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理派与胜论派的成立时间及目标差异分析

正理派与胜论派的成立时间及目标差异分析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位是经典的编成者,第二位是正理派的创始人,第三位是释迦牟尼。也有人认为,正理派和胜论派的成立时间要排在六派的末尾,其中正理派的成立时间最晚。理由是《吠檀多经》中曾数次声讨胜论派,却只字未提正理派。所以,正理派的最高目标就是获得真知,获得了真知就能够获得最终的解脱。这也是正理派的原则。后世的因明学只是继承了正理派关于比量的内容,以及获得真知的方法。

正理派与胜论派的成立时间及目标差异分析

一、创始人及其年代

正理派的研究方向和数论学派正好相反。正理派的创始人是乔达摩。印度古仙人中有三位叫这个名字的。第一位是经典的编成者,第二位是正理派的创始人,第三位是释迦牟尼。因此要注意区分这个名字到底是指哪一位。这位乔达摩,还有个别名叫“足目仙人”。作为因明学[4]的创始人,他的名字在古代佛教学者间广为流传。虽然乔达摩成名的年代不详,但很明显他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大约是在迦毗罗仙人之后,生活在1世纪左右。从创始人出名的时间来看,数论学派创始人最早出名;从建教的时间来看,正理派似乎是最早成立的。也有人认为,正理派和胜论派的成立时间要排在六派的末尾,其中正理派的成立时间最晚。理由是《吠檀多经》中曾数次声讨胜论派,却只字未提正理派。虽然可以大致排出吠陀、梵书和奥义书这三大文学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但深究的话,如前所述,其中有很多内容其实都是新旧掺杂的。六派哲学也是这种状况。对于创始人出名的年代和教理成立的年代,乃至经典的集录年代,学者间的意见各不相同。关于古印度的研究,只要一涉及历史时间的问题,就会让学者们唏嘘不已。

二、教 理

人们认为出自乔达摩之手的《尼耶也经》一共有五卷,论述了十六谛的观点。“尼耶也”是研究主题奥义的意思,也可以说是分析的意思。十六谛的名称如下:

(一)量。要测量物体,首先要知道度量衡。这就是首先讨论量谛的原因。量一共分为四种。第一种现量,第二种比量,第三种比喻量,第四种圣教量。通过这些量能衍生出真知,而真知的本源就是《尼耶也经》所说的神,吠陀中所说的古仙人乌德衍那,以及吠陀本身。所以该经书是以吠陀中的内容为标准创作的。这就被称为“圣教量”。可以参照上文数论证明法的内容。

(二)所量。要证明的事物一共有十二种,它们分别是:我,即灵魂;体,即身体;感觉,即感觉器官;对境,即外在世界;智,即知性;意,即意根或内感官;动,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活动;过失、轮回、果报、苦和解脱。第一,所谓我,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特质,它存在于身体和感觉之外,是智慧的所在。所以这个我是永恒不变的,根据一生所为的状况,不停处于轮回中。到这里,正理派的观点完全是受到了数论学派的影响,和数论学派的观点大同小异。在此基础上,正理派还提出了和数论学派不同的观点,即认为存在至高无上的真知,以及创造世间万物,并能让世间万物获得重生的神。第二,所谓体,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第三,所谓感觉,是指五感,即眼、耳、鼻、舌、身这些客观存在的物质。之后的第六—意,也是属于五感的器官。体、识和意的关系,与数论学派的观点是一致的。这也说明了数论学派在印度哲学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第四,所谓对境,是指色、声、香、味、触这五境。第五,智又分为记忆和观念两种类型。如果记忆和观念是通过量获得的话,那就被认为是正确的,反之则被认为是错误的。第七,所谓动,是指行动,即在追求快乐,远离痛苦的欲望下所采取的行动。第九,所谓轮回,是指我不停地从一个身体转移到另一个身体的过程。第十,所谓果报,是指报应。第十一,所谓苦,是指最初的恶。世间有二十一种恶,这些恶全部都是苦的根源。第十二,所谓解脱,是指不以行为的好坏为依据,而是根据是否获得真知,达到的我的不同的状态。正理派论述这十二个所量的中心思想就是人因为谬想才萌生了各种欲望,有了欲望就会犯各种错误,犯了各种错误就会有功过的审判,然后永远在生死之间轮回。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为了达到最终的解脱,只要一开始除去所有的谬想就可以了。所以,正理派的最高目标就是获得真知,获得了真知就能够获得最终的解脱。因此,十六谛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上述量和所量两谛,其他都是属于这两谛中的小谛。

