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叙事性文本的结构优化措施

叙事性文本的结构优化措施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叙事性文本为研究对象的叙事学,也正是围绕这些结构要素构建了自己的核心概念,进而围绕核心概念展开了深入研究。不难看出,要想更有针对性地解读叙事性文本,还需要较好地把握叙事性文本的类型,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解读。之所以称为叙事性文本,可见“叙事”在这类文本中的重要性。叙事性文本突出的特征是叙述者按一定的叙述方式将一系列事件传达给读者,因此,“事件”就成了叙事性文本解读的重要内容。

叙事性文本的结构优化措施

以文字为载体的叙事性文本有诸多类型,从不同的角度也可以区分为不同种类。从内容真实性的角度,可以区分为纪实性文本与虚构性文本,比较典型的纪实性文本包括新闻报道、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叙事散文等,虚构性文本一般包括小说戏剧、童话、寓言神话等,还需提及的两种比较特殊的叙事性文本是民间传说故事和叙事诗。从内容真实性的角度来说,民间传说故事的特点是其内容本身可能是虚构的,但在其产生以及传承的过程中,往往被视作是真实的;叙事诗则既可能是完全虚构的,也可能是对事实的文学化演绎。对作品真实性的预设或预期不同,往往会影响作品的结构设计,而作品的结构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们对作品的解读。

一般来讲,结构是指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安排,对叙事性文本来说,其结构要素无非是人、事、物,由于叙事性文本中的“物”往往有特定的、更为具体的事物,因此,“环境”也可以视为叙事性文本的要素。以叙事性文本为研究对象的叙事学,也正是围绕这些结构要素构建了自己的核心概念,进而围绕核心概念展开了深入研究。因此,如果我们要谈叙事性文本的结构,无非是关注文本中人、事、物、环境等结构要素在文本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其中哪一种要素在文本中占突出地位,则往往会成为文本的突出特征,比如童话、寓言、神话及民间传说故事类文本更强调“事”,即故事,因此,这种类型的文本往往故事性非常强,其吸引人的地方也正在于此,其中的人物往往只是故事的载体。正因如此,俄罗斯民间文艺学家普罗普才能将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人物类型化,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7种角色和31种功能,将这些故事一网打尽。

不难看出,要想更有针对性地解读叙事性文本,还需要较好地把握叙事性文本的类型,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解读。而要把握好叙事性文本的类型,上述的类别或体裁是重要的因素,因为不同类别或体裁的文本有其本质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当然是不能被忽视的。但如果仅仅只是停留在这些特征层面,往往会流于表面,最后反而使学生难以体会其特色和意蕴。

之所以称为叙事性文本,可见“叙事”在这类文本中的重要性。叙事性文本突出的特征是叙述者按一定的叙述方式将一系列事件传达给读者,因此,“事件”就成了叙事性文本解读的重要内容。但“事件”在不同类型或体裁的作品中,其表现形式往往并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在关注文本类型或体裁的基础上,厘清基于“事件”的作品结构。(www.xing528.com)

在叙事性文本中,除了“事”之外,“人”也有着突出的作用,因为“人”是“事”的载体。如何理解人物在事件中发挥的作用,往往会对正确把握作品结构和相应的主题产生重要的影响。此外,虽然同为叙事性作品,但不同的作品类型或同一类型的不同作品,对“人”和“事”的侧重是有所不同的,就拿小说这一体裁来说,有些作品侧重讲述生动的故事,有些作品则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两种类型的作品带给读者的印象或感受会有极大的不同。虽然“人”和“事”交织在一起共同达成作品的创作意图,但两者所处的主次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文本结构分析的过程中予以重视。

从“物”或“环境”的角度来看,我们一般认为叙事性作品不会将这两者作为主导要素,因此也便不会对这两者予以过多关注,更别提将其作为作品结构分析的依托或支点。但凡事皆有特例,如果我们忽视了特例的存在,一般情况的特征也往往会模糊成一片,反而失去了其作为“一般”或“典型”的价值。比如《羚羊木雕》和《项链》这样的以物为题的作品,或《边城》这样的以环境为题的作品,或虽不以物或环境为题但这类元素在故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作品,以此为作品结构的支撑来加以分析,我们往往会有不同的发现。

总之,一部作品的文本结构无论是作者的用心建构,还是在行文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都会自然而然地意会到,并进而影响其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认真把握这种结构,会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解读作品,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思维层面的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