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创新的统战文化工作

打造创新的统战文化工作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统战文化、创新统战工作在和谐社会的推进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与影响。“统战文化”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主要是由于统战文化与统战工作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统战文化既称得上是一个创新的提法,又全面而充分地显示着统战工作的时代意义。统战文化是统战工作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积淀。把握统战文化的方方面面,肯定有利于今后的统战工作。

打造创新的统战文化工作

徐定宝

【摘要】“统战文化”在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与价值的概念。建设统战文化、创新统战工作和谐社会的推进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与影响。统战文化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因此需要对它有一个科学的界定,同时也需对统战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予以清晰的揭示。本研究还对统战文化的理论架构、组成因素、基本属性以及统战文化在实施与操作层面上的诸多问题做了探索性的回答;同时,也对以往在统战文化方面的认识予以理性的整合与提升,并提出一些具有开拓性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统战文化统战工作对策

统战文化作为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其历史十分久远。然而,统战文化被视作理论概念与实践思想而推出,则是最近的事。“统战文化”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主要是由于统战文化与统战工作的关系极为密切。

首先,统战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而且在中国革命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为革命事业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里,尤其是我们国家处于新世纪的发展期,党的工作重心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面,因而统战事业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社会阶层在我国出现,统战工作对象增多,要把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求同存异、共同奋斗,使统战工作的团结范围进一步扩大。现实生活中,社会各方面成员在根本利益一致性不断增强的同时,也呈现出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利益要求,其选择性、自主性、差异性日益增大。统战工作已由政治领域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由大城市拓展到中小城市,由公有制单位拓展到非公有制单位,参与统战工作的部门和组织日益增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从文化层面去审视统战工作,就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统一战线内涵与外延的理解更为深刻与科学。

同时,我们认识到统战文化就是党的统战理论和实践工作的结晶。新时期统战文化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视统战理论和实践创新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爰国者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我国社会阶层发生了新变化,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先进性进一步增强,农民日益成为社会主义新型公民,他们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社会已出现了大量新的阶层,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的伟大征程中,需要统一战线在巩固工农联盟的基础上,把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起来、调动起来、发挥出来。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已经进一步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应该说,统战文化正是着眼于新时期统战工作的上述特征与性质,以“和”为核心,以“团结、合作、互助、关爱、和谐”为基本内容,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因此,统战文化既称得上是一个创新的提法,又全面而充分地显示着统战工作的时代意义。

长期以来,在开展统战工作时,很多同志只知道按上级精神抓落实就可以了,往往就事论事多、灌输式说教多、行政式工作方法多,如何从文化的角度考虑则比较少。许多干部对什么是文化也知之甚少,一谈到文化,又往往与文体活动扯在一起。因此,要加深对新时期统战文化与统战工作之间关系的认识,充分了解加强统战文化建设能促使当今统战工作展现出新的亮点。

一是提升了统战工作的层次。统战文化是统战工作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积淀。新时期统战文化来源于统一战线工作实践,是对统一战线实践的提炼和概括,并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统战文化是统战工作的灵魂所在。用文化层面透视统一战线工作,提高了统一战线的工作定位,从总体上提升了工作层次。

二是抓住了统战工作的根本。统一战线工作本质上是党的群众工作,以实现各界人士“大团结、大联合”为己任。新时期统战文化的核心是“和”,统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倡导和谐,使全社会树立起“和”的理念,接受“团结、合作、互助、关爱”的统战文化思想,以促进民族、阶层、政党、团体的和谐,为全社会和谐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

三是找到了统战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最佳切入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的一切工作的方向和中心任务。如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也是新时期统一战线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新时期统战文化建设,为统战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中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新时期统战文化为和谐社会作贡献主要表现为:1.凝聚了力量。通过文化的感化和培养,使人们以相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互集聚起来,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和谐社会建设;2.提升了思想境界。借助各种活动载体,弘扬和传播“和”的主旋律,奏响“和”的主题歌,营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了人们整体素质的提高;3.规范了行为。通过一系列价值观念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思想行为,以至成为人们重要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使团结互助、和谐共处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4.理顺了关系。统战文化倡导与人为善,推己及人,求同存异、化异为同的理念,对多元的价值观念和不同的利益诉求关系进行协调,使矛盾趋于缓和,促进了社会和谐。

鉴于统战文化与统战工作的互动关系,我们在从事统战工作时,也就有必要对统战文化的基本认知,诸如文化概念、精神实质、理论架构及基本属性等进行科学的探索,以便尽快了解统战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把握统战文化的方方面面,肯定有利于今后的统战工作。

