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展示张之洞与武汉的历史与现实

展示张之洞与武汉的历史与现实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之洞在武汉的主政长达十九年,他的理想、情怀与那场非常重要的近代化改革运动早就跟武汉这座城市融为了一体,“张之洞与武汉”这个焦点就是现成的答案。比如在展览中“邀请”多位政治家、文化学者、历史学家,甚至是跟我们同时代的普通人来讲述、评价或讨论张之洞与武汉这段历史,通过这些“讲述”行为,历史上的内容就被转化成了当下的事件,历史时间的距离也就被消除了。

展示张之洞与武汉的历史与现实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之后,我们发现张之洞一生的经历很丰富,也很复杂。他在不同的年龄段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太一样,做的事情也不全然相同。在武汉的大多数博物馆中,有关张之洞的陈列基本都涵盖了张之洞的重要人生经历(尽管张之洞在武汉的“洋务运动”部分会作为重点来介绍);此外,在张之洞的家乡河北南皮也有一座张之洞博物馆,其中更是全面地介绍了他的一生。从叙事的角度来看,全面固然好,但缺点也非常明显,那就是难以就具体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也不容易明确叙事的焦点。

因此,我们觉得应该做一个虽然不全面,但相对能够深度聚焦某个话题的展览。第一步就是做减法—在张之洞复杂的一生中找出最重要、最值得当代人关注的部分。其实答案根本不必寻找,早就已经在那里了:这座博物馆在武汉,而张之洞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也是在武汉。张之洞在武汉的主政长达十九年,他的理想、情怀与那场非常重要的近代化改革运动早就跟武汉这座城市融为了一体,“张之洞与武汉”这个焦点就是现成的答案。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逐渐意识到所谓洋务运动其实只是站在大历史的角度给清末几位重臣所主导的一场社会变革贴的一个通用的标签。当我们把视角对准“张之洞与武汉”这个话题时,发现它更像是一场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先导的、全方位的近代城市化变革。如果我们能在“张之洞与武汉”这段史实之上确立一个关于“中国现代化城市变革”的话题,就能让过去的历史产生出新的现实意义。

但这段历史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与观众之间难免会产生隔膜,要想拉近展览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最终我们想到的办法如下:

第一个办法是贯通时间。

我们发现张之洞留给武汉许多遗产,有些遗产在经历了岁月变迁之后换了名称或样貌,但其血脉还在(比如武汉大学就是当年自强学堂的延续);而有些遗产则几乎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今天仍在为武汉市民提供服务。这些机构设施从一百年前一直延续到今天,它们身上虽然有时间的痕迹,却没有历史的距离,我们把这些仍然活着的遗产逐一地梳理和呈现出来,就可以贯通这一百年的时间距离。(www.xing528.com)

第二个办法是通过彰显“讲述”这个行为把历史与今天合并在一起

比如在展览中“邀请”多位政治家、文化学者、历史学家,甚至是跟我们同时代的普通人来讲述、评价或讨论张之洞与武汉这段历史,通过这些“讲述”行为,历史上的内容就被转化成了当下的事件,历史时间的距离也就被消除了。

第三是让观众进入到曾经的历史语境中亲自体会。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张之洞在我们见过的几乎所有的历史叙述中都是以第三人称出现,也就是“他”。在这样的叙述中,读者与主人公之间注定会隔得很远。如果换个角度,让观众以第一人称视角(也就是“如果我是张之洞”的角度)来体会主人公的历史境遇与心理状态,就可以非常自然地跨过时间的藩篱,获得身临其境的体会。对过于一本正经的历史叙事来说,这种感性的补充非常有益,会使得整个叙事变得更加立体和饱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