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找到真问题:探索人与世界的边界

找到真问题:探索人与世界的边界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湖心亭看雪》,历来教学中存在一个严重的偏差,那就是文章的主题问题。披发入山,为野人。这里面,其实还蕴含了一个问题,就是知人论世的边界问题。很多老师在教文言文时,都知道要知人论世。

找到真问题:探索人与世界的边界

关于《湖心亭看雪》,历来教学中存在一个严重的偏差,那就是文章的主题问题。

长期以来,对于《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有这么一种看法,认为此文反映了作者张岱的“故国之思”,其例证就是篇首的“崇祯五年十二月”,以为张岱不用清朝纪年而用明朝纪年,是在思念故国;另一例证就是文中的“金陵人”,也流露了张岱对明朝灭亡的惋惜。这一看法流传之久、之广,都值得注意,但是我们认为这个看法似是而非,兹事体大,不得不辨。

首先,从《湖心亭看雪》的文本来看,其实是读不出所谓“故国之思”的,原文没有任何一处表达了家国情怀。很多人因为张岱经历过明清两个时代,于是产生了思维定式,以为文章一定会寄寓亡国之痛,这其实是想当然耳。张岱生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我们试选《陶庵梦忆》,将其有明确系年的文章择出,依其时代先后排列如次:

《龙山放灯》: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张灯龙山。(1601年,5岁)

《悬杪亭》:余六岁随先君子读书于悬杪亭。(1602年,6岁)

《麋公》:万历甲辰。(1604年,8岁)

《南镇祈梦》:万历壬子,余年十六。南镇。(1612年,16岁)

绍兴琴派》:丙辰年(万历四十四年)。戊午年。绍兴。(1616年,20岁)

《葑门荷宕》:天启壬戌六月二十四日,苏州。(1622年,26岁)

《斗鸡社》:天启壬戌间好斗鸡,设斗鸡社于龙山下。绍兴。(1622年,26岁)

《龙山雪》:天启六年十二月。绍兴龙山。(1626年,30岁)

《金山夜戏》: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镇江金山寺。(1629年,33岁)

《孔庙桧》:己巳年(崇祯二年)。曲阜。(1629年,33岁)

兖州阅武》:辛未(崇祯四年)三月,余至兖州。(1631年,35岁)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杭州。(1632年,36岁)

《及时雨》:壬申(崇祯五年)七月,村村祷雨,日日扮潮神海鬼,争唾之。(1632年,36岁)

《闰中秋》:崇祯七年闰中秋,仿虎丘故事,会各友于蕺山亭。绍兴。(1634年,38岁)

《不系园》:甲戌(崇祯七年)十月,携楚生住不系园看红叶。杭州。(1634年,38岁)

《栖霞》:戊寅(崇祯十一年)冬,余携竹兜一、苍头一,游栖霞。南京。(1638年,42岁)

《牛首山打猎》:戊寅冬,余在留都。南京。(1638年,42岁)

《天童寺僧》:戊寅,同秦一生诣天童访金粟和尚。宁波天童山。(1638年,42岁)

《陈章侯》:崇祯己卯八月十三,侍南华老人饮湖舫。杭州。(1639年,43岁)

根据以上张岱文章系年,我们发现其实张岱作文,综合使用了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以及年号干支兼用法。如果说张岱《陶庵梦忆》中凡是使用明朝帝王年号纪年法的,都有亡国之痛,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www.xing528.com)