何为统战文化?能否先对统战作如下解释:一个政党为达到自身的斗争目的,以一定的政治原则,在广泛的范围内与某些社会力量及特殊个体结成某种联盟;这种联盟从其社会特性看,也是政党对社会政治结构的一种文化改造,因此,其过程与结果也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而且既然是一种范畴,它就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显示不同的形式与内容。若以上述认识为基础,那么统战文化的概念就比较清晰了:一个政党为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以统战的方式对社会政治结构进行文化改造,由此而产生的独特的社会现象,可称之统战文化。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所坚持的统一战线工作,在党的统战文化中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反映,因此,提出并开展统战文化的研究,对于党的统战事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统战文化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其定义一旦确定,我们就需要对它的内在文化架构进行剖析。统战文化应该具备三个文化基因:其一,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统战文化中的基础部分;其二,表现着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这是统战文化中的实践部分;其三,显示着世界进步的文明成果,这是统战文化的外来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之所在。传统文化中的“和合”与“权变”精神,不仅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而且因其遵循“和而不同”、把握“权变”的处事原则,从而成了我党统战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传统文化崇尚“礼之用,和为贵”,强调公正、主张诚信以及倡导“尚中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是我党统战文化的灵魂;而“权变”的意识,使我党的统战策略变得生动而灵活,又富有人情味。这些民族文化的理念,也是中国共产党给世人树立良好统战形象的基础与根本。因此,深入挖掘优秀的民族传统精神在统战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是统战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头戏。革命文化中的统战实践是我党遵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党的领袖人物先进思想开展的,中国革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战实践是革命文化的重要来源,并成为统战文化最具实质性的内容。研究革命文化在统战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对深入把握统战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政党在统战工作中的得失与成败,作为一种宝贵的外来经验,对党的统战工作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从文化的角度看,也是统战文化不可忽略的部分。对统战文化这三个组成部分进行认真而深入的考察与探索,应该是研究统战文化的重要任务。

统战文化的基本属性至少有三个方面,即统战文化具有政治性、社会性和时代性。统战文化作为政党服务于自身奋斗目标而出现的文化现象,其政治特性是不言而喻的。它虽然属于社会现象,但就其文化动因与表现而言,不能不说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与存在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阶级性,这也是统战文化有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之所在。统战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以社会的特殊群体与个体为对象,无论是统战文化的主体还是统战文化的客体以及两者间的联系,都是以社会的常态出现,不管处于何种历史时期,该时期的社会特性即社会生存方式都能在这一时期的统战文化中得以呈现。同时,社会特性也会由于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呈现出非同一性,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状态显然与五六十年代的不一样,至于“文革”时期与改革开放时代的社会面貌也有很大区别,因此,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军事以及艺术等都会在当时的统战文化中留下烙印,所以社会性应当是统战文化的一个基本属性。统战文化的时代性也是明显的,它取决于党的统战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任务,就是在战争年代里也不一样,如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统战对象都会有所区别,建国后亦因历史阶段的不同,导致统战文化呈现不同的特色。在新时期的今天,由于党的中心工作的转移,统战文化又显示出具有时代开放的特点,其内容与形式也与之相适应。因此,正确把握统战文化的政治性、社会性与时代性无疑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统战文化历史发展与当今特性,从而也有利于营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良好的统战文化的局面与环境。

对统战文化的观照也需要从三个立足点上进行,即从统战文化的主体、客体及两者间的联系上开展。统战文化的主体在国内是中国共产党,党的一系列统战政策、方针及指导思想等是统战文化主体理念的具体反映,对统战文化主体的研究不仅能使我们看到党的统战策略的伟大成果,也促使人们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伟大与成功的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对统战文化客体的研究,既能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我党所承担的各种不同的战略重任,也可藉此认识特定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各种类型的统战对象,以及这些不同统战对象在社会政治结构中的地位与影响,统战文化层面上所显现的非线形、即曲折波浪型的形态,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党的统战事业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从而对党的光荣的统战历程产生更进一步的认识。至于统战文化主体与客体间存在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同样可以使人们看清党的统战工作在过去的历史年代中所表现出的坚定原则性与高度灵活性,并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战事业所走过的道路的艰辛与曲折的了解与认识。

