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声音识别训练

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声音识别训练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每一个声音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难度系数1:《猜猜是谁的声音》具体做法:家长用手机录制几段声音,然后和孩子一起猜猜那是谁的声音。也可以在家里面,让爷爷奶奶等发出声音,然后父母和孩子一起闭上眼睛猜猜是谁的声音。训练的关键点就是:让孩子在其他声音的干扰下,能够迅速地识别出家长的声音。

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声音识别训练

本章中将声音大致分为三类:人发出的声音、自然界(人以外)发出的声音和生活物品发出的声音。识别训练的顺序也有讲究:先是识别静态声音,再是识别动态声音。这里说的静态声音,是指无变化的声音,即某种物体本身会发出的声音;而动态声音,是指有变化的声音,即同种物体随着状态的变化所发出的跟着变化的声音。例如一个装水的瓶子,装了半瓶水后摇晃它发出的声音和几乎装满水后摇晃它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能够识别出不同状态下声音的不同,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听觉功能训练的一部分,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体验。

模块一 识别人发出的声音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的声音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的洪亮,有的清脆,有的浑厚,有的尖锐,有的轻柔……总之,每一个声音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在这里,需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特点,并教会他们如何识别。

训练孩子识别人发出的声音,不仅仅是让孩子对声音敏感,更是让孩子在混乱的环境中能够快速地找到自己的家长,从家长的声音中听出家长的状态和情绪……这些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它不仅仅是一系列的听觉能力的训练,关键时刻还可以让孩子远离危险、保护自己,更能让孩子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

训练手册

1.静态识别:让孩子对人发出的声音感兴趣,使孩子能够识别出家长发出的声音,甚至可以听出家长的脚步声。

难度系数1:《猜猜是谁的声音》

具体做法:家长用手机录制几段声音,然后和孩子一起猜猜那是谁的声音。也可以在家里面,让爷爷奶奶等发出声音,然后父母和孩子一起闭上眼睛猜猜是谁的声音。

备注:该训练只是为了提升孩子对声音的兴趣度,对错没有那么重要。随着孩子对声音兴趣度的提升,准确度自然而然就会提升。

难度系数2:《猜猜我是谁》

具体做法:孩子和妈妈(或爸爸)一起闭上眼睛,这个时候,爷爷奶奶等在他们身边来回走动,一个一个来,然后孩子和妈妈(或爸爸)去猜猜是谁。

备注: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能够明白不同的人做同一件事情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对声音的敏锐度会大幅提升。

2.动态识别:帮助孩子通过声音识别出他人的情绪,进而识别出情绪的变化,这样的能力可以帮助孩子远离伤害,缓解因他人不良情绪所产生的恐惧感。

难度系数1:《谁生气了》

具体做法:让孩子去模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人生气时说话的口气,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和感受。或者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表演他自己生气时说话的口气。情绪可以更换,比如高兴、难过、愤怒等。

备注: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能够有意识地去体会他人的声音,去理解那些声音传递出来的情绪,以及带给自己的感受。

难度系数2:《听听谁生气了》

具体做法:家长用手机录制家里人生气时的声音,然后播放出来和孩子一起猜猜:说话的人怎么了?看看猜得对不对。

备注:这个训练的目的是让孩子能够有意识地去倾听他人的声音,去感受他人的情绪,这样孩子就可以更好地适应与不同的人的交往,学会保持距离,保护自己。

难度系数3:《他怎么了》

具体做法:家长录一段对话,对话中包含一个人的几种情绪,然后让孩子听听看,这个人怎么了。看看孩子能不能区分这几种情绪。

备注:这个训练是为了让孩子理解,情绪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单一的,让孩子能够慢慢了解自己的情绪。

在常规的听力训练中,我们经常会无意识地选择比较安静的环境。但在实际生活中,需要好耳力的地方往往是嘈杂的环境,比如商场、街头、广场、公园等人流量大且嘈杂的地方。这种嘈杂环境下的人声识别,才是最应引起家长关注的方面。孩子如果受过这样的训练,当家长突然消失在其视野范围内的时候,即使只是靠识别声音,也能及时地回到家长身边,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走丢的概率。这类训练,推荐家长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对孩子进行。训练的关键点就是:让孩子在其他声音的干扰下,能够迅速地识别出家长的声音。等这个能力慢慢培养出来,可以让孩子转为在嘈杂的环境中识别自己想听的声音,这个能力对孩子专注力的养成、将来的课堂学习能力,以及语言听力考试的能力也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模块二 识别自然界(人以外)发出的声音

自然界(人以外)发出的声音包括自然界中非生命体发出的声音和生命体发出的声音,也许丰富的经验会让成年人知道这些声音是什么,但孩子无法得知。很多异常的自然界发出的声音会吓到孩子。

