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要害怕他人眼中的自我不够出色

不要害怕他人眼中的自我不够出色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1年,两名医生指出,宾夕法尼亚州罗赛特村的男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我们今天的标准,这些村民真的无缘“健康”的生活,但他们貌似不受当时国民主要死因的影响。他在《蓝色地带:向最长寿的老人学长寿》中介绍了长寿老人的九大健康特征。当你当众回答问题或出尔反尔,因此下不了台时,就会害怕自己的样子太傻。

不要害怕他人眼中的自我不够出色

“呃,真是不可思议啊,”丹尼尔沮丧地告诉我,“我的女儿莉莉一路哭着回家了,因为今天在学校的时候,她感觉被人冷落了。你能不能办个少儿友谊培训班呢?”她郑重其事地问道。

我们都深刻体验过被人冷落的感觉——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这个故事令人沮丧的原因是——当时,丹尼尔的女儿只有三岁。这么小的年纪就遭此心灵打击!

事实上,当我们意识到彼此孤立的时候,就开始害怕被拒绝的感觉。在我们还是婴儿时,当我们知道父母已经回家的时候,唯一的趣事就是他们掩住脸庞跟我们玩躲猫猫游戏,那一刻,我们会开心地尖声笑起来。但是,从我们记事起,他们有时不会如我们所愿早早回家,当然,这并不是他们的错。

不过,我们都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关注和安全感。就像我们本能地知道,即便在很小的年龄,甚至在科学家研究人类行为之前,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接近我们喜欢的人。我们知道,友谊的需求是其他一切需求的基础。

的确,社会神经科学家马修·利伯曼博士在其著作《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中说道:“马斯洛说错了。食物、水和住所,并不是一个婴儿最基本的需求。”相反,“我们生来渴望社交,因为它与我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单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显而易见,原始的人类生活在部落里——只有互相联系,才能生存下去。

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活在和谐的圈子里。人们需要寻找自己的归属——我们因为种族或国籍而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我们因为是别人的父母、兄弟、姐妹而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我们选择在哪里生活,就在哪里安家落户。只有生活在集体当中,我们才能获得身份、资源、呵护与人生意义。

你可能听说过所谓的“罗赛特效应”。1961年,两名医生指出,宾夕法尼亚州罗赛特村的男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接下来的50年里,他们研究了这个意大利移民村,还特地拿他们与附近城镇的男性做了比较——后者的健康情况与国家平均水平相匹配。

村里的人们尽情地抽烟喝酒,用猪油炸香肠和肉丸。男人们在地下200米的板岩采石场中做着辛苦又危险的工作。大多数妇女在衬衫工厂上班。根据我们今天的标准,这些村民真的无缘“健康”的生活,但他们貌似不受当时国民主要死因的影响。

约翰·布鲁恩是研究罗赛特村民健康状况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写道:“没有自杀,没有酒精中毒,没有药物成瘾,很少有人犯罪。此外,他们没有任何人享受福利。还有,他们从来没有得过胃溃疡。这些人都能寿终正寝,就是这样。”

专家们发现的真相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了村民的长寿。罗赛特村的家庭至少是三代同堂;老年人可以上“最高法院”工作,而不是“退休在家”;村民吃饭的时候总是谈笑风生;社交俱乐部里人满为患,整个村庄都喜迎各种宗教节日,妇女放假,上街闲聊,男人下班后去酒吧聚会。换句话说,美好的人际关系呵护着他们的健康,从理论上说,他们会比其他地区的同胞更加长寿与快乐。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人类最大的需求是身体健康,其次就是心理健康——得到他人的理解、肯定、认可与欣赏。”丽莎·兰金在其著作《精神胜过药物:科学证明,你可以自我治愈》中写道:“亲密关系就是预防药。”她坚信:“大量的科学数据证明,孤独对健康的危害大于吸烟或缺乏运动;找到你归属的圈子,胜过任何饮食维生素或运动方案。”