首先,我们应当看到统战文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历来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方针,而新时期统战文化提倡各阶层、各民族在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前提下,允许保留和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也允许不同信念、不同价值观念的存在,这些不仅不会削弱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相反,通过不同见解之间的争鸣,可以集思广益,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先进文化的生命力,从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层性上丰富先进文化的内涵。先进文化是大众的文化,是植根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并依靠人民群众获得不断发展、进步的文化。随着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对象的扩大,工作领域的拓宽,统战文化必将成为党和人民紧密团结的重要依托。党的团结联盟越广泛,越有利于事业的发展;党的团结联盟越深入,越有利于获得先进文化的动力之源,并能以此来丰富和拓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容。先进文化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它的繁荣与发展也立足于此。新的形势、新的对象、新的任务,造成统战工作前所未有的高难度和复杂性,需要在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从这个层面上说,统战文化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先进文化的实践。因而,如何在统战文化的时代进步中,遵照党的巩固执政地位的要求,深入思考新时期统战工作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建设先进文化的角度去审视和面对当前的统战工作,真正将统战文化视为党的战略任务与中心工作的重要一环,在思想上而且在行动上予以足够的重视,认真地挖掘与把握统战文化的内在价值与意义,这对丰富与充实当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无疑具有现实和长远的作用与影响。

其次,我们也应当看到统战文化对于构建大统战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统战文化毕竟不等同于具体的统战工作。后者主要着眼于统战工作的实践,而前者则站在文化的角度去观照统战思想与理论层面上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从统战文化的角度出发,有可能避免在统战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囿于某种特定的政治框架,而站在更高的高度或以更为深广的时空领域为背景去认识我党统战事业的时代使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统战文化对构建大统战格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一,统战文化为大统战开阔了思路。统战文化为统一战线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历史源头,即找到了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融合、不断完善的结合体,统战文化独特的凝聚功能和“粘合剂”作用,秉承着文化是魂的理念,为大统战格局提供了新的支撑,增强人们对祖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凝聚起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作为大统战格局的展示形式,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态,可以搭建一个新的时代平台,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达到常规统战工作所难以达到的社会效果。其二,统战文化也为大统战提升了层次。统战文化能以内容的丰富性、手段的多样性、形式的新颖性,引起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以此来提升统战工作的地位。注重从转变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人手对人进行改造,使之比一般的统战工作具有更高的层次。统战文化倡导的理念,既是一种思想素质,也是一种道德素质,而索质的提高,也是工作成效的重要体现,也是大统战工作质量的一种提升。其三,统战文化更为大统战增添了魅力。统战文化以各种艺术形式和手段,使广大群众在共同参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使人们感受到统战工作的实实在在和亲切动人,从而消除以往的陌生、不安和疑虑的感觉,而又在带有审美特色、趣味性、知识性的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从而使统战工作真正面向社会,融入群众,扎根基层。统战文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说服力;有利于最广泛地团结和联合海内外中华儿女这一目标的实现,从而有利于推动党的适应时代需要的统战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能够为实现新时期的奋斗目标,继续立新功、作出新贡献。

另外,我们还应当看到统战文化能够为党的中心任务即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也能为推动中华复兴、祖国统一大业立新功,这也是统战文化当前及今后相当长历史时期内的重要使命。

就前者而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时期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从长远的战略高度看,统战文化的历史任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紧密关联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首要内容,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实现社会和谐又互为前提条件。这也是我国当今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这种形势下,社会存在各种矛盾与千变万化的不和谐因素:在国内,诸如社会分配上的不公,城乡与区域差距的扩大,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等使社会矛盾凸显,思想观念错综复杂;在国际上,同样面对来自外部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诸多严峻压力。这些都需要我们党团结一致,带领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地去积极应对。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工作千头万绪,繁重而又复杂,而其中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做好人的工作,以便紧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大力营造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而这方面,统战文化最能显示出其长处与优势,因为统战文化的理念及其价值取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崇高目标完全相一致。社会和谐的基本特征至少有两条:其一,是民主与法治。和谐社会自然是一个民主与法治的社会,这与我党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大力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目标相吻合。社会生活中的高度民主,国家管理上的依法办事,现实利益群体间的关系协调及各个环节的井然有序,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统战文化能为党的治国方针提供有效的服务,可以在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范围内推动民主与法治的历史进程,在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过程中起到独特的作用。在统战文化的舞台上,我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必将获得更加充分的完善与发展,统战文化的时代特征与价值标准可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持久而有力的支撑。其二,是公平与正义。和谐社会也是一个公平与正义的社会,这与党的“三个代表”思想中的“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相一致。统战文化表现在具体的统战工作中,不仅强调政治上的安定团结,发动与引导社会力量的方方面面为党的中心工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其间,还注重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大力提倡正确、妥善地处理好各种利益群体间及各类社会成员间的矛盾与关系。统战文化的开展能够从更加广泛与深入的层面上去坚持公平的确立与正义的伸张,在化解矛盾、理顺关系、维护社会各方利益、激发人民大众的创新热情上大有可为。公平与正义是统战文化所要坚持的重要原则,也必然凸显于统战文化的历史使命之中。

