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成长

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成长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因此,教学设计要遵循学生的心理需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必要的问题,建构教学逻辑,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成长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美国教育心理学博士赖格卢特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

作为教学预设,教学设计不仅要尽可能考虑到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考虑教学内容的完成,更应该考虑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促进课堂教学的自然、有效生成,考虑通过教学生成,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度追求教学设计“完美”。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方法的选择,从教学资源的开发到教学问题的预设等,每一个环节准备的都很充分,设计得很周全,力求精致、精细、精到,十全十美。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课堂上面对的是有思想活力的学生,具有不确定性。教学设计只是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标、教材的理解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所做的一个初步预设,与教学实际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和变数。

课堂教学关注的是成长中的人,学生的多元性决定了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生成性教学的教学过程是不能提前完全预设的,生成性课堂的教学预设只能是一个大概思路,而对教学中具体的行为表现则不能预设,也不应该预设,否则教学过程的丰富性就会被扼杀殆尽。

教学设计过于追求“完美”,可能会导致教师过于关注课堂形式,关注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而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忽略了教学的本质,本末倒置。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一课教学时,没有必要去追求所谓教学设计的“完美无缺”与“天衣无缝”。教师应该充分预计教学的不确定性,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关注课堂教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思想空间。这既是对教学规律的尊重,更有助于推进课堂生成。

在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教师按照教学设计一步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死的”教学设计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课堂成了“教学预设”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这严重制约着师生在实际教学中的思维创新,扼杀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课堂教学应该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应该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的互动。叶澜老师曾经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设计和“预设”时,一要思考周密,未雨绸缪,把握预设的预见性,力争将教学过程运筹于帷幄之中。二要考虑到课堂教学的不可测因素,要有弹性预设。一旦有意想不到的情形发生,要求教师不拘泥于已有预设,能够随机应变,或顺此展开或巧妙改变,这样既自然凸显生成,又兼顾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在执教岳麓版历史必修Ⅰ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设计如下三个环节:

环节一:俄国需要一场革命吗?

以往讲述俄国十月革命,主要从一战前俄国的社会背景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但是如果把十月革命放在一个历史长时段中去思考,可能更有意义。

自彼得一世以来,走向现代化、追赶西欧,是俄国人数百年的梦想。在俄国走向现代化、追赶西欧的过程中,他们潜心学习西方,进行过很多次改革,推动了俄国现代化的发展。但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史实就是俄国始终落后于西方,现代化之路坎坷曲折。而十月革命为俄国现代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从此,俄国(苏联)走上了一条独特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在很短的时间里,俄国(苏联)在现代化(尤其是工业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欧洲工业强国,实现了本民族数百年没有实现的梦想。

将俄国十月革命放在俄罗斯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学习和思考,对学生理解十月革命的发生非常有意义。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思路,有助于在不断地生成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比教师单纯的讲授效果要好。

环节二:俄国需要继续革命吗?(www.xing528.com)

二月革命结束了沙皇专制,但半年后,俄国又出现了彼得格勒工人武装起义,结束了二月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什么在二月革命后,俄国会继续发生革命?

在教学中,对俄国历史上的二月革命给予必要的拓展。通过拓展,不仅让历史厚实起来,更重要的是生成一系列问题:二月革命是谁领导的?为什么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革命,能很快结束沙皇统治?沙皇统治是怎样结束的?二月革命后为什么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两个政权如何并存?各自怎样行使自己的职权?

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问题,学生有思考的愿望,有探究的主动性,这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理解是非常有意义的。

环节三:十月革命是俄国的悲剧吗?

对俄国十月革命,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存在很多争议。特别是在苏联解体后,对十月革命的争论愈发激烈。有人说,十月革命是偶然的?甚至有种观点认为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的悲剧。

出现这种声音,无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对十月革命的史实掌握的详尽程度不同,导致了这种认识上的不同;二是因为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所持的历史观不同,以至于对十月革命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十月革命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理解十月革命对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路被打开。

三个环节,以设问的方式出现,一气贯通,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完成本课学习任务。

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因此,教学设计要遵循学生的心理需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必要的问题,建构教学逻辑,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有效的教学生成。

以岳麓版历史必修Ⅱ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为例。本课的教学逻辑应该是:中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中国是如何对外开放的?中国对外开放的影响?中国对外开放面临怎样的挑战?这样的教学逻辑也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有助于形成教学生成。

在教学中,以“一次引人注目的访问”的史实材料,使学生了解中国与日本、西欧等国家的差距。依托相关的史实材料,说明中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解决了“中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这个问题。

以“一个目光长远决策”的史实材料,使学生了解中国对外开放决策是如何做出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和认识“一个开放格局的形成”是如何形成的,并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和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解决了“中国是如何对外开放的”问题。

以“一场艰难坎坷的谈判”的史实材料,使学生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艰难历程;以“一个形势严峻的挑战”史实材料,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再通过展示《1978—2010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表》和《中国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图》等数据材料,使学生了解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认识中国对外开放的意义。

通过以上环节,构建起本课的教学逻辑,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能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并且提出问题,推进课堂教学有效生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