另一位因研究健康社群而著称的作家是丹·比特纳,他环游世界,探索某些社区比其他地方的人们更加长寿的原因。他在《蓝色地带:向最长寿的老人学长寿》中介绍了长寿老人的九大健康特征。其中有一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可以彻底改善健康状况——这意味着,无论什么样的社交圈子都可以促进健康的行为。从根本上说,积极强大的友谊圈子可以让我们更加健康长寿

我们热情社交,意味着我们渴望被人接纳。所以,这完全符合常理——我们可能被自己的群友拒绝,与喜爱的人分离,违背一切对自己有益的事。因此,我们为了避免拒绝,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毫无疑问,拒绝是一个有分量的词语。

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个词就是一个情绪死点。当你发送一份电子邮件给自己崇拜的人却没有收到回复时,就会心存疑虑。当你参加一次聚会,就像午餐室里的小孩子一样,不知道和谁说话时,就会焦虑不安。当你当众回答问题或出尔反尔,因此下不了台时,就会害怕自己的样子太傻。如果你三番五次地邀请某个人却得不到回应,就会感到自己很多余。你会在生活中意识到,你多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多想在集体中获得安全感,多想善待身边的所有人。

对于一些人来说,害怕拒绝的想法源自外部因素。也许你认为自己坚强又自信。当你求职失败的时候,你会耸耸肩表示不屑一顾;当有人伤害你的时候,你会甩甩手离去,不带走一丝牵挂。但我向你保证,你也要向我承诺——我俩也许表现不同,但有着同样的心愿——感觉自己足够好,周围的人都愿意接受自己。

临床神经心理学家马里奥·马丁内斯在《身心代码:如何改变限制健康、长寿和成功的信仰》一书中提到,羞耻、遗弃和背叛的伤痛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最大——当我们感觉自己不能融入圈子,被人排挤,甚至想离开集体的时候,就会体验到此类的痛苦。无论如何,我们已经准备好蒙受“耻辱”——也许会造成毁灭性的持久伤害。

我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我只想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这意味着,大多数人都感觉自己缺乏友情。研究表明,两个最亲密的朋友互相了解的概率只有50%,因此,我们没有觉得自己置身于可靠的人脉圈,这也不足为奇。所以,即便没有人拒绝我们,我们依然感觉自己就像是操场上的小女孩,不知道和谁玩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拉比·哈罗德·库什纳在《克服恐惧: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大胆生活》一书中写道,“害怕遭到拒绝的恐惧感可能是最令人崩溃的恐惧心理”,它对人类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变老、恐怖主义自然灾害或死亡。因为我们已然知道自己得不到重视,于是常常表现得很糟糕。我们会利用欺骗手段去占上风,我们会偷偷赢回已经失去的朋友,我们伤心欲绝之后会自杀,我们会枪杀那些解雇我们的人。我们暂且抛开这些大多数人永远不会做的极端事例。每个人都希望找到自己的归属,这不是自暴自弃之人的无奈和专利,而是整个人类的基本特征。

即便是“小小”的担忧也会困扰我们。(“当他见到我很高兴的时候,他是真心的吗?他为什么不回复我的邮件?”)从个人层面来看,独自一人参加会议或聚会的尴尬,或者聚会时衣着太讲究或打扮得太朴素的尴尬,以及与身份有关的一切因素——我们的配偶、孩子和父母,我们的家庭、公司和行业,我们的政党、宗教团体和业余爱好——都会引起担忧。当丈夫说胡话的时候,妻子也会脸红。当我们推选的总统遭到攻击时,我们会像自己遭到拒绝一样愤怒。

遭人排斥的感觉

对于女性来说,生存与我们是否愿意与他人融合相处息息相关。泰拉·莫尔在《女人需要一场内心革命》中写道:“在大多数历史阶段,自己的可爱与他人的赞美就是女人的生存线。”如果女性没有自己的事业、财产、投票权、金钱或体力优势,那么,她们就要遵守权威人士制定出来的规范,这样才能生存下去。男性同样如此。

我们经常如此描述:“我不想被人吹毛求疵。”“我只是从来不觉得自己很合群。”“我厌倦了总是打量别人的感觉。”关于这些感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叙述方法。但是,我们心中最大的恐惧感,就是害怕自己不够好,让我们欣赏和喜爱的人接受不了。

事实上,我们希望被人接纳的需求比我们的即时需求更为迫切:研究表明,即便是我们不喜欢甚至不认识的人排斥我们,我们也会备感困扰!

