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年之后读李白:深入探索诗人的痛苦与追求

中年之后读李白:深入探索诗人的痛苦与追求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春年少的时候,又读了几首李白的诗,对于李白,仍然知之甚少。以前,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李白会痛苦。隐与仕的矛盾,纠结了李白的一生。通过这种非正常途径的引荐,李白得到翰林待诏一职,成为一个粉饰太平装点门面的御用文人也在情理之中。功名,伤李白最深。李白的痛苦,其实也是芸芸众生的痛苦。但是,尽管追求屡屡受挫,李白却从没有绝望。屡败屡战,愈挫愈勇,李白是一个失败的士子,也是一个可敬

中年之后读李白:深入探索诗人的痛苦与追求

中国人文学启蒙,大概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李白的《静夜思》开始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明白如话,又如此隽永悠长;这样自然如信手拈来,又如此经典而不可超越。这样的诗,一经读过,便没有理由遗忘。在异乡,在月夜,谁不曾把这几个句子,放在心上细细吟哦?

小时候,读《静夜思》,读《赠汪伦》,读《早发白帝城》,读《望庐山瀑布》,真的仅仅是读而已。扯开喉咙,跟上其他人的节奏,噼里啪啦读一阵,既不明白诗歌的意思,更不了解诗歌所寄寓的情感。而李白,更多不是作为一个伟大诗人,而是作为“铁棒磨成针”故事中的主角,存在我幼小的心里。

青春年少的时候,又读了几首李白的诗,对于李白,仍然知之甚少。大概的印象,就是喝酒,漫游,写诗天下第一。那时候也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下意识里,我总是把李白想象成一个武艺高强来去如风的大侠,活得潇潇洒洒,全身上下没有一点人世间的烟火气。

再后来,像大多数人一样,对于李白的了解,止于“诗仙”。沉醉在李白雄奇飘逸的诗歌里,觉得这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才,完美得非人间所有,的确当得起“谪仙人”的称号。

像大多数人一样,我仰慕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才华,折服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欣赏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慷慨,也敬仰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气。我把李白,当成高山膜拜,当成星辰仰望,却看不见李白心里的痛苦。

以前,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李白会痛苦。

我觉得,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天才如李白者,御手调羹、贵妃磨墨,荣耀如李白者,怎么还会有痛苦?!

最近,读了几本李白的传记,扎扎实实读了一些他的诗文,才发现,李白的一生,对于他自己,也许真的是寂寞、落拓、痛苦的。

李白的痛苦,在于他想要的太多。

饮酒的李白,写诗的李白,炼丹的李白,求官的李白,哪一刻,是李白最真实的自己?

求仙访道的李白,仗剑行侠的李白,乱世纵横的李白,济世安邦的李白,哪一个,是李白最想要成为的自己?

都是。

每一刻,李白都活在自己的真实里,因为他没有一刻的伪饰。端起酒杯,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所以,他要“且乐生前一杯酒”;提笔写诗,李白自信能够“兴酣落笔摇五岳”,在他心里,楚王灵台楼阁转眼成空,而“屈平词赋悬日月”;从十五岁开始,李白求仙访道,从此这一辈子“仙游未曾歇”,甚至还拿到了道士符箓成为一个正式的道士;求官的时候,桀骜不驯如李白者,也愿意说出“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这样低眉顺眼的话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与妻子儿女在一起的时候,他未尝不如凡夫俗子一样,以天伦之乐为满足……每一刻,李白都活得真诚、坦率,像一个孩子,对于每一个游戏、每一件小事,都无比投入,无比执着。

隐与仕的矛盾,纠结了李白的一生。“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这两种理想,势均力敌,轮番上阵,咬啮着李白的心。但归根结底,李白的痛苦,和古往今来的士子一样,在于怀才不遇。

可以说,李白的才华有多杰出,他的痛苦就有多深沉。因为他对自己的才华是如此自信,所以,他的理想是如此宏伟。他想师法管仲、晏子,“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还梦想姜太公那样的机遇,“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

因为他的理想如此宏伟,所以他根本不能忍受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做官的资格然后一步一步升迁,他期望的是由布衣而卿相,他期望的是一飞冲天平步青云。这在科举选士已经相当成熟的盛唐,无疑是一种不合时宜。他的《与韩荆州书》,写得洋洋洒洒,大气磅礴,被后世广为传诵,却不能在当时为他带来他所期望的机遇。因为荐举一个布衣之士,显然不符合韩荆州推荐人才的标准。(www.xing528.com)

