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权威预测时常不准确的原因

权威预测时常不准确的原因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最近有个朋友告诉我,在必要的时候要藐视权威,因为权威也不是绝对可信。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往往是正确的,服从他们会使自己有种安全感。然而,权威具有相对性、多元性和可变性,而且具有时效性,因此诉诸权威有时候就会出错。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地诉诸权威就是一条方便、快捷的可行之道。我们应该时刻谨记:权威有用,但须慎用,更忌滥用。

权威预测时常不准确的原因

读者来信:在有些人心目中,权威专家的意见最值得信任、参考和借鉴,因为能够成为权威的人或机构,必定是该领域的专家,而且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远见卓识。但是,最近有个朋友告诉我,在必要的时候要藐视权威,因为权威也不是绝对可信。这是为什么呢?

Leon解疑:因为有很多所谓的权威和偶像,一味地相信他们,就会禁锢自己的头脑,束缚自己的手脚。

在生活中,一个人如果地位很高,在人们心目中威望很高,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人们相信其正确性,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我们在跟他人交换意见的时候,会经常听到:某某老师讲过、某某专家说过,事实上,即使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他们的认知也不一定百分百正确。他们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局限在某一个情景之中。我们可以用他的逻辑推理过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只用他的结论来定性结论。倘若盲目听信就会让自己的思维跟着专家走,从而就会因缺乏独立思考而对事物作出错误的判断。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籍教师,说这位德籍教师是德国的一位著名的化学家。之后这位化学家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对同学们说这是自己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闻到气味的学生举手,结果发现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蒸馏水本来是没有气味的,可是多数同学由于这位“权威”学者的语言暗示都认为这个瓶子中的蒸馏水是有气味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往往是正确的,服从他们会使自己有种安全感。同时,人们还有一种“认可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要求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认可。

然而,权威具有相对性、多元性和可变性,而且具有时效性,因此诉诸权威有时候就会出错。出错是人类的通病,但重要的是,面对专家意见时我们往往会比面对其他意见粗心许多。还有,我们会服从哪怕是在理性或道德上毫无意义的权威,这就是权威偏误。

比如,就广告来说,无论是电视上还是一些报纸、杂志等媒体,都不乏广告的存在。其中有很多明星、名人代言的产品,在一些普通老百姓看来,就容易对明星、名人等有权威的人产生信任感,而且,对他们代言的产品会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www.xing528.com)

股市投资来说,由于股市本身充满着不确定性,市场上又经常充斥着以各种面目出现的权威理论、观点和方法,所以股市中有些投资者就会过于关注权威人士或所谓专家对市场走势的看法,自觉或不自觉地掉入轻信与盲从的陷阱之中。

不可否认,有时候专家的观点会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任何观点的采纳,都要以不丧失投资人的独立性为前提。如果要想成为股市的真正赢家,就要保持自己判断的独立性,任何时候都不要轻信任何权威或所谓“专家”对市场走势的看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权威也通常成为支持我们行动的理由,可是既然诉诸权威是一个逻辑谬误,为什么又会被我们普遍地使用呢?难道之前用权威来支持自己行动的理由都是错的吗?会有错的,但也不尽然。

诉诸权威之所以是逻辑谬误,是因为在逻辑上没有对权威的论断进行充分的验证。然而在生活中,这种无法验证是普遍存在的,比如我是一个培训师,我必然无法对医生给出对我生病的诊断进行验证。而医生同样无法对培训师的教学方案进行验证。或许可以,但一定耗时耗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地诉诸权威就是一条方便、快捷的可行之道。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一定要分清什么时候才应该诉诸权威,以此来减少损失,减少诉诸权威的谬误。我们应该时刻谨记:权威有用,但须慎用,更忌滥用。

温馨提示

对于权威,应该始终保持一种警醒的态度,切不可盲目迷信,否则,只会陷入权威的陷阱,成为权威的牺牲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