这里我们先说自然界中非生命体发出的声音。自然界中非生命体发出的声音,很容易想到的就是雷声。雷声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闷沉沉的雷声,虽然给人一种压迫感,但声音不太大,因而这种雷声吓到孩子的概率也不会太大。大部分孩子、甚至成年人会被吓到的是第二种——爆炸式的雷声。这种雷声就像闪电在你耳边炸开一般,很容易吓到孩子,而这种惊吓有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比如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听到打雷就惊慌失措,或是焦虑到无法正常学习工作的人。另外,如果住在比较高的楼层,刮风的声音有时也会吓到孩子。尤其是风从窗户缝隙刮过时的呼啸声,也会让孩子产生恐惧。所以,当这些因素出现的时候,家长除了立刻给予孩子拥抱和安慰之外,还需要进行解释,告诉孩子这是大自然的正常现象,教会孩子正确地认识大自然。此时,陪伴和解释是最恰当的方式,处理得当,孩子自然不会留下心理阴影。

那么自然界中生命体发出的声音又有哪些是需要引起家长关注的呢?最常见的会吓到孩子的声音就是狗叫声。以前家里养狗是为了看家护院,现在狗是用来当宠物,狗俨然成了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时时刻刻都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加上现在的狗都被主人精心照顾和调教过,打扮得也非常可爱,所以我们会不自觉地忽略掉它们本身存在的攻击性。如果孩子想要去亲近狗,而狗此时又不是能被亲近的状态,孩子就会面对一只和平时完全不同的狗,可能是凶悍的,也可能是狂躁的。而这种巨大的反差很可能会吓到孩子,甚至还会给孩子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如果家的附近恰巧有工地或者废屋,那家长就要留意了,因为到了夜里可能会传来此起彼伏的狗叫声。这个声音和前面提到的风声很像,在幽静的夜里显得更加瘆人,年纪比较小的孩子很容易被这样的叫声吓哭,尤其是当孩子知道这是狗叫声以后,内心会产生很大的冲突感,他无法把瘆人的狗叫声和温顺可爱的狗狗联系起来。如果以上两种情况出现,家长不加以抚慰和解释的话,狗或者其他动物在孩子的心里就留下了可怕的印记,这个印记到了他成年后也很难消除掉。所以,孩子怕狗或者怕猫,作为家长的你知道原因了吗?

应该如何训练孩子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呢?我们这里给出一个方法:利用录音教会孩子识别自然界发出的各种声音。以狗叫声为例,家长可以录制不同的狗叫声,把录音放给孩子听,并加以讲解,让孩子明白原来这“汪汪汪”的就是狗叫声。等孩子适应了狗叫声,家长可以开始教孩子识别动态的有变化的声音。比如识别同一只狗在不同状态下发出的叫声,它这样叫是表示开心,那样叫是表示生气……那么,开心的狗,家长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摸摸它的头;而生气的狗呢,家长需要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

除了猫、狗等这些家养(或流浪)动物发出的声音以外,家长也要让孩子学会识别一些常见的带有野生属性的动物发出的声音,比如虫、鸟的声音。让孩子通过识别这些声音来拓展思维,从而更早更好地认识世界。当孩子认识了蝉鸣声,也许会好奇蝉鸣声是从哪里传出来的呢?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顺着声音去找,从而发现原来蝉鸣声大多是来自树上。那么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蝉一般都在树干上。家长以这样的方式带着孩子去识别声音、了解世界,可以让孩子的思维更加细腻、更加多元。但是,家长还应该告诉孩子,喜欢在树上生活的不仅有蝉,还有一些具有攻击性的昆虫,在听到这些具有攻击性的昆虫的声音的时候应尽量远离,如果被弄伤就要去医院了。

训练手册

1.静态识别:帮助孩子了解自然界发出的声音。

难度系数1:《猜猜它是谁》

具体做法:家长录制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叫声、鼻息声等都可以,然后和孩子一起识别。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配合图片帮助孩子识别这些动物发出的声音。等孩子熟悉以后,可以让其闭上眼睛用耳朵来识别,看看能不能听出来。

备注:识别动物发出的声音很重要,家长要从最常见的猫、狗、鸭子、鹅、鸡等开始,然后转到不常见的牛、马、羊等,再到《动物世界》里面的老虎、狮子、鹰等,再到常见的昆虫,比如蚊子、苍蝇等,最后是一些不常见的昆虫,让孩子去了解这些动物发出的声音,并且能够把声音和动物连接起来。

难度系数2:《猜猜那是什么》

具体做法:家长收集大自然的各种声音,风声、雨声、雷声、地震声等,通过录音录像让孩子了解这些声音以及这些自然界存在的现象。等孩子熟悉以后,可以让其闭上眼睛用耳朵来识别,看看能不能听出来。

备注:让孩子熟悉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其实就是帮助孩子了解自然,提升心理素质,消除不必要的恐惧。(www.xing528.com)