就后者而言,统战文化内所蕴涵的民族优秀传统对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自古就存在着推崇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大一统”思想,这种“大一统”的民族文化心理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存在。当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面对群雄争霸、诸侯割据的动乱局面,高扬起“大一统”的政治旗帜,又经过历代传承,这种“大一统”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强烈文化记忆,并升华为我们伟大民族的巨大向心力与凝聚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统一,分裂是违背民族意志的。”因此,“大一统”的民族心理也是包容于统战文化思想体系内的文化意识。当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大一统”的政治功能被强化,而且受到封建礼教的渗透与宗法观念的浸润,使其有形无形地成为封建王权及其核心——皇帝的心理拱卫,从而也产生过不少负面效应。任何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都是能看清这一点的。但是,不容否认的是,这种“大一统”的文化意识中所固有的维护国家团结、稳定和统一的精神,能产生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在经历数千年的社会教化与历史沿革后,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中心意识与自觉抵制政治统治的分权化,大量的历史事实已证明了这一点。如民国初期多党政治的失败、国民党独裁专政的失道寡助,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心目中的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中华“大一统”的民族心态。处于新纪元的统战文化,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在“大一统”的民族心理支持下,积极弘扬“和”、“中”、“和而不同”等民族文化思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团结海内外所有具有爱国之心的各界人士,聚集在祖国统一的大旗下,结成前所未有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并最终完成神圣的国家“大一统”的历史使命。

统战文化的精神与价值取向根源于统战文化内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是统战文化精神与价值取向的思想坐标。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理念可以成为当今统战文化精神与价值取向最重要的标志。这一价值取向不仅体现着“和”的精神,即“贵和谐,尚中道”的民族文化意识,也表现了“中”的思想,呈现出境界高远的“天下为公”、社会大同的人类理想,而且还包容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精神品格,显示出“以和为贵”文化理念的完整性与深刻性。

“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首先立足于“和”,即中华文化基本精神中的“贵和谐,尚中道”。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和”的意识已演化成深厚的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以至变为集体的“文化无意识”,正是这种无形而胜有形的文化无意识,可以作为社会的潜意识而构成统战文化必需的巨大的向心力。统战文化的核心任务是争取最广大的同盟军,为实现我党现实与长远的奋斗目标服务,其间能凝聚人心的固然有共同利益驱使下的政治价值追求,然而不能不看到一直流淌于中国人民血脉中的经久不绝的文化意识——“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发生着潜在的不可动摇的心理基础作用,中华文化历来注重于“人和”,“以和为贵,,是中国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易经》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向往的就是至高无上的“太和”世界。《中庸》提倡的也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的“和”的社会,由此而逐渐演化成社会生活与文化思想所共同推崇的“四海一家”、“九州一体”、“化干戈为玉帛”及“贵和须息争,息争以护和”等社会文化心理,也就是一种被社会民众所接受与认可的心理价值标准。因此“以和为贵”作为统战文化的价值取向,也就为我们党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

“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既立足于“和”,又着眼于“中”。“中”即“中和”,就是公允、适度、中正,是“天下为公”大同文化的精神核心。只有公允的“中和”之路,才能达到人类“和合”、“大同”的社会理想。如《礼记》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欲行“大道”,就须“天下为公”。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思想家曾提出人人平等,社会自由,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天下为公”的理想世界,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说:“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也就是人类社会的“大同”世界,而实现大同社会的价值取向,走的是“中和”之道。传统文化中的“中”的观念,承认事物处于运动与矛盾之中,而面对复杂变化中的社会矛盾,其提倡的是公允平衡、不偏不倚的“中”的原则。所谓“中”,即反对让矛盾朝激化的方向发展,而是主张矛盾在对立统一中获得“和合”的发展,也就是尽可能地按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办事。“中”不等同“折中”,不是“和稀泥”,也不是在距离意义上的“中间”,“中”是“正中”,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把握公中与适度,这样事物矛盾的运动与结果就会按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进,“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就有可能真正实现。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理想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正是以科学地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而造福于人类社会为己任。因此,“以和为贵”的“中”的思想,应当成为党的统战文化无可置疑的价值理念与文化意义上的取舍标准。