(三)疑惑;(四)动机;(五)实例;(六)决定;(七)论法;(八)反驳;(九)确定;(十)辩论;(十一)纷争;(十二)狡辩;(十三)谬见;(十四)颠倒;(十五)善辩;(十六)终结。

后十四谛不是很重要,所以只是将它们的名称列举如上。简要概述一下就是,有了“疑惑”的地方,就会有想要寻求答案的“动机”。参照“实例”做“决定”时,有时会有不同意见的人通过“论法”的方式提出质疑。为了要“反驳”他,就要更加“确定”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还会有更多的反对者出现,那就要和他们进行“辩论”。这样就会产生“纷争”和“狡辩”。进一步指出他们的“谬见”,将他们那“颠倒”的看法纠正过来,通过“善辩”之舌说服他们,让他们词穷语塞。最后以他们的失败为“终结”。

三、目 的

乔达摩的最大功绩就在于通过十六谛将他的理论完整地组织了起来。该理论的目的就是获得真知,通过真知得到最终的解脱。所以,真正的快乐是通过获得真知来达到彻底远离苦痛的目的。这也是正理派的原则。采用该原则的其实不只正理派一家,其他派一般也都承认该原则,只不过是正理派赋予了该原则特殊的意义罢了。

四、优 点(www.xing528.com)

正理派最大的优点就是提出了比量的观点。正理派的比量,其实就是世间所说的五分作法,是真正的论式。后世作为因明得到广泛继承和发扬的其实就是这里的五分作法。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一)对面山上有火。…………………………宗

(二)对面山上有烟。…………………………因

(三)冒烟的东西都有火,就像灶。…………喻

(四)对面的山上有烟。………………………合

(五)所以那里必定有火。……………………成

这里的五分作法,如果将前两句删掉,或者将后两句删掉,就完全和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一致了。虽然两种理论产生的地点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提出的看法却完全一致。该现象难免不叫人提出质疑,到底这一切只是单纯的巧合,还是说两者间存在着某种因果联系。虽然没有决定性的资料能够解答该疑问,但能够确定的有两点:第一,希腊提出该论点的时间要晚于印度,第二,和印度的理论相比,希腊的理论水平更高。说不定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师父亚里士多德曾经从印度学来了该理论,又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完善发展了该理论。后世的因明学只是继承了正理派关于比量的内容,以及获得真知的方法。正理派不会因为比量这一小部分的内容就得到满足,而是以获得最终的解脱为终极目标。比量这一部分内容只不过是获得该终极目标中的一小部分罢了。所以,不应该将正理派同后世的因明学派混为一谈。

五、现 状

当时的印度,论理已经成为一门主要的学科。在理论派乔达摩时代,来自摩揭陀、鸯伽、憍萨罗国、毗提诃等国的学生,一同住在师父家里,向师父学习论理的知识。该状况一直持续至今。现今,孟加拉有名的论理学校每年都会接纳很多来自迦尸弥罗、西印度和北印度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数年间都要住在师父家里,学习论理知识。像这样古代的学问还能在现代保持它原有的面貌,并通过原有传统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情形,真的可以说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观了。尽管如此,时代的发展并没有将印度遗忘,大学的创立和特殊学校的设置,每年都吸引了大批学生前来学习深造。迫于生计问题,论理教师不断地向其他地方迁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