2.动态识别:通过声音的比较,让孩子能够识别危险,远离危险,保护自己。

难度系数1:《它们怎么了》

具体做法:家长录制一段关于动物的视频,视频中尽量表现动物们的情绪,通过它们发出的声音让孩子感受这些声音,然后猜猜动物们怎么了。

备注:动物们的声音可以通过现实生活自己录制获得,也可以通过《动物世界》等电视节目录制获得。

难度系数2:《有多深有多远》

具体做法:最好是家长带孩子去现场体验,比如到一个深井边,通过石头落水的声音判断井深;通过狗叫声,判断狗离我们有多远等。

备注:这是一个需要带着孩子走出去感受大自然的声音的游戏。

模块三 识别生活物品发出的声音

生活物品发出的声音指的是锅、碗、瓢、盆、杯等发出的声音,还有马路上汽车摩托车等发出的声音。我们知道这些生活物品如果只是放在那儿不动是没有声音的,只有当它们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才会发出声音。那不妨反思一下,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是不是很了解这些生活物品受到碰撞等外力作用后,会发出什么声音呢?比如,铁锅掉到地上会发出什么声音?陶瓷杯倒了会发出什么声音?碗与碗摩擦碰撞会发出什么声音?当然,每家的锅、碗、瓢、盆、杯的材质可能不太一样,这里以自己家的生活物品或是比较常见的生活物品为主。

训练孩子识别锅、碗、瓢、盆、杯发出的声音不仅仅是为了让他能早点儿熟悉家里的环境,更是激起他对这些声音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索生活和世界的兴趣。另外,识别汽车等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可以提高孩子对危险的警惕性。汽车如果发出刺耳尖锐的“刺——”声,可能是它遇到了什么紧急的情况急刹车了;如果发出“嘀嘀”的喇叭声,可能是想告诉我们挡住它的路了,那我们就要赶紧找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让一下。

关于训练,一开始让孩子以识别静态声音和危险音为主,比如,用筷子玻璃杯会发出什么声音,用筷子敲陶瓷碗会发出什么声音;汽车正常的时候会发出什么声音,异常的时候又会发出什么声音等。等孩子熟悉以后,开始训练孩子识别变化的声音。比如,同样一个瓶子,装满水后敲起来会发出什么声音,只装一半水敲起来会发出什么声音,不装水敲起来又会发出什么声音等。

训练的方法也很简单,用图片和声音相结合的方式来让孩子识别就可以了。举个例子,比如要让孩子认识铁锅,那么可以准备铁锅的图片,用筷子分别敲击铁锅、陶器、玻璃杯等物品的录音,然后拿铁锅的图片问孩子这是什么呀,孩子答这是铁锅,接着放录音给他听,问哪个是敲击铁锅的声音。反之,准备筷子敲击铁锅的录音,铁锅、陶器、玻璃杯等物品的图片,让孩子听录音来认图片,也可以以此达到训练的目的。

训练手册

1.静态识别

难度系数1:《那是什么》

具体做法:敲击各种常见物品发出声音,让孩子感受不同物品发出的不同声音。

备注:因为条件限制,有些物品可以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帮助孩子去了解。

难度系数2:《噪声》

具体做法:利用手头上的各种物品发出噪声,让孩子去识别这些声音,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体会这些声音带来的烦躁等感受,这样孩子就会有意规避制造噪声。

备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视频帮助孩子去了解噪声。

难度系数3:《破坏的声音》

具体做法:利用手头上的物品发出掉落的声音,或者被打破的声音,这些声音可以通过视频录制,当然条件允许也可以现场完成,但是要注意安全。

备注:发出破坏的声音之前一定要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准备,以免被吓到。

难度系数3:《马路上的声音》

具体做法:先让孩子观看视频学习识别马路上的声音,了解不同声音带来的不同警示;再带孩子到马路上,现场学习不同声音带来的不同警示,帮助孩子识别危险,保护自己。

备注:这个训练需要很多次才能够完成,不要觉得一两次就可以教会孩子。

2.动态识别

难度系数1:《我们敲起来》

具体做法:用工具分别敲击装满水、装一半水的杯子,让孩子识别同一物品不同状态下被敲击后发出的声音。

备注:用不同的工具敲击物品时,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当同一物品在不同状态下,被敲击时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比如说杯子,敲在不同位置,用不同力度敲击,声音都是不一样的。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音乐启蒙训练。

难度系数2:《找到你喜欢的节奏》

具体做法:找几个不同的物品,比如杯、碗、盆等,然后和孩子一起轻轻地敲击,找到一个孩子喜欢的节奏。

备注:物品可以有很多选择。

难度系数3:《猜猜都有什么》

具体做法:为孩子演奏一首美妙的“打击乐”,让孩子猜猜都是哪些物品发出的声音。

备注:这个训练可以帮助孩子提升好奇心和想象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