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造教育:超越单纯的教与学

创造教育:超越单纯的教与学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误区之三是“创造教育是单纯的教与学”。创造教育主要在两个方面体现出开放性的本质要求:一是一切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观,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创造教育受制于多种因素,除了教学因素外,非教学因素也至关重要。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研究发现,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力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

创造教育:超越单纯的教与学

误区之三是“创造教育是单纯的教与学”。这里又分两种类型:一是认为只要开设了创造教育课就是创造教育;二是忽视创造教育与非教学因素的关系。

创造教育课的开设,对学生具备一定的创造知识与技巧,指导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训练,无疑具有促进作用。但开设课程并不能代替创造教育本身。

所谓创造性教育,是指在创造型学校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的教学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这种教育不需设置专门的课程和形式,但必须依靠改革现有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来实现 [3]。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其思想、内容和方法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开放性,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处于不断构建、升华过程中的人;始终把教学过程当作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新质的过程。创造教育主要在两个方面体现出开放性的本质要求:一是一切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观,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二是教学过程做到几个有机统一:教的创新与学的创新的有机统一,学科创新与活动创新的有机统一,校内创新与校外创新的有机统一,创新精神培养与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机统一 [4]。这意味着,创造教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不是一味地从知识中来,它来自于学生的探究,来自于教学的实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将被彻底淘汰,知识的接受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包摄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是靠言语所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无论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还是知识的“构建”和“再创造”,都离不开以创造性思维为主体的认知过程。正因如此,单纯的创造教育课很难实现创造教育的终极目标,充其量是实现目标的途径之一而已。因此,创造教育的关键是要在教育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遵循创造教育的基本思想和创造性形成的客观规律,采取灵活的方法和途径,将创造教育从课堂教学向课外、校外和社会实践延伸,与经济建设、产业活动结合起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体现创造教育思想的教育内容体系。

创造教育受制于多种因素,除了教学因素外,非教学因素也至关重要。如师生关系、教育情境等,它们与教学有关,但又不是教学本身。它们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www.xing528.com)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研究发现,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力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有些教师在创造性动机及智力好奇心的测验中成绩在中等以上,他们的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在三个月中亦有显著提高;而那些成绩在中等以下的教师,其学生便没有进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创造性对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如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倾向、创造力智能结构、创造力的技巧方法、创造力的个性品质等等方面。日本创造学家恩田彰认为创造型教师应具备如下条件:本身具有创造力;强烈的求知欲;努力设法形成高创造性的班集体;创设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态度;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对创造性活动过程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可见,创造型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和在教育中的作用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正如《学会生存》所指出的,“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5]

创造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主客观环境,教育情境与学生的创造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教育情境是教育环境和师生情感的结构体。教育环境是复杂多样的,总括起来可分为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它们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起着特殊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