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步认识宋代以降墓葬及地区历史变迁的讨论

初步认识宋代以降墓葬及地区历史变迁的讨论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未发现宋代以降墓葬。现结合寺院的兴废及该地区的历史变迁,试做一些初步讨论。此外,该地区未见大量早期墓葬出土。这与当时潮汐严重,不宜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自孙吴时期开始,寺院逐步发展并兴盛起来。孙吴定都建业后,人口大量涌入都城。大报恩寺遗址区域发掘的墓葬中,有一定数量的唐五代墓葬,可证实当时寺址破败、沦为葬地的文献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天禧寺得到大修,永乐六年不幸毁于人为纵火。

初步认识宋代以降墓葬及地区历史变迁的讨论

大报恩寺遗址出土墓葬的年代集中分布于汉六朝、唐五代两个时期,其中汉六朝墓葬集中于东汉末年至东晋时期,有少量南朝时期的墓葬。未发现宋代以降墓葬。现结合寺院的兴废及该地区的历史变迁,试做一些初步讨论。

大报恩寺的历史,可追溯至六朝时期的长干寺,其寺址在六朝时期属古秦淮南岸长干里的一部分。据学者研究,在孙吴建都以前,这一带位于秦淮河入江口,潮汐危害严重,长干里居民依然稀少,还没有形成像样的大型聚落[8]。报恩寺遗址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的墓葬[9],出土了建安二十四年(219)纪年的买地券,墓葬年代到了东汉末年。此外,该地区未见大量早期墓葬出土。这与当时潮汐严重,不宜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自孙吴时期开始,寺院逐步发展并兴盛起来。最初为孙吴时期比丘尼所建的小精舍,后在两晋时期逐渐兴盛,并建有阿育王塔,因地处长干里,故称“长干寺”。同时,长干里地区也是当时的人烟密集地区。孙吴定都建业后,人口大量涌入都城。长干里东南接山峦起伏的石子岗地区,有学者据文献史料记载,认为石子岗是一处以平民墓葬为主的葬地[10]。对本次发掘的大量汉六朝墓葬,有学者这样解释:“这批墓葬主要集中于东汉末年至东晋时期,说明长干寺附近的山体缓坡区域在六朝早期是作为葬地使用的。”[11]

隋末,长干寺毁于战火。隋唐时期,长干寺地宫先后两次被打开,舍利等文物流散一空,长干寺逐渐破败,南唐时废为营房。大报恩寺遗址区域发掘的墓葬中,有一定数量的唐五代墓葬,可证实当时寺址破败、沦为葬地的文献记载。

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僧人可政以长干寺旧址舍利放光、数次表见感应为由,获宋真宗支持,于原址重建长干寺。天禧二年,真宗为长干寺赐额“天禧寺”。元代,天禧寺被敕封为“天禧慈恩旌忠教寺”。明初洪武年间,天禧寺得到大修,永乐六年不幸毁于人为纵火。永乐十年,该寺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明成祖朱棣下诏于原址重建该寺,赐额“大报恩寺”,将其升为“皇家寺院”。简言之,宋代以后,长干寺虽时有兴废,但整体而言,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中。尤其到了明代,明成祖重建该寺,规模宏大,可谓江南名刹之首。本次发掘的墓葬时代下限为唐五代时期,未发现有宋代及以后的墓葬,这与该地区在宋代以后寺院大规模发展的史实相吻合。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南京大报恩寺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ZDA221)

(编辑:王志高)

【注释】

[1]其中三座墓资料已整理刊布,其中M1、M2为合葬墓,刊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龙桃杖墓》,《考古》2009年第1期;另一座墓葬编号M6,刊南京市博物馆《南京秦淮区宝塔顶10号院战国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09年第4期。

[2]南京市博物馆:《南京秦淮区宝塔顶10号院战国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09年第4期。(www.xing528.com)

[3]南京市博物馆:《南京秦淮区宝塔顶10号院战国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09年第4期。

[4]金属器发现数量较少,一方面由于墓葬历史上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也和南方地下水位浅,铜铁器易腐蚀有关。

[5]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龙桃杖墓》,《考古》2009年第1期。

[6]南京市博物馆:《南京秦淮区宝塔顶10号院战国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09年第4期。

[7]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龙桃杖墓》,《考古》2009年第1期。

[8]张学锋:《吴都建业的都城空间与葬地》,《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6辑,2017,第1~27页。

[9]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龙桃杖墓》,《考古》2009年第1期。

[10]张学锋:《吴都建业的都城空间与葬地》,《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6辑,2017,第1~27页。

[11]许志强:《六朝建康长干里考略》,《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6辑,2017,第76~8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