李白的痛苦,比怀才不遇更深一层,因为他遇而不得,与自己的理想擦肩而过。

李白最终进入长安,来到政治权力中心,是通过道士的引荐。通过这种非正常途径的引荐,李白得到翰林待诏一职,成为一个粉饰太平装点门面的御用文人也在情理之中。这并非唐玄宗不英明,没有慧眼识英才,而是,李白真的不适合政治层面的委以重任。他太天真,太任性,太恃才放旷,不适合那个尔虞我诈、危机四伏的长安城

我有时候想,李白如果规规矩矩走科举之途,未必没有机会高中状元而“一日看尽长安花”,可是如果真那样,便不是李白了,也没有我们熟悉的李白了。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终究还是杜甫最懂李白,知道痛饮或狂歌,都非李白真心所愿,功名才是李白一生最深的执念。功名,伤李白最深。他的诗文,名动天下,流芳百世;他喝酒,“会须一饮三百杯”;他的剑术,据传为唐朝第二;他在扬州一年,散金三十万,救济落魄公子,大抵也类似行侠仗义;他求仙访道,取得了道士符箓……唯独功名,他最强烈的追求,却从未实现,甚至从未接近。他并非贪恋荣华富贵,作为一个道教徒,他信奉功遂身退,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潇潇洒洒地“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他之所以至死仍然抱有功名之心,难道不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得到过吗?李白活得惊天动地,死得无声无息,他的《临路歌》里,那只“中天摧兮力不济”的大鹏,多么不甘!他连慨叹“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资格都没有,因为这一辈子,他的宝剑从未出鞘。

李白对于功名的追求有多执着,他的失望就有多浓重;他的失望有多浓重,他的牢骚就有多盛大;他的牢骚有多盛大,他的诗文就有多瑰丽。《将进酒》《襄阳歌》《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月下独酌》……每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都记录着李白的失意与叹息,蓄满了李白的嘲讽和呐喊

人世间的痛苦,大抵是因为自己求而不得。李白求功名而不得,正如我们求事业有成、求财运亨通、求家庭和乐而不得一样。李白的痛苦,其实也是芸芸众生的痛苦。人生在世,谁能够圆满?倘若天纵英才如李白者,尚且如此遗憾,凡夫俗子如我辈,又何必执着于自己的不拥有?

但是,尽管追求屡屡受挫,李白却从没有绝望。被赐金放还漫游梁宋的时候,李白仍然怀抱“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的理想;行路艰难如冰塞川、雪满山之际,李白仍然喊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宣言;即使在永王被杀、自己逃亡的过程中,李白仍然抱着“一生欲报主,百代思荣亲”的愿望。

李白的痛苦,究竟是天才的痛苦。屡败屡战,愈挫愈勇,李白是一个失败的士子,也是一个可敬的英雄!多少人受到一点挫折就改变自己的理想,藏匿自己的锋芒,甘愿浑噩度日。可是李白,从未妥协,从未改变,他,是真正的不忘初心。虽然他最终得到的“始终”不是他自己想要的功德圆满,但是,却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福音。我们能在李白的抱憾终身里,宽慰不圆满的自己;我们能够在李白的桀骜不驯里,稍稍释放那个如履薄冰的自己;我们能够在李白的汪洋恣肆里,让心灵上天入地,片刻翱翔在自由之境……

李白有太多的缺点,他狂妄自大蔑视权威,他嗜酒如命醉态醺醺,他放荡不羁不拘小节,他也肯定不是儒家意义上的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可是,我们为什么还是那么喜欢李白,甚至超过那个老病孤舟还心忧天下的杜甫?

也许,是因为李白活出了自我?超脱于那个从小就被各种责任、各种教条、各种戒律所束缚着的自我。

也许,是因为李白的天真和执着,像童话里那只犟龟,一意孤行,直至终点。

是的,李白,是一个从未长大的孩子,天真无邪,只想看看世界本来的模样。他就是圣·埃克苏佩里笔下的小王子,是不适合生活在人类星球的。他的死,是离开,也是归去。

余光中说:“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李白不死,他,只是不再归属于人间的体系,不再接受人间的评判,不再为人间的功名富贵而痛苦。

人到中年,我爱这不完美的李白。

人到中年,我懂得了李白的痛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