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隆兴和议:两淮军事防御体系的被动形成

隆兴和议:两淮军事防御体系的被动形成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绍兴十一年宋金绍兴和议的结果,虽在一定程度上迟缓了金军的南下,然而对南宋国防来说产生了很消极的影响,此时两淮军事防御体系建设还无从谈起。这些建议充分借鉴了北宋时拒夏的经验,既是针对金朝南下的军事威胁而作的被动防御,也响应了宋孝宗积极北伐的主动进攻战略。在隆兴北伐失利后,宋廷才主动进行两淮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建设,以防御工事体系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为标志,南宋两淮地区的军事防御初具体系,但是成效甚微。

隆兴和议:两淮军事防御体系的被动形成

鉴于兵力不足和战时各路分兵、策应不够的现实,吕祉、李纲曾设计,在两淮挑选重点地点布防,在长江沿线屯集重兵,这样既保证两淮要害地点的安全,又能节省出机动兵力,随时支援险地。可以说,这是一种比较理想主义的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安排。然而随着绍兴和议的签订,此建议也就被南宋政府束之高阁了。绍兴十一年宋金绍兴和议的结果,虽在一定程度上迟缓了金军的南下,然而对南宋国防来说产生了很消极的影响,此时两淮军事防御体系建设还无从谈起。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颜亮侵宋打乱了南宋的布防,使得南宋开始重视此地的防务。

金海陵王亲率东路军主力从淮西南下,妄图百日内灭南宋[105]。其妹夫在淮阴(今江苏)清河口虚张声势,吸引了宋两淮军主力。主持防务的刘锜中了其声东击西之计,重兵驻守楚州,西面的防备空虚,十月海陵王顺利地从正阳关(今安徽正阳关南)渡淮河,占领寿春(今安徽寿县)。而此时西面的王权胆小怯战,放弃庐州南逃,把淮西拱手让给金人。因此,宋御敌于两淮的战略迅速破产[106]

虽然海陵王因东京政变和水军败于采石而最终攻宋失败,但南宋两淮地区的防御被金兵迅速突破的事实给南宋当头棒喝,宋廷再也不敢轻视该地区的防备建设了,这客观上推动了两淮防线体系的形成。此时,因南方人民抗金热情高涨,宋高宗也被迫传位于宋孝宗。因此,金兵北撤后,南宋开始重新筹划在两淮地区的防务。

绍兴三十二年(1162),杨存中、李显忠等主张依据地形加强淮南州县的军事防御力度,顺应南宋军民大兴山水寨拒敌的形势,将“光州、濠州、安丰军今欲移并,附山为险。濠州入横涧山,安丰军入暗涧,光州欲改为光山县,移入太苏山,隶安丰军”[107]。同时,为改善各渡口地势低平,无险可守的弱点,他们还主张在淮南各渡口设堡驻守。此外,他们还建议淮南各地发展农业生产,并招募弓箭手等屯田兵,这种兵农合一的土兵,可补充正规军防守力量的不足。这些建议充分借鉴了北宋时拒夏的经验,既是针对金朝南下的军事威胁而作的被动防御,也响应了宋孝宗积极北伐的主动进攻战略。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五月,南宋正式北伐,对金开战,史称“隆兴北伐”。但是不久,南宋军队就因为指挥失误等原因而溃败于符离。此时的前敌统帅张浚原想继承高宗时代的求和路线,但因遭到了宋孝宗的驳斥而只得重新组织两淮防线。他任命魏胜守海州、陈敏守泗州、戚方守濠州、郭振守六合,“治高邮、巢县两城为大势,修滁州关山以扼敌冲,聚水军淮阴、马军寿春,大饬两淮守备”[108]。这样自西而东,南宋终于组织起了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沿淮军事防线。(www.xing528.com)

宋孝宗隆兴二年,金世宗大定四年(1164),金朝在促和无果的情况下,再次南下攻宋,以迫使宋廷就范。这次战役的焦点仍然在淮东要地楚州。是役,金将徒单克宁率领六千水陆军马,与宋将魏胜对峙于楚州十八里口。由于南宋方对楚州防御体系的认识不清,魏胜“专一措置清河口”[109],想通过在江中布下巨木和沉船的办法拦阻金军。然不久后,金军挑选水性好的士兵潜水,把大绳系到巨木上,再由岸上数百人拉拽,去掉了南宋布下的巨木和沉船,很快攻破了防线。在援兵不至的不利局面下,魏胜坚守战死。金军遂得以取下楚州及淮阴县。随后,“徒单克宁取盱眙、濠、庐、和、滁等州”[110],威胁扬州,全面取得战场优势。最终迫使南宋接受了议和,是为“隆兴和议”。

宋、金这一次小规模的楚州渡口攻防战,暴露了宋军防守方面的问题。单纯在渡口设防的防线,很容易被突破。因为清河口地形无险可恃,不具有高山、纵深等自然地理优势。而金军等敌方进攻部队一旦登陆成功,宋军很难在滩头组织起有效反击。所以,宋军对楚州以及清河口等处的防御,必须建立在以楚州为核心的综合体系之下,应牢牢控制住关键地点,否则渡口失守,楚州也将难以确保。且该区域各统兵将领各自为战,不能配合,无法及时把握战机。这些不足在日后的宋金楚州交锋中,宋军都有改进,楚州的防御工事体系最终发挥出了效力。

一般来说,宋孝宗时期,统治层力图为北宋神宗雪耻,开始北伐,此时淮河防线的战略地位开始凸显。因为此地是战守皆宜的。在隆兴北伐失利后,宋廷才主动进行两淮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建设,以防御工事体系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为标志,南宋两淮地区的军事防御初具体系,但是成效甚微。所以,淮东重镇楚州等地的防御力量仍然不够坚实,面对金军的进攻依旧无力防御,这与南宋中后期的情况形成比较明显的反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