“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包含着“和而不同”的精神品格。传统文化中的“和”,不仅体现着“和谐”,还表现出“和而不同”的价值原则。即坚持着“重和去同”、“求同存异”的处事态度。《国语》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之。”意思是,只有视不同的事物相融合,才能达到平衡而可视之“和”,若只将相同的事物加在一起,只会有量的增加而不能产生新的事物。对此孔子曾有过明确的说法,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因此,传统文化中的“和”,并非无原则的和,而是坚持有原则的和谐相处,反对无原则的苟同与表面上的同一性。在充分肯定事物多样性的前提下,主张以广阔的胸怀与海纳百川的气魄,去达到兼容并包,和谐统一的目的,这也正是统战文化具备吸取中华古代思想养分而在统战实践中表现出“求同存异”原则的深远文化根基的显现。

首先,注重对新时期统战文化的研究和发掘。统战文化是个既悠久又新鲜的课题。说它悠久,是因为它源于中华传统文化,自创建统一战线开始,就蕴含了文化。说它新鲜,是因为之前还没有人从文化的角度系统地提出和研究过,没有现存的资料可找,没有明确的答案可查,要靠我们自己去研究、探讨。在统战文化建设中,我们一是组织人员找资料,进行集中分析和研究;二是走访座谈,邀请专家进行咨询和探讨;三是发动统战干部共同进行研究,撰写论文。在邀请专家对优秀研究文章进行评选的基础上,还及时召开统战文化理论研讨会,并将优秀文章汇编出版。经过研究发掘,使我们对新时期统战文化的概念、内涵、特点、功能以及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等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为推进统战文化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其次,注重新时期统战文化的提炼与倡导。为使社会各界了解和熟悉新时期统战文化,不断扩大统战文化的社会影响,我们从五个方面着手,开展了相关工作:(www.xing528.com)

一是提炼出新时期统战文化七块基本内容。新时期统战文化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为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研究整理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统战工作特点,对统战文化进行了归纳提炼,并提出了多党合作文化、民族团结文化、阶层和谐文化、海外联谊文化、宗教和睦文化、工商奉献文化、统战机关文化等七大块基本内容。不仅大大丰富了统战文化的内涵,而且也为各部门、各阶层、各团体共同做好统战文化这篇大文章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二是设计了新时期统战文化建设的六项活动。文化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强行灌输,只能采用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为使统战文化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我们设计了六项活动:统战文化理论研讨会、统战文化书画摄影展览、统战文化演讲比赛、统战文化文艺晚会、统战文化诗词征集和“我为建设统战文化献一策”等。通过拟订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人员,分头抓好指导、落实,扎实有序地推进统战文化的建设活动。

三是开辟了新时期统战文化建设的五条宣传途径。①创办与开辟有关统战文化的宣传专刊,经常登载研讨文章及统战文化建设活动信息,发到各级领导干部和统战人士手中,使他们了解统战文化,参与统战文化建设;②对每项活动全程拍摄,并制作成电视专题片,向社会各界广泛介绍统战文化及开展统战文化建设的情况;③利用统战网站,及时快速地宣传统战文化建设工作情况;④通过文艺创作手段,组织编写反映统战文化内容的文艺节目,如小品、戏剧、地方剧、诗歌、歌曲等,使统战文化深入基层、融入群众;⑤编印《统战文化丛书》,包括《统战文化书画摄影作品集》、《统战文化建设集》(分为研究篇、实践篇)、《优秀建设者风采》等,送给各级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士,扩大了新时期统战文化的社会影响。

四是组织开展新时期统战文化理论的集中培训。利用党校、社会主义学院等教育阵地,组织乡镇(街道)和市直部门分管统战工作的同志参加培训班,讲解统战文化理论知识,对统战文化建设提出要求。如分别组织社区干部和乡镇(街道)统战干部进行集中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对统战文化内涵、作用、意义等的认识,增强了抓统战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五是召开新时期统战文化建设座谈会。组织统战工作重点对象开展交流座谈,如分别召开宗教和睦文化座谈会和民族团结文化座谈会,邀请宗教界人士、民族界人士畅谈构建和谐社会的感想,表达自身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决心。同时,对他们予以启发引导,并促进联系沟通,努力形成思想共识,广泛凝聚力量,共同推进统战文化建设。

