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富有创意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用富有创意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有效的问题设计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有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虽多,但真正有意义的、能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不多。这种“先入为主”“根据结论预设问题”的设问模式,大大制约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理念、教学视野等,直接影响着问题的质量,而问题的质量,对塑造学生的思维品质有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高度。

用富有创意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问题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

问题教学以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出发点,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建立教学中师生平等的合作关系、构建和谐的教学秩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历史教学中,有效的问题设计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有重要意义。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问题教学已经成为很多教师首选的教学策略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问题教学却常常不能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和目的。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然不高、学习动力严重不足,主动参与的意识不足,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未见根本提高。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虽多,但真正有意义的、能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不多。

这种现象出现,在很多时候与问题设计模式和方法有直接关系。

在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设问模式”,即根据教科书内容或结论设计问题。教材内容、结论是什么,教师就按照与教材内容、结论必须一致的思路去设计问题。这种“先入为主”“根据结论预设问题”的设问模式,大大制约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力。从根本上讲,这仍然是“教材教”的一种表现。

以《两次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为例,让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鸦片战争的影响是本课教学的两个重要目标。可以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问题设计:

第一,“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根据设问,学生阅读教材,依据教材内容回答问题。教学按照教师的预设顺利进行。

类似这样的设问方式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模式,在历史课堂上经常出现。从表面上看,教学过程有学生的思考和参与,似乎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www.xing528.com)

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教学。学生依据教材回答问题,得到与教科书结论一致的答案,这并不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思想活动。在这种模式下,课堂上虽然有问题,也很热闹,但课堂教学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科书是教学的“灵魂”,一切都是围绕着教科书进行的。学生只是教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真正落实,课堂表现出来的热闹只是一种假象,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是背离的。

如果转换一下设问方式,如:“有人说,鸦片战争只是一个王朝的失败,从另一个角度讲,是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起点。你怎样理解这种观点?”

要回答这样的设问,仅仅依托教材,是无法完成的。这样的设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感,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推动课堂教学更有意义。

要改变“先入为主”“根据结论预设问题”的设问模式,教师就必须真正、切实地领会和贯彻“用教材教”的理念,要在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敢于突破教材限制,大胆拓展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设计的问题会更有效,教学效果会更好。

同时,教师还要具有相对广阔的历史视野。只有具备宽广的历史视野,才能对历史有更加深刻、全面的思考,才能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才可能提出新的、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

如一些老师在讲授美国1787年宪法的时候,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对黑人和印第安人选举权的限制问题,很多时候都会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对黑人和印第安人选举权的限制,体现了美国政治制度的缺陷和不足,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历史教科书也有类似的表述。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当时美国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思考美国1787年宪法对黑人和印第安人选举权的限制这一问题,可能就会有另外一种答案和认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理念、教学视野等,直接影响着问题的质量,而问题的质量,对塑造学生的思维品质有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