识的关注或知觉。在玩弹球的游戏中,这些前道德时期的儿童并不总是带着取胜的意图去玩。相反,他们似乎在构建自己的规则,认为游戏的目的就是轮流去玩并从中体会到乐趣。

2.他律道德阶段

5~10岁,儿童即进入了皮亚杰所说的他律道德阶段(所谓的他律是指“在他人的控制之下”),这时,儿童有了很强的规则意识。他们开始认为规则是由权威人物(如上帝、警察或父母)制定的,他们把这些规则看得神圣不可侵犯。当你在一个6岁儿童面前超速驾车时,你就会明白皮亚杰所说的他律的含义。即使你是因为一个紧急的医疗事件而往医院疾驶,年幼的儿童也可能会指责你违反了“交通规则”,并认为你的行为应该受到惩罚。他律的儿童把规则看作绝对化道德。他们认为,任何道德问题都有是非对错之分,而正确就意味着要遵守规则。

他律的儿童倾向于根据客观结果而不是行为意图判断行为的恰当性。例如,很多5~9岁的儿童认为,约翰(也就是不小心打破了15个杯子的儿童)比亨利(在偷吃果酱时打破了一个杯子的儿童)的行为更加不恰当。

他律的儿童也偏爱赎罪性惩罚,而并不考虑不良行为与惩罚本身的关系。所以一个6岁的儿童更可能去踢打一个打破窗子的男孩而不是让男孩赔偿损失。而且,他律的儿童相信内在公平,认为只要违背社会规则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惩罚。对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来说,生活是公平公正的。[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