一是从内容上进行深化和发展。新时期统战文化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才能显示其活力和作用。为此,宁波地区的余姚统战部紧密联系当前形势,从统战文化七大块基本内容着手,做到边实践、边发展。如在推进统战机关文化建设中,围绕创建“五型”干部队伍,提倡“民主团结、进取有为、务实创新、正气清廉”的作风。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又根据机关实际,制订了统战系统党员先进性“四有”标准。并以“强素质、争一流、转作风、严纪律”为主题,开展了“三个人人”活动,即“人人爱学习、人人学技能、人人有爱好”。同时,为丰富和活跃机关文体生活,增进机关凝聚力,营造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组建成立机关乒乓球队,经常组织开展各类友谊比赛活动。如在海外联谊文化建设中,余姚统战部推出“七个一”工程,即创建一个基地、建立一支队伍、制作一本宣传册、开展一次征文比赛、上好一堂教育课、组织一次媒体采访、制作一部电视专题片等,并把做好家门口的台湾人民工作作为重点,为台商就医开通“绿色通道”,为台商解决子女就学问题,为台商定期举办政策法规讲座,每季一次组织台商开展“感受第二故乡”考察活动等,受到了台商的好评,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又如工商奉献文化建设中,工商联大力开展非公经济人士“争做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活动,在广泛宣传优秀建设者事迹的基础上,以企业文化为抓手,积极探索企业文化建设新思路,重点组织非公经济人士举办企业文化沙龙,举办企业文化讲座及座谈交流,开展非公会员企业健身运动会等,同时,积极组织非公经济人士开展“情系老区光彩行”活动,努力把工商奉献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二是从工作层面上进行延伸和拓展。随着统战文化建设活动的逐步推进,建设主体得到了不断的延伸和拓展。我们认为开展新时期统战文化建设主体的第一层面是各级党委统战部。以宁波地区余姚市委统战部为例,该统战部在对其所在地区的统战文化建设进行有效组织、指导的同时,着重抓好市级六项系列活动。在此基础上,积极抓好第二层面的延伸,即各乡镇、街道党委和其他市直部门。各乡镇、街道党委和市直有关部门按照市委关于开展统战文化建设的文件精神,联系实际,整合统战资源,因地制宜地制订活动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特色地抓好统战文化建设工作。如三七市镇党委通过对“陈氏(陈布雷)故居”的修缮开发,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拍摄电视专题片,介绍陈氏故乡新貌,作为广泛联系和邀请海内外陈氏后裔来三七市镇考察参观的重要载体,促进了与海内外的联络联谊。又如梁弄镇以开展“中华诗词之乡”创建活动为载体,通过成立70多人参加的诗会,建立两个诗词教育基地,召开全省诗联会等,达到了大团结、大联合的目的,不仅提高了群众的索质,凝聚了一大批爱好者的心,而且促进了老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了老区形象,得到省、市领导的好评。再如西南街道在推进工商奉献文化建设中,不仅组织发动广大企业家投身光彩事业,使慈善捐赠达到空前规模,而且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邀请专家讲授企业文化,并组织辖区内重点规模企业开展了“树企业形象,展员工风采”为主题的企业文化风采展示活动,较好地体现了企业员工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的风貌,营造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相互依存、团结合作的氛围。目前,统战文化建设主体已延伸至第三层面,即向社区延伸。各乡镇、街道党委把统战文化进社区与创建文明社区、示范社区、和谐社区等结合起来,如开展各种联谊活动,双向服务,结对联系、建爱心超市等,使新时期统战文化融于社区建设,并渗透到居民生活之中,共同营造了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