《排斥:沉默的力量》的作者吉普林·威廉姆斯博士描述了他进行的一些奇怪地违抗理性思维的研究。在普渡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在一款随机电脑游戏中,我们输给了别人,“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小小排斥,也会引起巨大的情绪反应”。我们的大脑会提醒我们,不是电脑拒绝或选择我们,这样的说辞也不会减轻我们的痛苦。

实际上,他在荷兰莱顿大学做的另一项研究表明,即便有人邀请你,如果你有一种被人遗忘的感觉,也会感觉委屈和伤心!换句话说,如果你参加一场抓球游戏,那就意味着,他们每次接球的时候都会渴望赢钱,或者那只球是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参与者依然可能会有遭人排斥的感觉——如果投向他的球不如其他人多。

威廉姆斯博士在一篇题为《排除的痛苦》的文章中写道,无论如何,被人排斥的感觉只要经过了大脑,就会转变成肉体上的疼痛。他毫不含糊地说,社会孤立感引起的情感痛苦可以激活“我们的痛苦点,煽动我们的悲伤与愤怒情绪,增加压力,降低自尊,还会剥夺我们的控制欲”。

大脑成像扫描表明了被人们忽视的感觉将如何触发大脑的几个部位——包括与身体疼痛相关的区域。所以,他们发现止痛药(比如布洛芬)不但可以治愈“身体疼痛,还可以减轻与世隔绝带来的痛苦”感觉。换句话说,父母教导我们的话也会出错,比如:“棍棒和石头可能伤人筋骨,可是话语永远也不会伤害我们。”

真奇怪,忽视、沉默、八卦、批判、咄咄逼人、蔑视和谩骂,就像肚子上挨拳头或遭人打耳光一样,可以造成实实在在的痛苦。这种沮丧情绪给我们在生活中给予和接受的情感伤痕赋予了新的诠释。

更糟糕的是,骨骼和皮肤可以愈合,但是,不能融入集体或没有被选中的痛苦会蔓延,并暴露无遗——如果我们不小心的话,或者,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幸的是,我们很容易把生活中的一切都看成要么帮助我们,要么反对我们,太过感情用事了。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会退回或溜走,而不是采取另一种选择:镇定自若地坚持自己的立场,并坚信自己的价值。

虽然研究人员注意到,这种痛苦会影响各种人格类型的人——或自信坚韧,或抑郁脆弱。他们还强调,性格特征确实会影响我们的人生——我们需要多久才能从生活阴影中走出来,它会不会减少我们对未来的选择。

我们想要寻找归属感,是渴望爱和关怀的结果。这是个美丽的心愿。我们如何去满足这种需求,如果无法满足,我们会感到多么焦虑,也许会给我们留下成长的空间,而真正的渴望,是一种纯粹、广泛、包容的愿望。

人类都想寻找自己的归属感。

我相信,不断地练习可以提高你的韧性,增强你的自尊,让你和朋友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当我们害怕遭到拒绝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我们依然会感到温暖,还可以回到被爱的感觉。

既然我们对拒绝的恐惧感如此之深,那么,体验这种感觉可能会触发我们逃跑、搏斗或者呆住不动的反应。通常情况下,人们最容易出现这三种反应中的哪一种?当你感到被人拒绝的时候,你的默认模式是什么?你会猛烈抨击吗?你要退出吗?还是你会死守阵地?

