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学生对小数认知的方法及开放性问题

提高学生对小数认知的方法及开放性问题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一步发展学生对小数的认知,促进学生了解小数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在学生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之后,教师提出一个开放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提高学生对小数认知的方法及开放性问题

(一)把学习的多重目标融入问题的表述中

目标指向学习过程与结果。目标的表述可以以问题形式出现。问题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也是进行教学实施的基本载体。问题的表述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能否听懂一个问题是首要条件。教师要尽量将学习的多重目标融入问题的表述中,并且能让学生听懂。隐蔽不是简单,是要追求简洁表面下的思维汹涌,用尽量简洁的语言蕴藏丰富的数学知识。设计多重知识内涵的深度问题,不是指向某个零碎的知识点,而是指向一个知识包,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个体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并加以关联,才能够予以解答。

案例一:“认识小数”

“认知小数”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小数”的概念,教学由四个深度问题组构成,分别依次包含三个主体深度问题和一个挑战性问题。课始,教师提出:“你认识小数吗?”这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唤醒学生原有认知,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的目标指向是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课中,教师提出:“你还知道哪些小数?”这能引发学生再度思考,丰富学生现有认知。这是让学生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课末,教师提出:“你对小数有何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对小数的认知,促进学生了解小数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数感。最后,教师抛出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小数‘小’吗?”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激发学生深度思考。

分析:从问题组间的逻辑关系看,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是有经验的,所以教学的起点需要承认学生的已有认知,在此基础上迭代认识“小数”的概念,并最后回到对起点的反思。小数“小”吗?在学生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之后,教师提出一个开放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小数”的“小”既有大小的内涵,又有反驳的空间——“小是相对的”,要看学生从哪个角度理解。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不断辨析,从而加深对小数意义本质的理解。另外,问题与问题之间是否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递进关系,决定着课堂学习推进的程度;看似独立的问题,也应当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台阶;问题的空间也决定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设计这样多重知识内涵的深度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考力。

(二)一问多答是提问的关键范式

正如事物都具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一样,课堂追问既要在内容上逼近数学,触及数学的本质,也要在形式上加以思考。在课堂的关键环节多使用一问多答的方式,通过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启发性的,且能够调动全班思考的深度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法,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这样的深度问题不能只用一个单一的知识点去解决,而要基于数学概念的综合应用与延伸拓展;但又需要足够简单,因为这样的问题应该是能让所有学生听懂并带入思考的问题。在这样的深度问题抛出后,学生可能会给出各种不同的答案,或许不同的学生有着类似的思考,但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表达,这才是“一问多答”的课堂理想提问范式。

案例二:教学“三角形的分类”

让学生猜一猜被信封遮住的可能是什么三角形。教师针对只露出一个锐角的三角形,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深度思考。

师:为什么这个被信封遮住的可能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

生1:因为锐角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所以我认为可能是锐角三角形。

生2:因为直角三角形中也有两个锐角,所以我觉得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生3:因为钝角三角形中也有锐角,所以我认为有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师追问1:如果露出部分是直角或钝角,你能做出怎样的判断?

师追问2:三角形露出的都是一个角,为什么有的你能直接判断是什么三角形,有的却又不能直接判断呢?

分析: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让学生按照某种标准学会给物体分类,这便是停留在认识层面上的教学;如果引导学生不断去反思何时需要分类、怎样确定分类的标准,同时还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而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又是怎样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用了哪些基本思考方法和技巧,积累了哪些有益的成功经验,怎样去拓展和延伸,这便是上升为思想层面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得以“回头看”,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梳理这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进而自觉地运用学到的基本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提高多次追问行为出现的频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回答“深层次”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深刻理解。教师追问的质量与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显示出高度相关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多,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触发学生的高阶思维,这与教师的追问密切相关。教师的追问大多数是单次追问行为,少有多次追问行为的出现,并且多次追问中大都是追问两次就结束的,最多的也就是追问三次,无追问超过四次的情况。

瑞格和布朗(2001)分析了在课堂中讨论的1000多个问题,他们发现:53%的问题是独立的,而47%的问题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列问题组成的,而47%的问题中只有10%的问题是超过4个的系列问题。支离破碎的问题必然没有办法使得学生的思维系列化、结构化,而多次追问是系列问题的重要表现。多次追问是围绕一个问题反复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帮助学生的思维系列化、结构化。

案例三:教学“因数与倍数”

师:请找出2的倍数。

生1:2、4、6、8。

师:你是怎样找到的?

生1:2的1倍是2,2的2倍是4,2的3倍是6,2的4倍是8,所以2、4、6、8都是2的倍数。

师追问1:谁能接着找下去?

生2:10、12、14、16、18。

生3:20、22、24、26、28。

师追问2:找得完吗?

生:找不完。

师追问3:能试着用一个词来表示2的倍数的个数吗?

生1:无限多。

生2:无数个。

师追问4:2的最小倍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倍数呢?

