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立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建立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一套完备的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迫在眉睫。其中,表达富有特色、声音好听是用户选择播读者的首要条件(见表4)。唯有如此,才能提升有声读物的品质,获得商业与口碑的双赢。[2]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制定科学、高效的监控与评估体系,是提升有声读物这一文化产品整体水平的重要保证。播读评价体系的缺失,势必导致行业的迷茫。播读评价体系的早日建立,可加强对行业的宏观管理与指导,确保行业少走弯路。

建立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2017年7月,课题组从“满足用户需求,提升文化与审美影响力,促进良性发展”出发,以“内容与播读者”为考察重点,在全国各地展开了多地、多媒体、多层次的调研和专访,并开展问卷调查。

调研发现,行业的快速发展与用户需求已经形成巨大的矛盾——众多播出平台与海量作品看似繁荣,实则内容单一、品质粗糙,与“内容精良、播读专业”的用户需求相差甚远。建立一套完备的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玄幻、悬疑、鬼怪神仙等题材的小说与故事,是全媒体有声读物平台的主要内容,占播出总量的60%—70%,收听率相对较高;知识性内容约占30%—40%。调研数据显示,用户对于有声读物的满意度非常低,认为总体质量不尽如人意。

用户对总体质量的判断标准,一是内容制作,二是播读水平。前者包括选题、体裁、音效、内容编排等,后者主要从播读者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作出判断(见表2)。

表2 用户对有声读物总体质量的看法

表2显示,约有62%的用户认为有声读物制作水平一般,制作与播读水平不高,“好作品”所占比例不到28%。

作品总体质量不高,原因是复杂的,本文不便在此妄加分析与判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有效的播读评价体系缺失,导致行业与产品标准不够明确,大量低俗、低质的有声读物泛滥于市场,成为“文化垃圾”。

调研发现,“制作精良,播讲生动”是用户选择作品的主因,但符合此要求的作品仅为少数,不到总量一半,而被归类为“内容粗糙,声音难听”的作品约占总量的50%—60%(见表3)。

用户认为,制作精良的作品,切合用户心理需求,播读者的声音表现力比较出色,能准确生动地展现作品内容与内在情感,层次丰富,生动自然,给用户带来极度的听觉与心理满足。而“内容粗糙,声音难听”的作品语音不规范,缺乏表现力。

表3 用户对当今有声读物“内容与声音”的看法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用户对有声读物播读者的评判与欣赏水平相当专业,认为“声音好听”“普通话语音规范”“语言生动”“表达富有特色”是播读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条件。其中,表达富有特色、声音好听是用户选择播读者的首要条件(见表4)。

表4 用户选择(或喜欢)播读者的主要因素

表达富有特色,通常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指播读者作为创作主体,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精准、恰当地与作品情感内涵相结合,以极具个人特色(或魅力)的表达方式将其表现出来。简言之,就是用自己声音特有的“形”,将作品蕴含的“神”表达出来,达到“神形兼备”的境界。二是指播读者在创作时,具有较高的作品区分能力。比如,播读诗歌时,语言样态(或语感)是诗歌,而不是小说或其他体裁的样态。与此同时,“声音好听”“语言生动”“普通话语音规范”等,被列入其他主要因素,可见,用户对有声读物播读者要求之高,不亚于专业播音员或主持人。

播读者要达到声音优美动听,表达生动而又富有特色,不但要具备出色的声音条件与专业能力,丰富的生活阅历,更要具有丰厚的知识底蕴与人文情怀。可以说,用户对播读者的要求与期待,日趋专业与全面。

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本次调研发现,由于缺乏准入与评判标准,大量“音质难听,口齿不清,方音明显,语言表达不规范,不生动、不自然”的播读者出现在各类平台,导致有声读物整体质量参差不齐、良莠难分,成为用户诟病有声读物的主要缘由。

我们结合问卷数据分析,以及前期到“为你读诗”等知名微信公众号调研发现,当下用户对优质内容的需求非常迫切。学龄前儿童、正在求学青少年视力模糊的花甲老人等,都是需要用耳朵“阅读”的群体。但令人遗憾的是,针对此类用户的优质有声读物,却是凤毛麟角,少而又少。

当下用户最渴求的优质内容,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全媒体有声读物发展中呈现的种种问题,比如选题单一、内容低俗、优质内容稀缺等,究其根源,是商业逐利、对用户精神层面的关照缺失的结果。(www.xing528.com)

业界的一些精英在制作有声读物时,常常将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用户黏性等作为头等大事,什么挣钱就录制什么,不自觉地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用户收听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歌,抑或是学习学科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是有精神寄托的。

“凯叔讲故事”“为你读诗”“樊登读书会”“罗辑思维”等的成功运营,就是关照用户精神与情感需求的结果。

除了提供优质的有声读物外,品牌还应该拥有高效、高质的产品运营与维护系统,确保有声读物的制作与推广良性循环,并获得出色的商业利益与用户口碑。如“凯叔讲故事”“罗辑思维”,由专业团队负责总体管理和运营,产品定位明确,市场分工细致。除提供付费收听的内容外,相关书籍与用品的销售也获利丰厚,通过长期的优质服务赢得市场与用户。

全媒体时代,产品价值的实现,有赖于技术基础、个性价值、性能表现、价格策略、用户黏性、文化基因和盈利模式这7个要素。有好内容,不等于就有好营收。内容产品、服务产品、关系产品,缺一不可。[1]

让用户领会文字之美,感悟精神愉悦,是播读者的主要工作。

有声读物的语言表达有其自身特色:用声以中低音区为主,音色柔和,声音幅度变化不大,但层次细腻丰富;感受精准入微,节奏快慢相宜,情感细腻多变……播读者的语言应“神形兼备,优美动听”,既能表现情感内涵,还要表达精准流畅,从容大气,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既要符合共性要求,还要表现个性。唯有如此,才能提升有声读物的品质,获得商业与口碑的双赢。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使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使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

有声读物作为文化产品,是民族格调与品位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审美教化的体现,应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和传递社会正能量,传递真善美[2]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制定科学、高效的监控与评估体系,是提升有声读物这一文化产品整体水平的重要保证。

全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用户碎片化,运行模式尚未成型,新媒体背景下的有声读物产业正处于重组、洗牌的阶段。播读评价体系的缺失,势必导致行业的迷茫。播读评价体系的早日建立,可加强对行业的宏观管理与指导,确保行业少走弯路。

建立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有利于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设置,做好与业界人才需求的对接,对提高人才培养与科研工作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强调“一专多能,既要有风格鲜明的专业特长,又要有多层次、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多方面的业务能力”。[3]各年级在校生经常参加有声读物的录制工作,在强化语言功力的同时,能够拓展其他相关技能,如选题确定、音频剪接和录制、产品推广等。而播读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更加清晰。

播读评价体系的建立,还将促进高校“产学研”工作更全面、更深入地开展起来,教学与科研相长,科研与产业相长,学界与业界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有声读物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产品,我们对尽快建立起一套相对科学完善的播读评价体系已有共识,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是是否有条件、有基础建立体系,换言之,论证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1] 谭天.新媒体经济是一种关系经济[J].现代传播,2017(6):121-125.

[2] 陈芝,姚喜双.新闻播音的文化传承研究[J].现代传播,2017(6):15-20.

[3] 吴郁,曾志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