其次,我们还要考虑《湖心亭看雪》的写作时间。

根据栾保群的考证,1.可以明确张岱作于明亡之前的有:卷三《南镇祈梦》作于十六岁,卷三《丝社》中的小檄作于二十二岁稍后,卷三《斗鸡社》中提到的“檄”写于二十六岁,卷二《表胜庵》的启文写于二十九岁之前,卷八《露兄》写于三十七岁,卷三《龙喷池》中的“铭”作于四十三岁,卷八《闰元宵》中的《张灯致语》写于四十四岁,卷六《水浒牌》的缘起和卷八《合采牌》中的“叙”不知作于何年月,但肯定是在明亡之前。2.可以明确张岱早年摹习竟陵派(尤其是摹习刘同人《帝京景物略》)的有:卷一《筠芝亭》《砎园》,卷二《梅花书屋》《不二斋》《岣嵝山房》,卷七《山艇子》《愚公谷》,卷八《花阁》等。3.可以明确张岱写于明亡之后顺治三年山中的有:《梦忆》中谈吃的文章,多是这时写出来给自己精神会餐的,卷四的《方物》《乳酪》,卷五的《樊江陈氏橘》,卷七的《品山堂鱼宕》,卷八的《蟹会》皆是。这个考证,与我们上文梳理的张岱文章系年是吻合的。

栾保群还谈到了《陶庵梦忆·自序》的写作时间问题:“《梦忆自序》写于顺治三年。顺治二年,弘光小朝廷覆亡,在是年秋九月之前,张岱参加了鲁王朱以海的抗清政权,奔波于浙东各地。至年底,他见事不可为,才彻底脱离鲁王政权,入山隐居,此为流亡生活之始。他先是隐居于绍兴西南百余里的越王峥,后来行迹为人发觉,又逃往剡中。除去往来奔波,他能安安静静坐着挨饿的时间顶多也就十个月左右,而其间《石匮书》的写作最少也要占去一半光阴。张岱在不足半年的时间内完成二百多篇高水平的散文,这是做梦也梦不到的奇迹。而且,他在五十岁时‘井喷’出晚明最灿烂的小品之花,那么五十岁之前干什么了?他写的东西哪去了?所以把《梦忆》的创作全部归于顺治三年,或是由于没有认真阅读《梦忆》,或者是对《自序》的误读。”[13]这话也说得入情入理。张岱《陶庵梦忆》中的很多作品,其实是写于明亡之前的,《湖心亭看雪》也不例外。这个时候,根本谈不上什么亡国之痛。

最后,人们对《湖心亭看雪》产生故国之思的错觉,发端于张岱的《陶庵梦忆·自序》。在序中张岱这样写道: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正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拓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必须承认,在《陶庵梦忆·自序》中,张岱确实是流露了亡国之痛的,因为这篇自序作于顺治三年明亡之后。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很容易受到这篇自序的影响,将序中的亡国之痛迁移到整本书。换句话说,序文的意思逐渐浸染了整本书。实际上,单篇文本阅读与整本书阅读还是有区别的,必须综合考虑二者的关系,尤其是具体篇章的系年问题。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认为《湖心亭看雪》并不存在所谓“故国之思”。因此,《湖心亭看雪》在教学上的改进,我们认为应该回到文本现场,还原文本的历史情境,而不是想当然地被思维定式误导。这里面,其实还蕴含了一个问题,就是知人论世的边界问题。很多老师在教文言文时,都知道要知人论世。但是因为对于作者和文本下的功夫不够,导致教学中容易人云亦云,简单粗暴地将作者的人生经历与文本做对应。这样阅读文本,就容易产生偏差。

【注释】

[1]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5,第7页。原文为:“时间从来是我们的敌人。我们要以新的眼光去看英国小说家,别把他们视为随波逐流、瞬即消逝的人。他们是一群坐在一间像大英博物馆内的那种圆形阅览室里同时从事创作的人。”

[2]这是按照古人年龄的算法,一般算虚岁,比现代人的算法要大一岁。

[3]陈望道:《作文法讲义 修辞学发凡》,载于凌瑜、张迎宝主编《陈望道全集》第4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第166页。

[4]张岱著,夏咸淳辑校:《张岱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179页。

[5]张岱:《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1页。

[6]同上书,第39页。

[7]张岱著,夏咸淳辑校:《张岱诗文集·自为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373页。

[8]唐文治:《大家国学 唐文治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第220页。

[9]钱基博:《国学必读》上,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第41页。

[10]同上。

[11]方麟:《庄子言意观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2]熊芳芳:《〈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年第7-8期。

[13]栾保群:《〈陶庵梦忆〉中有多少亡国之痛?》,《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9年4月1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