研究表明,无论乘坐哪一列“火车”,我们都会心存芥蒂或有所防备。所以,当我们想回避的时候,就很容易走开或躲藏起来。我们还经常贬低别人,以达到安慰自己的目的。(“她是一个极端自恋者——没有她,我反而会生活得更好。”)如果我们喜欢攻击人,那就会恶语相加或进行肉体虐待。但不管我们如何反应,遗憾的是,如果赋予我们机会,差不多所有人都会本能地感到,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去反对排斥自己的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本能反应和直觉反应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虽然前者会感觉更容易,但后者才是成熟的表现。因此,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反抗少、回应多,那么,我们需要确定哪些情况会威胁到我们。当我们脆弱的时候,一旦表达出来,就会发现自己做错事而突然住手——所以,我们反而可以选择同情和温柔。然后,我们下次被触动的时候,还想做同样的事——然后,再来一次——直到最后,我们创造了健康的应对模式,而不是破坏性的反应。我们不能带着怜悯或仇恨来缔结友谊——无论是和自己做朋友,还是和别人。

然而,出于两个原因,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我们既定的肌肉记忆方式如此强大,让我们很容易无意识地回到循规蹈矩的古老状态,就好像那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正如哈佛大学的精神科医生斯里尼瓦桑·皮莱博士在《释放人生:克服恐惧的七大课堂》中所描述的,为了温习这些反应,我们必须致力于两件事:消除痕迹和打上烙印。一方面,消除我们已经学会的反应;另一方面,学习新的反应——让新的反应贯穿大脑的神经中枢。

另一个原因是什么?我们常常有意识地抵制这种成长,因为这样很辛苦,还因为我们必须放弃与我们既定的反应相关的任何回报。我们自豪,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没有错,或者,独自悲伤的感觉很亲切和舒适。但是,那些朋友中的“老司机”并不能让我们更加友好,所以,我们希望创造新方法来修补友谊之桶中的漏洞。下面的三种方法都对我们有所帮助。

#1.我们要学会接受

首先,我们想要确定,当我们被人拒绝时,触发我们不良情绪的几种情境。例如:

·我希望很快得到别人的回复,可惜不能如愿——或者根本不回复!

·我和一些朋友一起在脸谱网上观看其他朋友的照片,玩得很开心。

·我们参加了一场人头攒动的聚会,却找不到一个熟人。

·同我交谈的人并不认同我。或者,我讲了一个故事,结果没有人反应。

·有人在挑衅我的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有必要看清触发不良感觉的诱因,并加以疏导,但也要学会在受伤时对自己格外温柔和关爱。

其次,我们想要看清这些情境导致了哪些不良感觉——不仅是“遭到拒绝的感觉”,还有这种感觉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比如,你能想象出自己对上述情境的感受吗:

·羞愧?

·无聊?愚蠢?

·遭到遗弃?

·被人排斥?

·被人忽略?

·无足轻重?

·累赘?

·被人冷落?

·微不足道?

根据我的经验,我们感觉糟糕的大多数时候,都是因为我们以为对方的行动透露出不屑一顾的感觉。所以,让我们停下来思考一下,就会意识到,大约在99%的情况下,“拒绝者”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我不答应,你离开吧。”这并不是说,人们从来不会直接拒绝,但是,倾听者总是顽固不化地认为“我被拒绝了”,可惜,事情往往不是这样的。

未经你的同意,没人能使你感到自卑。

——埃莉诺·罗斯福

因此,如果仔细检查反思,我们意识到自己在这些情况下做了消极的假设,为什么不努力去转变成积极的假设呢?让我们敞开心扉,把朋友往好处想。让我们设想一下,只要他们不明确拒绝,我们就以为他们接受我们、喜欢我们、爱我们。继续你的积极思维吧。

当我们突然感到自己被人忽视或冷落时,没有选择对抗、逃避或者呆住不动,而是进行了如下思考,会怎样呢?

同情自己:我现在需要对自己温柔。我要做什么有爱心的事,才能把自己拉回相信自我价值的状态呢?

