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凝晖堂——探索中医养生之道

凝晖堂——探索中医养生之道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凝晖堂为清代建筑,用明代藏书楼名“凝晖堂”命名有着特殊的意义。凝库堂在我国书法史上,有一篇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匹的“天下第一行书”,这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唐摹本中最逼真的是冯承素摹本,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各半之印,故又称为“神龙本”。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凝晖堂——探索中医养生之道

凝晖堂为清代建筑,用明代藏书楼名“凝晖堂”命名有着特殊的意义。利用这一空间,我们将诸多明清时代名人书法帖石陈列于此,来到这里犹如步入了书法的艺术殿堂。最引人注目的是明丰坊所书草书《砥柱行》,堪称镇堂之宝,而明代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更是以其石刻临摹水平为游客所赞赏。

凝库堂

在我国书法史上,有一篇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匹的“天下第一行书”,这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羲之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曰,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禊”。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禊。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搜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千方百计得到了《兰亭序》,常常“置之座侧,朝夕观览”。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让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摹拓十本以赐近臣,死后把真迹带进昭陵作为陪葬品。所以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看到《兰亭序》的真迹,只能看到下真迹一等的唐摹本。

洗玉池印

神龙半印

《兰亭序》晋朝人叫《临河序》,后人又称为《修禊序》、《禊帖》、《兰亭诗序》,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唐摹本中最逼真的是冯承素摹本,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各半之印,故又称为“神龙本”。郭天赐谓“神龙本”“笔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中二十个“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兰亭序·神龙本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日"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

《兰亭序》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曰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晋永和九年春,王羲之在绍兴兰亭与友人雅集时即兴挥就的《兰亭序》,千百年来被书法界誉为“中华第一书”。史传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极为珍爱,组织冯承素等多位书法家临摹,选择最佳者收入内府,王羲之原帖则由自己亲自保存。由于真迹早已失踪,长期以来,人们将唐代书法家冯承素所摹《兰亭序》视为“下真迹一等”的最佳摹本。因为摹本上印有唐中宗的“神龙”半印,因此也被书法界称作“神龙本”。

河北唐山学者王开儒多年从事文物研究,曾因论证现存《清明上河图》是全本而非残卷受到文物研究界的关注。继《清明上河图》后,他又全力投入《兰亭序》的研究。2008年11月,王开儒投书新闻媒体,提出被乾隆皇帝钦定为《兰亭序》最佳摹本、现在广为学习者临摹的“神龙本”可能是明代赝品,真正的“神龙本“应该是存于天一阁明代丰坊摹刻的《兰亭序》。这两本《兰亭序》都与明代书法家、收藏家丰坊有关。前一本是丰坊中年时卖给同时代收藏家王济的,后一本是丰坊晚年自己摹刻的。将两本《兰亭序》通篇324个字逐一对比研究,发现两帖出笔入笔一致,但丰坊晚年刻本字迹更具神韵。

贞观印(www.xing528.com)

淳化

开元印

王开儒经考证提出在四个方面证明丰坊草刻的应为真正的“神龙本”。其一,丰坊刻本上有6枚唐宋皇帝收藏印章。不仅有唐中宗“神龙”印,还有唐太宗“贞观"印、唐玄宗“开元”印、宋太宗"淳化"印、宋徽宗“大观”印、宋高宗“绍兴”印等,与历史传说相吻合;而现在流传的所谓“神龙本”则没有这么多皇帝收藏印。其二,唐宋皇帝印章不可能是伪造。因为帖中同时有南宋驸马杨镇收藏印,他是不敢伪造本朝皇帝印的,且这些印章史上有记载。其三,刻本题跋印章显示流传有序。丰坊刻本从唐宋皇室,到唐宋元明大书法家、收藏家唐代褚遂良,宋代米芾,元代郭天锡、赵孟頫,明代丰坊等的题跋印章中,反映了有序的流传。其四,丰坊刻本与保存了王羲之字体最多的《圣教序》字迹一致的更多,且更有神韵,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圣教序》是唐太宗为玄奘法师译经所作序言,由书法家们寻找王羲之字帖摹写而成,公认是王羲之字迹的集大成。王开儒经过将字体放大对比,发现丰坊刻本几乎全篇都可以融入《圣教序》。据统计,丰坊刻本中非常接近《圣教序》的字有45个,不仅远胜现在流传的所谓“神龙本”,而且比历史上一度被认为是最佳摹本、现存于日本的“定武本”也高出了九倍。因此可以确定现存于天一阁明代丰坊摹刻的《兰亭序》就是真正的“神龙本”。

丰氏,原为螂县大姓,历代为官,代出名人。丰坊(1492—1566),字人叔,一字存礼,后更名道生,又字人翁,号南禺外史。丰坊博学工文,尤其精通书法,家有万卷楼,藏书数万卷。丰坊三十二岁中进土,次年因“大礼议”案贬至南京考功。

