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优化策略

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优化策略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我国一直坚持的对外文化策略,以2004年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建设为契机,中国开始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国家开展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6]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当代活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感染力。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文化“走出去”,发展文化贸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优化策略

中华文化是孕育和涵养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肥沃土壤,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也是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推动中华文化的国家传播,反过来也会促进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理解和认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我国一直坚持的对外文化策略,以2004年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建设为契机,中国开始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国家开展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也需要我们关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展现中国文化的风采与魅力。”[5]“在文化自信中彰显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在构建和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6]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当代活力。中华文化在世界历史上作出过杰出贡献,不仅在器物文化上贡献了四大发明;在精神文化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对于今天处理国际交往中的种种复杂关系,依然具有重要的鉴借价值和指导意义。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对外交往的大门,开辟了永载史册的丝绸之路。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商贸往来的道路,也是一条人文交流的道路。伴随着悠远的声声驼铃,见证了中国与其他文明的商贸往来与人文交流,通过丝绸之路,中西方在友好往来中深化了东西文明互鉴与融合,为世界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凝结产生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古丝路精神的宝贵财富。今天,沿着古丝绸之路的轨迹,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呼应着新时代各国人民深化交流与合作,传承丝路精神的时代注脚。加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要沿着这条历史发展道路,激活当年的历史密码,唤醒共建国家和人民与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承载这份漫长的历史友谊继续深化今天的合作与交往,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

寰宇全球,和平与发展依然是世界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局部地区的冲突与对抗时有发生,霸权主义也始终没有消失,一些国家依然奉行着它们的强权思维和“丛林法则”用于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从而加剧了事态的恶化。在错综复杂的国家问题处理中,中华文明的悠久智慧是当今世界依然需要的中国方案。1988年,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后发表的宣言中就认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7]中华文化向来倡导“以和为贵”“和谐共生”,在全球化日益深化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更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只有在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大环境下才能获得各自的发展,“和合”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治理中急需的中国智慧。中国的诸多外交理念体现着深刻的中华文化精髓,中国倡导“亚洲新安全观”、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提出了合作交往中的“正确义利观”,主张通过协商对话解决国际分歧等。悠久的中华文化依然焕发出精神光芒,要向世界推介中华文化,用智慧的光芒为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提供指引。(www.xing528.com)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感染力。一方面要增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很多外国人即使没有来过中国,但是在他们的意识中,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充满着无限的好奇和向往,中国的京剧武术美食、汉字、书法音乐国画中医茶文化等无不充满了神秘的感召力量。孔子学院的海外大规模建设,掀起了大批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潮,《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美食纪录片在国外的传播,引起了外国人对中国美食的味蕾向往;中华武术因为在影视节目中的出现而被很多人推崇,他们将其称之为“功夫”……诸多的中国文化符号,代表了典型的中华文化。加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仅只是传播这些形式和符号,更要将其中蕴含的精神世界呈现出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汉字,是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人们为了交流和传承而逐步演变而来的,文字反映了中国古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样态,是中国历史长河中可供探索的宝贵财富。舌尖上的美食,反映的不仅是中国的富饶物产,还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世界和精神态度,反映了中国人最质朴的生活样态。中国功夫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它体现的更是中国哲学的思想和精髓,“天人合一”“形神兼备”,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多数缘于“表”,加强文化的感染力,还要更多地传播“里”。

另一方面,要增强现代文化的感染力。现代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的精神追求,当代文化“走出去”,体现为更多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走出去”,承载了中国形象的“中国制造”的系列出口产品“走出去”。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文化“走出去”,发展文化贸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8]中国产品“走出去”,过去人们对于“中国制造”,多数持以否定的态度,质量问题总是人们诟病的地方,如今,“中国制造”已变成“中国质造”“中国智造”,中国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成为了新时代的中国名片,这些高速发展的现代技术和科技文化,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体现了中国新时代的发展速度和现代文化的特征,加强现代文化“走出去”,才能展现真实的中国发展情况和当代中国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