重申自我价值:我也知道自己的价值稳定而独立,不受任何外界互动因素的影响。所以,我选择相信,即便我感觉自己不够好,也要坚信自己就是那么纯洁、可爱、美好。

换位思考和讨论:我知道自己依然有价值,同时也承认,虽然我不喜欢朋友对待我的方式,但他当然也有自己的价值。我会这样假设——他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与我关系不大,更多的时候与他自己有关。如果我愿意保留自己的意见,那会产生什么感觉呢?他没有意识到无意中做了什么吗?他是不是有别的意思呢?还是他受到了某些伤害?这事因我而起吗?我是不是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让他感到了威胁?结果很可能是——我俩都会尽力而为,处理好此事。

做出决定:我现在可以做什么来增进彼此的友谊呢?如果我请他解释一下自己的弦外之音,会怎样呢?我应该更好说出自己的感觉或需要吗?如果我准备穷追不舍,再给他一次机会来示好,会怎样呢?若想更加爱惜自己和珍爱对方,我该怎么做呢?(www.xing528.com)

下面举例说明:请看我的导师圈中的一位女士——斯蒂芬妮的现实生活场景。她去看望母亲的时候,给住在母亲附近的一个闺蜜发了个短信,看看她有没有时间出来一起吃个饭。可惜,她没有收到回信,所以感觉闺蜜不重视自己。她也承认,因为她和闺蜜不常聊天,也不住在一个地方,已经有些疏远了。她没有安全感,也不确定这段友谊要不要继续下去,这些都可以理解。但是,当她再次看望母亲的时候,虽然老伤口还在隐隐作痛,甚至心慌意乱,但她还是主动联系了那个闺蜜——提前发出多次邀请,还给对方发短信和电子邮件。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两个好闺蜜在饭店相聚了,一直谈到深夜。

反思:请参阅下一页的“感觉被拒绝的几种情境”。

实践:上文中的斯蒂芬妮,每次看望母亲的时候都会主动联系一位附近的闺蜜。请你对比一下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有时候因为害怕拒绝为放弃了一些事情呢?你不必总是害怕被拒绝,难道你不能想象一下对方接受的场景吗?所以,请主动一点吧。

感觉被拒绝的几种情境

请探索一下你可能被拒绝的几种情境,并列成表格。请你仔细想一想,在第一列中写下让你感觉被冷落的所有情境。接着,在第二列中回答这些情境触发了你怎样的感受。然后在第三列中描述你被拒绝后的反应。

下面请看第四列,这不是你的错,但你要如何解释才能让自己释怀呢?如果你是个悲观主义者,那就会猜疑:“这是不是我的问题呢?是不是这位朋友不想搭理我呢,还是想摆脱我呢?”

我们大多数人都习惯于凡事都往坏处想——认为我们大多数时候都错了。也许我们应该凡事都往好处想——尽管也有犯错的风险。最糟的情况是什么呢?我们会强迫朋友出牌,让他更直接地表达自我。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是给我们提供了真心交谈的机会,还是证实了我们的担忧和想象?只需多一点努力,我们就会找到正确的答案,更有可能的是,加深我们的友谊。接下来,填写一下最后一列空格吧:凡事都往好处想,你会做什么呢?

我的人生哲学就是,如果别人想拒绝我,那他就要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否则,我就会假装什么问题都没有,除非我听他亲口承认。换一种思维看世界并不是容易的事,但是,如此一来,我的生活中就会少一些恐惧和拒绝。所以说,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2.我们不必太警惕

当我们感觉被人挑剔的时候,就是在体验另一种形式的拒绝。请看以下情况:

·当我们真正想要的一切都得以实现时,就会有人给我们提建议。

·我们感觉到对方扔出了一些火药味很浓的攻击性话语。

·我们感觉自己还没准备好做某事的时候,就有人推动我们去做。

·当我们感觉别人会不同意的时候,就害怕做出决定。

·我们感到很惭愧,因为我们的生活与别人不一样,或者,不如我们期望的那样。

·我们害怕听到别人谴责我们的行为、外表或选择。

·在我们分享自己的重要事情时,就会萌生被人冷落的感觉。

当我们认为自己被人挑剔的时候,就会萌发被人攻击、责备或控诉的感觉。我知道,因为我就有过这些情绪:

·我们会说服自己,任何负面言论都是毫无根据的。

·我们会害怕别人认同对我们的责备。

·我们会希望别人了解我们和我们的动机。

·我们会害怕被人控制或被人牵着鼻子走。

·我们会觉得有必要捍卫自己的选择。

·我们会觉得有必要做到尽善尽美、无可挑剔。

我猜想,当我们感到警惕时,通常对方并没有要冒犯的意思。但是,无论如何,当我们站在拳击台上的时候,有时我们想要的并不是一个拥抱,而是一个举起我们的手宣布胜利的裁判。

我非常渴望满足这个需要。我喜欢做到尽善尽美,被人理解和崇拜。所以,当我遭到攻击的时候,就会自我保护——不是发脾气、流眼泪或谩骂,而是冷静地思考、成熟地推理。至少,那是我曾经告诉自己的道理!我真的相信,我在生活中的警惕心理,宛如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伪善行为——就像小孩子试图摆脱麻烦时的推脱词:“我可没让它开始。”

然后,我读了海伦·舒克曼博士的《奇迹课程》,当我读到“防御的上策是攻击”时,惊讶得喘不过气来。天哪?!

当然,我的第一反应是要警觉,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捍卫权。哈哈!但是那天,我改变了主意,因为我开始相信我的防御性语言不比言语攻击更体面。我的行为不会轻易或立即改变,但我开始看到我和周围人的变化——我们确实因为防御心理而产生或增加了焦虑感。我们喜欢防御,因而成为好斗之人。一个人说点什么,不会引起争吵,除非第二个人回应说:“继续!”我要保护自己,因此萌发了更加强烈的拒绝感,扩大了我和朋友之间的嫌隙。

我将这种行为与“优雅路人”的行为进行了比较。我喜欢称后者为“优雅路人”,因为无论情况如何,他们似乎都生活在和平之中。他们喜欢自嘲,凡事都不会太较真;他们喜欢提问题,还善于学习,而不是可以解释什么;他们要么很快就道歉,要么对“攻击”置之不理。他们不爱争吵,也不会紧张,什么也摧毁不了他们的优雅姿态。

那么,该怎么办呢?我们都很明智,并不专注于保护自己,而是做好自己——没必要赢得所有人,也没必要每次都被人理解。对我来说,这就开始了。我只想说:“这一次,我要努力做到不感情用事。”

我要努力做到不感情用事。

还有一个选择:简单地询问我们的需要,尽量避免防御心理。如果我们对给自己建议的朋友说,“哦,谢谢你的建议,但实际上,我现在需要的不是有人帮我解决问题,而只是有人愿意倾听我的心声、同情我的境遇。”

每次我那样做的时候,都会实现自己的要求,如此也增进了彼此的感情,自我保护的行为就显得多余了。

防备心理伤害别人,更伤害自己

每次我们防御真实或可感知的事物时,都会给我们的身体和大脑造成压力,还会消耗我们的精力,而不会帮助我们领会贯通、放松心情、抚平创伤。感谢大脑专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研究,让我们知道,我们对突击的即时生理反应就是释放我们身体里的压力荷尔蒙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一过程会导致心跳加快——呼吸更急促、血压更高、血管扩张、肌肉激活、瞳孔扩大,以及最终的衰竭和抑郁。最终应激反应会消失,还会破坏我们梦寐以求的社交机会。怎么办呢?

