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开放性问题 拓展学生思维广度

用开放性问题 拓展学生思维广度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开放性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深刻思考,对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思想的禁锢。在历史教学中,揭示历史的另一面,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可以更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多元意识和开放观念。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比较大的空间,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用开放性问题 拓展学生思维广度

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思考,答案是多元的。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中学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多元的个体,他们的思维必然是多元的。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就是让教育回归其本真。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也彰显了历史教育的理性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开放性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深刻思考,对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历史教学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设计的问题总是要与教材结论保持一致,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可能到处“挖坑”让学生跳进去,只要学生跳了,老师就鼓励,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有说服力。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思想的禁锢。正如魏勇老师在《萝卜炖萝卜还是萝卜——杜郎口中学就是教育界赤脚医生》中说:“没有高质量的信息引入,缺乏有价值的观点碰撞,课堂形式再开放,也无非是萝卜炖萝卜,最终还是一锅萝卜。”

历史教材是教师执教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历史教科书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教材结论为结论。在历史教学中,揭示历史的另一面,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可以更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多元意识和开放观念。(www.xing528.com)

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鼎盛”与“危机”对学生理解本课内容十分重要。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鼎盛”和“危机”,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康乾时期’并非盛世,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比较大的空间,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好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从好的问题开始的,有好的问题的课堂一定是有意思的。在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得到升华,彰显了历史教学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