生1:2的最小倍数是2,是它本身;2没有最大的倍数,它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分析:教师的追问,让学生自主地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与它们的特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索中领悟、理解概念。如果教师让学生找出2的倍数,学生有规律地找了一些,如果这时教师不去追问,只是告诉学生:2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巧妙地进行系列而逐渐深化的追问,提高多次追问行为出现的频率,让学生深入概念的内涵、明确概念的外延。

(四)追问对象少变换,锁定同一人

教师追问和首次提问有很大关系,是根据提问时学生的回答情况而进行的再次追问。因此,当教师针对一个人进行追问时,教师追问的问题往往是基于该学生的回答。这样追问可以使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好地结合学生自身认知结构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战胜问题、增加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因此,基于追问的特点,教师需要锁定追问对象,少变换对象,最好是针对同一个人进行追问。

案例四:计算35÷

在分数除法计算中,类似这种形式的混合运算,总有学生误以为可以运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多数学生的结果是,但有极少数学生的答案是”或“56”。有的同学也意识到自己的答案不对,却又不明白错在哪里。

师(指名其中一名做错的同学):这道算式怎样读?请你读一读这道算式。

生1:35除以5再加上

师:他读得对吗?(同学们都直摇头)

生2:35除以5加的和。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2:因为算式中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的和,再用5除以的和。(www.xing528.com)

教师请刚才做错的同学按正确的方法读三次,并再次指名生1。

师: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

生1:我第一步先算35除以5是不对的,应先算括号里,再算

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出错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教师应保持平和、理性的心态,因为出错的学生此时是迷茫的、不知所措的。教师如果严厉批评或呵斥学生,他们就会因为害怕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混乱,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此时,教师要拿出足够的耐心,追问对象尽量少变换,锁定同一人,引导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带领学生走出迷茫。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找出错因、弄清算理、改正错误,还能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和爱护,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把握追问时机实现数学深度学习

1.在思维的关键处追问,突破学习难点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学生课堂参与的最高境界是思维的参与。教学中追问运用得当,常常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教师抓住思维的关键处循序渐进地进行追问,使学生学活知识、用活知识,有效地突破学习难点。

案例五:教学“圆的周长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一课时,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之间的倍数关系(见图3-4-1),比较正方形的周长与圆周长之间的关系(见图3-4-2)。通过问题与讨论,学生猜测、推理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师:把圆的周长与正方形的周长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正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要长一点,我觉得可能是一倍多一点。

师追问1:想一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超过2倍,但小于3倍;超过3倍,但小于4倍;也有可能正好是3倍。

生:我认为超过3倍,但小于4倍。

师追问2: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生:因为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直径,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正方形的周长又比圆的周长多一点,所以圆的周长与直径倍数应该小于4倍。

师追问3:怎么理解超过3倍呢?

生:如果把一个圆沿直径剪开,可以发现上部分圆的周长的一半可能是直径的1.5倍多,同样下半部分圆的周长的一半也是直径的1.5倍多,因此,周长与直径的倍数超过3倍。

此时,同学们自发地鼓掌。

师:想一想(见图3-4-3),一条圆弧大约是半径的几倍?

生:一条圆弧大约是半径的1.5倍。

师追问4:4条圆弧大约是半径的几倍?

生:大约是6倍。

师:换言之,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生:大约是3倍。

图3-4-1

图3-4-2

图3-4-3

分析:学习活动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结构,它们是学生新知获得的“固着点”。课的问题引入是以学生已经学过和正方形有关知识为突破口,通过寻找“曲”与“直”之间的联系,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追问,让学生主动从事观察、比较、实验、猜测、验证等探索性、发现性的思维活动,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2.在问题的矛盾处追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数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学生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有时对探究问题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不能进一步进行深层次的解释、分析。学生思维困惑的地方,也是教学难点之处。

例如对“面积单位”的教学,在建立1平方厘米的表象后,可以这样做:

片段:建立1平方分米的表象。

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面的大小。(学生动手测量,有些学生测量一会儿后发现问题,若有所思)

生:我发现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课桌面的大小太麻烦。

师追问:你是说1平方厘米比较小,量比较大的物体时应该使用大一些的面积单位吗?

生:对(欣喜地点头)。如果有一个比1平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那就更好了。

师:量一量:1平方分米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生:边长是1分米。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像学习1平方厘米面积单位那样,描述1平方分米并通过系列活动感知它的大小。

分析: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方法的积累、数学规律的总结,都需要学生能从数学对象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在建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在问题的冲突处巧妙“追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不知不觉地解决思维困惑,凸显数学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要追求深度,那么教师首先要对数学知识有深刻理解,只有触及数学本质,才可能有出彩的设计。在教学中,当教师不断追问“为什么”时,就是迈向理解性数学教学设计的第一步。追问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技能,是检验教学机智的最好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捕捉有效追问的最佳时机,选择适当的追问方式,让思维在“问题链”中“深入浅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