斯里尼瓦桑·皮莱博士告诉了大家大脑如何接收信号并处理恐惧。他还强调,这种几乎本能的恐惧反应就是信任的最大障碍——这对我们是否留恋他人至关重要。他说:“如果你执意要寻找恐惧的感觉,那你的大脑只会拾取与恐惧有关的东西,如果你努力寻找希望的影子,那你就会收获希望的结果。(事实上,“希望”是“感激”的前提。)

我们从神经科学中学到的东西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甚至令人兴奋。人类大脑的可塑性(也叫神经可塑性)超乎我们的想象。事实上,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大脑中创造新的神经通路。怎么做呢?我们可以清除自己的默认想法,并实践新的方法。林中小径和田间小路数不胜数——如果我们总是在某条小路上行走,它就会变得更加清晰;如果我们不想在某条小径上散步,它就会变得杂草丛生。朋友,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会优雅地散步,而不是靠拄拐行走。

我也知道,很少会出现值得投入的时刻。所以,我希望你们迈着更加优雅的步子行走,并敞开心扉,而不是握紧拳头,去回应你感知到的敌意或实际的羞辱。

反思:回忆你最近一次保护自己不要在乎你感知到的敌意。你能记得当时的感受吗?你当时做了什么?你能在自己的头脑中重现这个场景吗?记得不要感情用事哦。

实践:你经常感觉到某个朋友的挑剔吗?也许是因为你没问他,他就给出建议,或者开伤人的玩笑吧?请试着对他说:“感谢你的建议,但我真正需要的是……”或者:“你知道吗,这个笑话有点伤人。它让我感觉……”然后,下次你想自我防卫的时候,就这样亲切地对他说。

#3.我们要相信彼此

在上文的“防备心理伤害别人,更伤害自己”中,我注意到,神经科学家斯里尼瓦桑·皮莱博士指出,如果我们不相信他人,就不会依恋他人。有人会质疑这一理论,他们会说:“但是,如果我有信任危机,那该怎么办?别人会对我失望。所以,我害怕让他们太靠近。”

那些问这种问题的人可以做个决定:你想成为一个总是有信任危机的人吗,或者,你想将来成为一个信任别人的人吗?但要明确,你的信任问题是你自己的问题,跟你遇到的人无关。

有些人可以独自解决自己的难题,有些人则很难独立处理自己的问题。寻求心理治疗并不是羞耻的事,也不应受责备。事实上,有时候,心理治疗有助于我们摆脱自己的痛苦感受,或许还会让我们原谅伤害过自己的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如何划分界限并维护这些界线,并让进来的人数逐步递增。请记住,友谊金字塔给我们带来的风险逐渐递增,可是默契度也在递增,所以,即便我们极度信任那些在小事上尚未证明是可信的人,也永远不会承担巨大的风险。但是,归根结底,爱确实有风险。如果我们想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友谊,那就必须冒这个险。

布琳·布朗博士已经研究了几十年的羞耻话题。他的研究表明,如果我们回避脆弱性——认为这样可以让我们不会感到羞愧——我们确实在回避自己的内心感受,其中包括许多我们想要的“好心情”。布琳在她的著作《脆弱的力量》中写道:“相信脆弱是缺点,就是承认脆弱是缺点。为了消除情感生活中的恐惧心理,就要摆脱生活中有目的和意义的东西,这样做的成本太高了。”

因此,当我们用额外的保护来支撑自己的心灵壁垒时,这不仅是我们会阻挡的潜在拒绝——也可能是接纳。因为,如果我们想要结束消极情绪,就得封锁积极情绪,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我们想要爱,就得不怕心痛。我们治愈心灵的秘诀就是进行有意义的交流。这是修补失望、背叛和拒绝的必经之路。

我会迎接更多的风险,因为我想在生活中拥有更多的友谊。

一些人认为,成熟的最佳表现就是不要太在意大家都关心的事。因为我并不想等待和平——现在,我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竭尽全力去战胜自己的恐惧心理。

对一些人而言,这似乎是一个难题:“我要冒着被人拒绝的风险去体验被人接受的感觉。”但是,请记住,别人拒绝我们,不代表我们没有价值。今天的我们与昨天一样,有着同样的才能、同样的笑容、同样的激情和同样的价值。即便被人拒绝,我们也要给自己安全感。即便被人拒绝,我们依然是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以及有品质的人。