相传正德皇帝没有子嗣,杨廷和主持立储,选的是兴献王(宪宗次子)的世子朱厚,便是嘉靖帝了。嘉靖帝登基不久,便为了皇统和家系继承问题,在朝中发生了“大礼议”之争,简单说来,就是群臣要依古礼行事,要嘉靖帝以孝宗为皇考,把自己的爸爸兴献王作“皇叔”。嘉靖帝不肯,君臣吵得不可开交,后来暂听了群臣的意见,只是把兴献王改称为本生父母,没有叫“叔叔”。但此事不过搁了起来,并未解决,更总有人顺着皇帝的意思,重提此事,以为进身之阶。嘉靖帝得到了支持,便改了前议,遂致大起风波。二百多大臣跪在左顺门前呼天抢地,大哭孝宗皇帝,算是一种示威行动。最后的解决方式是一百三十四名五品以下的官员被廷杖,十六人被打死。在被廷杖的名单里,头一位便是翰林学士丰熙。他幸免于死,给谪到福建镇海卫。丰坊是丰熙的儿子,也因为“大礼议”被贬。

1527年,丰坊又被贬为通州同知,旋即罢官归里。他仕途骤败,痴狂玩世,只有以藏书、书法扬名。他能将历代真迹仿得惟妙惟肖,是出名的作伪高手。他曾伪造过“河图”、“鲁诗”、“六经"。王开儒推断.因当时神龙、定武两帖世间并不稀见,丰坊把定武、神龙两个跋和印各取一部分伪造成混合、新奇的“美”帖,在收藏家李廷相原帖上题跋之后,把原帖割下,以自己摹本充真迹。他作伪心虚,不敢在帖上题跋,为蒙买者只在卷前押一枚“神品”应当是在嘉靖五年(1526年)三月至八月间丰坊以种种借口,将此伪帖卖给了乌镇的王济。王济押了“王济赏鉴过物”印章之后,丰坊又煞有介事地在王家亲摹了自己伪造的“美”帖。而在1540年王济过世后,50岁左右的丰坊将当年割留的神龙原帖(丰刻、冯摹的母本)以其纯熟的技法又摹刻了此神龙帖(丰刻本),此帖必然胜于他30多岁伪造的稚嫩、软媚的冯摹本。其两帖卷首同有的“神品"、”王济赏鉴过物”和卷尾许将两行题,即是他伪造铁证。

而此伪本在王济家藏了51年,王过世后,1577年(万历五年)此帖卖给了大收藏家项元汴。项清文嘉题跋后,又亲自写跋伪出“冯承素奉敕摹”的响亮帖名。可惜的是丰坊割留的那两个精帖于1562,年万卷楼大火中永绝人间,晚年的丰坊更是潦倒于书淫墨癖之中。黄宗羲在《丰南禺别传》中曾对他有很形象的描写:“读书注目而视,瞳子尝堕眶外半寸,人有出其左右,不知也。”丰坊不善治家理财,故后来家财丧失殆尽,其万卷楼藏书中的宋桀和写本,被门生窃去十之有六,后又不幸遭大火,故所存佳本已无多。丰坊原与天一阁范钦交往颇深,早时范钦曾从万卷楼抄书,丰坊亦曾为范钦作《藏书记》,故万卷楼所剩无几的书最终售与天一阁,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凝晖堂中另一方墨宝便是丰坊为天一阁主人范钦所书的《砥柱行》。

丰坊与天一阁主人范钦是故交挚友。他出身名宦世家,质禀灵奇,才彰卓诡,诗、书、画及篆印均有极深的造诣。

《砥柱行》写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范钦赴任江西九江兵备副使,丰坊即书此诗相赠。嘉靖十五年时,范钦任工部员外郎,因揭发国戚武定侯郭勋私冒官钱数十万,反遭入狱。后率从薄罚,表现了一个年轻官员刚正不阿、敢于斗争的崇高品德,甚为丰坊所钦佩与敬重,故以“中流砥柱”相誉。诗云:“君不见,砥柱崇崇镇中流,撑住天地分刚柔。”又云:“运筹帷幄须豪杰,又闻嘉靖初年亮风节。”丰坊在盛赞之余又对范钦寄予更激切的期望:“天下望公如砥柱,太宰司马堪立取,亦知金瓯眷当宁,万金湖中波弥弥,狂夫乐此期没齿,为君湖傍先洗耳。”通篇诗作气贯如虹,情真意切,直抒胸臆。

丰坊一生书法作品无数,然流传下来的不多,仅十几幅而已。《砥柱行》可谓现存丰坊书作的代表。细察此幅作品,令人震撼。首先是气势雄伟豪放。那条幅上长竖笔画,犹如道道闪电,横空出世,一举达到章法上“破平出奇”的效果。整篇草书如黄河之水奔腾直下,势不可挡,不仅折射出黄河中流砥柱的雄伟挺拔,更流露了丰坊那激情澎湃的心怀。其次是整体布局和谐统一。虽遭墨纵横如飞,却点画精致,自有一种放逸清隽之气流溢于字里行间。他虽多用枯笔,却枯而不死、枯而不竭,神形兼备。他的字线条厚重,但不呆滞,迈笔自如,收锋峻爽,利落大方,从而加强了作品明快奔放的节奏。范钦在《刻千字文跋》中云:“南禺先生力追古学,备举诸体,书家借以中兴,二王怀素犹臻三味,即《千字文》、《砥柱行》可睹。狂草淋漓趁酒醺,千钧笔力徊超群,满纸尽走龙蛇迹,只见濡豪写性灵。”

砥柱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