三是从制度上进行规范。制度体现理念和价值观念。把理念、共识及时转化为制度,又通过制度的落实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是统战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统战工作阵地多、领域广、要求高,所以我们非常重视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始终把制度建设作为一种有效的载体,贯穿于统战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如在机关层面上,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重新制定和完善了干部调研联系制度、学习制度、走访慰问制度、干部谈心谈话制度、岗位目标考核制度、重大事项汇报制度等,促进了机关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又如在统战工作层面上,先后制定完善了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党外人士制度、民主党派与政府部门对口联系制度、党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统联席会议制度、党外干部工作六项制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章程、宗教活动场所系列制度等,并切实抓好制度的落实。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完善和落实,统战文化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在以往的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实践中,我们已经创造了一系列好的做法,例如乡情联谊、服务联谊、交流联谊、文化联谊等,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思想,如对台联谊文化、“寻根文化”、“亲缘文化”等。这些工作和思想,对于争取海外炎黄子孙的人心,促进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大联合,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联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与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的形势要求及与它所担负的艰巨任务相比,我们的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还有很多的不足,许多方面需要探索和创新。当前,我们起码可以尝试实践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创造条件,开展对台湾朝野全方位的政党外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台湾的政坛上仍将是蓝绿两大阵营的对垒,我们要把蓝绿的政治分野放在台湾岛内的特定背景下来观察和分析,防止出现简单化的倾向,要努力开展与台湾所有政党的交往。2005年间,随着台湾泛蓝的三个政党的领袖先后来中国大陆访问,各个泛蓝政党与中国大陆的关系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是,由于民进党“台独党纲”的限制,由于“三合一”选举后陈水扁的肆意挑衅,我们与泛绿政党的关系还没有任何进展。对此,前外长钱其琛曾在2002年举行的纪念“江八点”七周年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欢迎广大民进党成员以适当身份到大陆参观与访问。2006年3月4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出席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组别的联组会议时表示,全国政协委员应该利用自身各种条件与包括“泛绿”在内的台湾人士广泛接触,至于“铁杆泛绿”者,有机会也可以接触,并明确表示我们党欲与台湾泛绿人士接触的意向。温家宝总理在人大闭幕后举行的记者会上也曾表示,如果陈水扁所在的民进党放弃“台独”,我们会本着平等立场愿意与其进行谈判。我们应该把这样的思想落到实处,在正面与在野联盟积极合作的同时,积极分化执政的民进党,这种双管齐下的政策效果可能会更好。这样做,才能真正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才能团结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

明确对象,把握海外统战工作的主动权。现实世界的许多方面正处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之中,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的,但这种作用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可寻的。统战文化和新时期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的开放性,对于我们做好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这样开放的世界环境下,我们要把握主动权,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被动应付。尤其对于海外7000多万华人的统战工作,一定要分清主次,分别对象,注重轻重缓急,运用政策导向,抓住最主要的东西,来带动其他的次要东西,以便牢牢把握海外统战工作的主动权。

善于转化,搭建海外统战工作的新平台。要努力实现统战工作由传统的乡情型向文化型的转变。对于改革开放以前离开祖国大陆的同胞来说,乡情曾经是一个很好的联谊桥梁和纽带,一些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心系祖国大陆,关心祖国大陆的发展,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他们中有人尽管自己也不富裕,但却为家乡、祖国捐献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以用于建学校,造医院,修道路等等,为祖国大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许多感人的贡献。在今天大陆的各个地区,我们几乎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义举。而对于新一代的海外华人而言,他们或者出生在非华人文化圈中,或者出生在另一种政治文化的环境中,乡情纽带已经很难连接起彼此的关系了,其作用已经十分微弱,如果我们继续固守着原来的做法,就很容易陷入被动。我们要以原有的乡情为基础,并视此为继续前进的基地,去构筑一个以文化为纽带的新的统战平台。要从传播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入手,对海外侨胞大力开展认同中华文化、了解中华文化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感。全国各地要依托各级中华文化学院,大力开展对港、澳、台及海外人群,特别是对台湾、香港等大、中、小学生的中华文化教育,需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安排各类教育内容,以便产生良好的精神效果。宁波是明、清际杰出思想家黄宗羲、明代哲学大师王阳明的故乡,而黄宗羲与王阳明在台湾和海外均有着重大的影响,宁波可以充分地利用这样一个有利的条件,做好做足这方面的文章。

综合平衡,充分体现统战文化的特点。海外统战工作切忌手段单调,也忌不讲策略。不能企图以力量强制别人服从。要显示我们有力量,但不应该蛮干,要隐而不发,把力量转化为一种自信。需特别讲究“理”、“利”、“情“理”是道理,就该采取一种合适的方式向统战对象讲清道理。“利”就是要实实在在地给予统战对象以利益,在对台湾同胞的统战工作中,更要理清这一点。“情”应该是一个中心,要围绕着“情”字做好文章,以真情打动人心,感化人心,争取人心。

改变策略,最大限度地广交朋友和分化敌人。当前,我们面对的是3000万港澳台同胞和7000万海外侨胞这样一个庞大的复杂群体,已经与历史上的状况有了明显的不同。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就要与时俱进,要高举起海外华人大和解、大团结乃至大联合的旗帜,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对象,凝聚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我们要大胆解放思想,放下包袱,积极与那些传统上反共、但拥护祖国统一的团体与组织建立正常的关系,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互信,加强沟通,求同存异,找到共识,共同遏制台独势力等一切分裂势力。对于原来我们所依靠的团体和组织,也要促使其改变工作方式,以“柔”为主,把握新的海外统战工作的背景,找准自己的位置,认真探索创新的工作方法,在新时期海外统一战线的实践中再立新功。