其实许多拒绝的风险只是幻觉而已。我们总是精心地呵护自己,加上递增的自知和自爱,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认清,拒绝并不是毒蛇猛兽,不值得我们多虑。拒绝更像是《绿野仙踪》里的奥兹法师:看起来是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庞然大物,其实就是一个人,只是躲在窗帘背后玩把戏的人。

这个答案不能加固我们的心灵壁垒,唯有爱才能支撑心灵的动力。这个答案不能将人们保持在安全距离之内,只有融入足够的爱,才能帮助我们驾驭不可避免的失望。我们不能躲着别人,而是要展示自己的价值——直面自己,也面向他人。

是的,恐惧感很真实;是的,靠近这个阴影会感到很紧张;是的,想想别人不爱自己的事实很令人悲伤。但是,我们要努力缔造美好的友谊,而不是害怕伤心。然后,我们要拥抱生活,而不是逃避人生,我们要走的路就是建立一座友谊的桥梁。

反思:思考一下,你是不是曾经因为信任危机而限制了自己与某个或某些朋友之间的友谊?你有没有希望给别人多一点信任呢?那会是什么样子?你能想象一下,如果你那样做了,会发生什么最糟糕的事情呢——你能否承受呢?

实践:选择一个好友,更加敞开心扉与他交谈。想一想,你怎样处理这件事,然后计划去做这件事。

阅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如果你很防备,好像我在要求你做不可能的事,我也完全理解。也许是因为我有点理想主义吧。

如果你过去受到过严重的虐待,现在的你不再相信任何人,还会产生极端的恐惧感;如果你根本不相信别人,那么,你可能缺乏安全感,我高估了你的情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大问题,这就像邀请某人参加马拉松训练。但是,成长不是孤掷一注的事——不是说,要么你参加马拉松赛跑,要么你充当啦啦队,其实还有别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跑五公里,甚至只跑一公里,总比我们什么都不做强吧。

想想我的教女莉莉,她只有三岁,才上幼儿园,就已经感觉到被遗弃的痛苦。你会告诉她什么呢?你希望她长大后可以爱自己和相信别人吗?或者,你会把自己的恐惧投射到她身上,建议她不要相信任何人,而是要独自玩耍吗?大多数人会发现,我们同情他人比同情自己更加容易。我的意思是,我们感觉自己有理由去防备他人,因为我们知道需要做什么去渡过难关。但是,如果我们试着了解对方,看到对方的纯洁、天真和美丽,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感同身受,渴望更美好的未来呢?难道我们不能希望自己在一生中都能感到爱,并随时欢迎爱的到来——即便没有邂逅爱,也不会感到沮丧吗?如果是这样,你想说些什么智言慧语呢?难道你总给自己智慧礼物吗?

唐纳德·米勒在《说出来的只是故事,藏起来的才是人生》一书中写道:“救生员比鲨鱼多。”很少有人真的想拒绝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遇到的只是一个挤满了人的沙滩。这里的人们都希望自己游泳非常出色。我们相信,划水的喜悦完全可以削弱怕水的恐惧。

继续阅读本书,了解更多有关信任的力量!

友谊箴言

·妨碍友谊的第二大恐惧就是害怕被人拒绝。这种恐惧感如此强烈,因为我们天生需要归属感。

·当我们感到被拒绝的时候,可以训练自己选择更健康的反应。我们可以报以同情,我们可以重申自我价值,我们可以与人讨论是谁伤害了我们,我们可以回应关爱,而不是猛烈抨击或怯懦退缩。

·我们不要专注于保护自己,而是要做好自己——做选择时不要太感情用事。我们也可以简单地询问自己的需要,尽量避免防御心理。

·如果我们想要爱,就得不怕心痛。我们治愈心灵的秘诀就是进行有意义的交流。这是修补失望、背叛和拒绝的必经之路。

接下来的内容是:不要草率得出错误的结论,否则会妨碍友谊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