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重要性

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匹诺曹是孩子的典型代表:讨厌上学、讨厌上课、讨厌老师,喜欢许诺但是很少守诺,容易轻信却不长记性,想要舒适却厌恶劳动,容易感动但不容易行动。孩子的成长,不是因为需要的被满足,而是被需要的满足。被需要,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价值;被需要,会让孩子意识到责任重大;被需要的孩子渴望变得更强大以便担当更多。请给孩子被需要的感觉吧,孩子将以迅疾的成长来回报你的理解和懂得!

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重要性

童话里,有关于成长的密码。比如《木偶奇遇记》。

这部经典童话,有助于我们认识教育,了解儿童。

匹诺曹是孩子的典型代表:讨厌上学、讨厌上课、讨厌老师,喜欢许诺但是很少守诺,容易轻信却不长记性,想要舒适却厌恶劳动,容易感动但不容易行动。虽然“不想做一个木偶人,想快快成长”,虽然信誓旦旦地不让仙女妈妈失望,“然而”还是在变成真正小孩的前一天经受不住玩伴的诱惑去了“假期从一月的第一天到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的玩具国。

在匹诺曹的生活中,总有很多很多的“然而”,就像孩子的成长,总是经历着无数的曲折反复。

然而,很多教育工作者不愿正视这点,热衷于鼓吹瞬间教育的功效,热衷于寻找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热衷于研究别人的成功经验企望简单复制或移植。

这种盲目的热衷,导致许多教育的迷信。

例如,自欺欺人地迷信说教的力量,以为只要练就唐僧的“唠叨功”,便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实际上说教的效果如何呢?从玉米糊爸爸到仙女妈妈,还有那没有直接出场的老师,哪一个不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可是,千言万语抵不过玩伴灯芯几句话的蛊惑,匹诺曹选择了玩伴,背离了亲人。

或者,一厢情愿地迷信付出的力量,以为只要无私地奉献,孩子的心总会为之所动。于是玉米糊爸爸在冬天卖掉了自己的旧上衣替匹诺曹买回了识字课本,虽然他当时也激动得亲吻爸爸,但终究还是为了能看木偶戏而卖掉了识字课本。

再或者,善良地迷信宽容的力量,以为宽容的力量如春风化雨,却不知道宽容常常导致放纵。仙女妈妈无比宽容,无论匹诺曹犯了多大的错误,都一如既往地接纳他。可结果呢,匹诺曹留下一句“没法子,让她骂去吧,骂完了就没事了”就不管不顾地去了玩具国。

有时候,也刻意放大伤痛的力量,以为遭遇家庭的变故,孩子便可一夜成才。当匹诺曹终于从“看家狗”的屈辱里解脱出来回到仙女妈妈的家时,他看到最敬爱的仙女妈妈死了,爸爸也不知所终,他哭了整整一夜——我们读着不禁想,这回匹诺曹总该长大了吧。可是当他来到蜜蜂岛,在二十四小时没有吃一点东西的情况下,他宁肯选择乞讨也拒绝从事任何劳动。

那么,意想不到的沉重打击能不能唤浪子回头?答案也是不一定。当匹诺曹在玩具国里疯玩了五个月,突然在一天早上发现自己变成了驴子时,他痛苦、羞愧、绝望,戴上大棉帽子遮住驴耳朵。可是结果又怎样呢?请看作者的描述:

这时候出现的场面要不是千真万确,就会叫人觉得不可思议。原来,当匹诺曹和灯芯看到他俩遭的是同样的难时,他们就不再觉得是耻辱,不再感到痛苦,相反还抖动起他们大得不相称的耳朵,说了一通脏话,最后竟放声大笑起来。

作者对孩童的心灵,真是洞若观火。所有教育工作者都会熟悉这个场景的,为自己开脱,几乎是每个孩子的本能!(www.xing528.com)

当然,说教、付出、宽容、伤痛和打击,都可以促使孩子成长,但都不是成长的主要原因。如果孩子自己没有强烈的成长愿望,那么一切说教、付出等,就都是隔靴搔痒,瞎子点灯白费蜡。

然而,童话里,木偶匹诺曹终于还是变成了真正的人。

鲨鱼肚子里巧遇爸爸后,匹诺曹开始真正成长。面对绝望的爸爸,他说“必须马上想办法逃走”;面对不会游泳的爸爸,他说“您骑到我的肩膀上来,紧紧搂住我,其余的我来想办法对付”。

为了给爸爸换取一杯牛奶,“既不想工作也不想学手艺”的匹诺曹愿意从井里提一百桶水;为了医治病重的仙女妈妈,他把自己用来买新衣服的钱全送给了仙女妈妈,而且把晚上工作的时间由十点推迟到十二点……

然后,他在一天早晨发现自己变成了真正的孩子,他极其满意地在心里说:

“当我还是一个木偶人时,我是多么滑稽可笑啊,现在我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孩子,我多么高兴啊!”

充溢他内心的,是一种成长的喜悦,是任何人不能给予也不能剥夺的无上喜悦!

木偶变成人,是孩子长大成人的隐喻。

孩子的成长,不是因为需要的被满足,而是被需要的满足。

被需要,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价值;被需要,会让孩子意识到责任重大;被需要的孩子渴望变得更强大以便担当更多。孩子觉得自己被需要的那一刻,生命开始觉醒,心灵开始成长。从此,生命的潜能被唤醒,隐形的翅膀被打开,长大的愿望变得如此强烈,不可阻挡!

人,是社会动物。被需要,是人的社会价值的体现。一个从来不被任何人需要的人,是社会的多余人,如风中的柳絮无依,似雨打的浮萍无根,人生轻飘得没有一丝分量。孔乙己人生最大的悲剧,不是考了一辈子没有中举的落魄,也不是偷了书被打折腿的凄凉,而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可有可无。他不被任何人需要,也便不被任何人关心。孔乙己即便不“大约的确死了”,也终有一天会终结自己的生命吧。可有可无、不被需要的人生,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请给孩子被需要的感觉吧,孩子将以迅疾的成长来回报你的理解和懂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