一是内容设计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新时期统战文化建设是一个向人们灌输先进文化,从而使人的索质得到全面提高的过程。新时期统战文化建设只有注重以人为本,在内容设计上充分体现人本理念,把实现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真正推动和实现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和谐发展。

二是力量依靠上必须整合社会资源,联手共建。新时期统战文化建设面向社会各个领域和各个群体,单靠某一部门孤军作战难以体现效果。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群策群力,不仅促进了统战文化思想的传播,而且也使组织参与者受到了很深的教育和启发。

三是工作手段上必须依附于各种活动。统战文化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既务虚、又务实,既抽象、又具体。新时期统战文化建设不能就建设而建设,只有运用群众易于参加和接受的形式,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统战文化思想充分体现在活动中,引导人们踊跃参与,使人们在宽松的气氛中得到熏陶,并自觉地传播和推广。

四是工作方向上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统战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其表现手法、模式、途径等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新时期统战文化建设要在始终把握主题的前提下,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使统战文化永远具有生机和活力,才能不断地繁衍、发展。

统战文化建设与实践创新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我市统战文化建设已开了好头,但在接下来的深化、发展上还需要艰苦的努力。

(一)拓展领域,营造氛围,不断增强新时期统战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我市新时期统战文化建设还刚刚起步,各项工作内容和措施尚在探索之中。当前,尤其要强化舆论宣传,发挥各种文化阵地和艺术形式的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和学校等阵地,开展讲和谐、摄和谐、吟和谐、书和谐、画和谐、唱和谐、写和谐、建和谐等活动,让统战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使统战文化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不断增强新时期统战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渗透力、感召力,扩大覆盖面,在全社会努力营造珍惜和谐、崇尚和谐、维护和谐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载体,注重实效,不断为新时期统战文化建设注入新内容。统战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只有不断探索和发展,统战文化才具有活力,其所蕴含的“和合”思想才能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因此,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注重载体创新。①内容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四个多样化”趋势愈加明显,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新时期统战文化建设必须顺应形势的发展,在内容上注重创新;②形式须改进和提高。新时期统战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群众,工作的依靠力量也来自群众。统战文化建设必须立足基层,面向社会,从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经常组织一些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文艺节目和书画摄影展等,使群众在享受文化、参与文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③表现手法须多样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等,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快速地传播和交流统战文化信息;另一方面,在研究发掘、提炼倡导和实践的基础上,编印统战文化书刊、制作统战文化光碟等,以便有效指导我市统战文化建设深入开展。

(三)整合资源,健全机制,坚持把新时期统战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文化对人的影响带有根本性。文化对人的熏陶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新时期统战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因此,一要树立“长期抓、抓长期”的思想。坚持稳步推进、持之以恒,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注重探索和总结,不断把统战文化建设引向深入。二要整合资源,加强配合协调。统战文化直接影响人的思想品行,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产生重要作用。新时期统战文化建设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配合协调,形成整体力量。统战系统各部门要加强统战理论的研究;广播、电视、报社等部门要加强舆论宣传;党校、社会主义学院等要强化理论教育,等等,采取综合措施,形成统战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不仅使广大群众得到熏陶,也使各级党员干部在活动中得到教育和启发。三要健全机制。新时期统战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有完善的工作机制作保证。只有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新时期统战文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在各项活动中,使统战文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使活动效果持久,影响深远,才能使统战文化扎根基层,发扬光大。

(四)把握主题,兼收并蓄,努力使新时期统战文化建设体现时代特色。新时期统战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把握时代脉搏,努力体现特色,为三个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一是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把统战文化建设置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大环境中,善于总结吸收优秀文化传统,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新时期统战文化建设始终反映群众的愿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二是必须坚持人本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满足人的生存、发展、健康等自然需要和提高人的素质出发,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新时期统战文化建设中,不断增强科学发展意识,促进人、自然、社会和谐协调发展。三是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战文化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中心,以此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才能使统战文化深入持久,影响深远,并收到理想效果。

(本课题组负责人:徐定宝本课题组研究成员:陆立宪陈元祥叶文龙王国荣汪盛科高李生王贞王立蘅)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